一、課題的提出 普通高中教育承擔著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發展需要,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規劃能力的重要任務。這種具有鮮明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定位,要求教育必須超越傳統的工具化傾向,對當前高中階段的課程設置進行大范圍的調整和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實施,而實施的關鍵在課堂。受傳統知識本位、考試本位的影響,當前語文教學盡管改革不斷深化,課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強,但語文教學少慢差費、效率低下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性變革,“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課堂教學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教師問題意識偏弱,反思意識有待強化。在一種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學生態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機制仍然缺失,語文學科的特色難以凸現。 安徽省2006年秋季全面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可高中語文課堂仍然滯留于傳統語文教學的框架之內,未能擺脫服務于高考的慣性思維。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新課堂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別,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任務,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的目標、途徑和方法還不太清晰。在新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中,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面對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沒有形成科學的共識,沒有達成實施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因此我們提出“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課題,在銅陵市一中(省級示范高中)、市五中、縣二中(市級示范高中)和市六中(一般普通高中)等四所學校開展實驗研究,探討不同類型學校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形態,以期達成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二、課題重要概念的界定 1、“教學”:一般意義上,教學是指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統一活動,它包含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方面。本課題所討論的“教學”主要是指教師課堂教學中引起、維持或者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 2、“有效教學”:是指為了提高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現代教學理念與行為,本課題所討論的“有效教學”側重于教學行為的范疇。所謂“有效”側重指單位時間內學生素養在課程標準意義上獲得的發展與進步。其相關標準如下: ●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師目中有“人”,教學有對象意識,能因材施教;有“全人”概念,教學旨在努力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和諧發展。 ●關注教學效益,教學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學目標盡可能具體明確,其達成度力求能夠檢測,以體現教學效益的優劣;反對簡單的量化和過于量化。 ●關注教師的問題意識和反思品質。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持續追問“什么內容是學生素養形成最基礎的因素”、“什么樣的教學是最有效的教學”、“同一教學內容的處理在眾多的選擇中是否有最佳路徑”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學形成基本的準備、實施、評價策略。 3、“課堂有效教學”:上述內容和要求在學科課堂教學中的集中呈現和完美體驗。 4、“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本課題所強調的“有效語文課堂教學”要求課堂教學行為能夠體現正確的學科價值取向和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力求在課堂上構建學生完滿的精神世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品質,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同步協調發展。 5、“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指在語文學科基本素養形成的基礎上,使學生漢語言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優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優良閱讀生態的改善,有利于學生適應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高考。 6、“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以語文課程標準為觀照,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效益提升的一切教學行為與策略。本課題著重討論在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教學處理的過程中,如何以新課標為基石,確立教學的方向和原則,正確回答課堂文本教學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以形成區域內課堂文本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和規范。 三、課題研究的現狀及目標 課題研究的現狀:本課題在我國的廣東、江蘇等首批課改實驗省有教育科研部門和一些富有探究精神的教師在進行相關研究,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指導的教育論壇里也有不少老師在探討課堂有效教學的問題,如,課堂如何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在線研討、陳敬文老師的《教學全程新論》和他的專題研究:評課實效性研究等等。江蘇鹽城市教研室2006年2月就開始了同類課題的研究。 在我省,還沒有類似的課題研究出現,更沒有相關的研究成果。在我省高中語文新課程即將全面實施之際,該課題的研究具有前瞻性,更具現實性。預計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課堂有效教學行為和有效對話策略及模塊教學研究方面會有所突破。 本課題原來想采用總課題組負責、不同層次實驗學校或實驗教師以子課題研究具體參與的方式展開。總課題組負責課題的設計規劃、申報、組織實施和協調工作;各參與學校及教師根據自身的實際選取相關的研究內容,在總課題組制定的目標框架中展開實驗性研究。各子課題組可以現研究內容為核心,單獨申報新的省、市規劃課題或課改課題。但是,在實際研究中,由于研究面廣而人員太少,我們感覺不便于成立子課題組。為了節約人力資源,我們把研究任務分到具體的人員頭上,而且為了減少人力消耗,我們不再申報新的課題,而是集中精力做好這個課題。同時,為了使我們的研究更具有廣泛性,我們又吸收了銅陵縣二中的崔應虎老師,參與我們的課題研究。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研究,初步形成區域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策略、實施策略、評價策略;生成一批實施有效教學的典型課例,發表一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教研文章,培養一支能夠適應新課程發展要求的新型語文教師隊伍。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基于使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之背景,主要研究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角度的科學選擇和實施策略選擇。前者具體包括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舍。后者主要指課堂基本教學策略的確立和方法的選擇,如平等對話、探究學習等;課堂主要教學行為、輔導教學行為和課堂管理行為的確立,如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等;還包括教學準備策略和教學評價策略的研究。 本課題研究不求“面”上全面展開,力求在“點”上有所探究。研究內容如下: 1、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和內容最優化選擇研究; 2、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關鍵行為研究; 3、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研究; 4、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對話策略研究; 5、高中語文課堂專題教學研究; 6、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評價向度研究。 五、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預定用二年時間完成。研究分為課題準備階段、前期實施階段、后期實施階段和總結鑒定階段。 課題準備階段(2006年1月—2006年8月):成立課題組,對本課題進行論證,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完成課題申報工作。 前期實施階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分解課題研究任務,舉行開題論證會。展開第一階段的實驗研究工作。完成中期研究報告,及時調整和改進后期研究思路。 后期實施階段(2007年3月—2007年7月):對課題研究內容進行檢查驗收,對前期研究進行回顧總結,及時調整和改進后期研究工作,并進行驗證性研究。 總結鑒定階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召開課題成果總結會議,撰寫研究工作報告和結題報告,匯編研究論文集和典型課例,出臺銅陵市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優質課評定標準。 六、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本課題人員精干,結構合理。有校長、業務校長的直接參與,有市教研室教研員的全程指導和參與,有課題組全體人員的通力合作,我們有理由相信,該課題研究有充足的人力資源。 課題組長是我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對課堂教學管理、課堂教學機智、課堂教學心理和課堂教學評價等方面有較長時間的思考,89年就有《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論文發表,現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指導的《教育論壇》里擔任斑竹,有較廣泛的信息源,并建立了自己的專題網站:《高中語文新課程》(http://www.gzyw.com),資料準備充分。 本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兼用綜合調查法、文獻檢索法、個案研究法等。而且課題研究經費有保障。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 課題組組長:奚家福 課題組成員:姚躍進、丁堅、秦文紅、鄒穎、崔應虎、劉志勝、潘明球。 具體分工如下: 1、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和內容最優化選擇研究(姚躍進、劉志勝、崔應虎); 2、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關鍵行為研究(奚家福、丁堅、秦文紅); 3、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研究(鄒穎、秦文紅、丁堅); 4、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對話策略研究(奚家福、鄒穎、潘明球); 5、高中語文課堂專題教學研究(全體成員); 6、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評價向度研究(劉志勝、姚躍進、崔應虎)。 八、預期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一份。 2、相關教學論文集一本。 3、實施有效教學的典型課例若干(光盤)。 4、銅陵市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優質課評定標準。
《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課題組 2006年10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