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二羥維生素D3與皮膚病
楊歡,蘇忠蘭,張美華
作者單位:210029,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楊歡,蘇忠蘭,張美華)
作者簡介:楊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免疫性皮膚病,E-mail: yhh550586452@163.com
維生素D3是無活性的脂溶性維生素,主要來源于食物,皮膚中的72脫羥膽固醇在紫外線照射后也可產生維生素D3。維生素D3經過肝臟內25-羥化酶及腎臟內細胞色素P450的羥化,最終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二羥維生素D3,與甲狀旁腺激素(PTH)一起調節人體鈣磷的代謝平衡。
銀屑病的病因大體上包括遺傳、免疫、感染、內分泌等因素,主要病理機制是使表皮細胞代謝周期變短,角質形成細胞過度增生和分化異常,臨床表現為鱗屑性紅斑。
使用維生素D3類似物可以誘導銀屑病皮損中胸腺間質淋巴細胞生成素和抗菌肽的生成,引起對白細胞介素(IL)-12/23、p40、IL-1α、IL-1β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抑制,從而改善銀屑病皮損。
1.25-二羥維生素D3干預銀屑病患者T淋巴細胞懸液刺激人角質形成細胞,通過Act1和MEK-ERK等途徑增加了IL-17A、抗菌肽及肽的mRNA的表達,并認為可以作為銀屑病治療的新靶點。
1.25-二羥維生素D3可上調樹突狀細胞及IL-10的表達,抑制免疫反應及角質形成細胞的增生、生長、分化來調控炎癥性皮膚疾病。
1.25-二羥維生素D3與VDR結合,可調節基因轉錄,用于銀屑病的治療。
特應性皮炎(AD)是與遺傳、免疫、感染等因素相關的炎癥性皮膚病,其中血清IgE偏高為疾病診斷的重要指標。
1.25 -二羥維生素D 3可以被用來作為過敏性免疫反應調節器。
1.25-二羥維生素D3與PTH共同作用,或與甲狀旁腺素相關肽(PTHrP)共享的氨基末端結構域,可協同增加抗菌肽和免疫防御。
白癜風
1.25-二羥維生素D3通過抑制CLA在T淋巴細胞上的表達,抑制CD4+ T淋巴細胞的皮膚浸潤作用,他卡西醇用于白癜風的治療就是基于此機制。
白塞病
在白塞病中1.25-二羥維生素D3抑制了Th17和Th1介導的炎癥反應,其中1.25-二羥維生素D3通過IRF-8傳導通路直接抑制Th17細胞分化。
系統性紅斑狼瘡
1.25-二羥維生素D3通過干擾素(IFN)-α誘導抑制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血清抗原提呈細胞激活,干擾了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細胞因子,從而減輕SLE環境的免疫刺激效果。
類風濕關節炎
1.25-二羥維生素D3通過調節RANKL信號通路和細胞因子的表達,能夠減少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軟骨和骨骼的破壞。
結締組織病
維生素D缺乏和結締組織病有相關性,并認為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量可能會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和嚴重程度。
基底細胞癌
紫外線除可以誘導環丁烷嘧啶二聚體和光化學產物,還加快細胞的凋亡和IL-6的產生[17]。IL-6作為皮膚光毒性反應及紫外線依賴的免疫抑制作用的啟動子,在基底細胞癌的發病中有一定的誘導意義。1.25-二羥維生素D3通過抑制環丁烷嘧啶二聚體的產生,發揮抗癌作用。
黑素瘤
1.25-二羥維生素D3和一些過氧化物酶體增生物激活受體的配體,抑制增生的人黑素瘤細胞系MeWo。1.25-二羥維生素D3受體和過氧化物酶體增生物激活受體提供的鏈接,可能會在黑素瘤的治療和預防中發揮重要作用。
1.25-二羥維生素D3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作用于多種細胞,發揮抗炎、調節免疫、抗癌及光老化的作用。對于皮膚科相關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其臨床療效還有待于進一步臨床驗證。
DOI:10.11786/sypfbxzz.1674-1293.20140416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4,7(4):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