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作者:村姑陳
《1》
認識一樣新事物,往往會忽略最基礎的細節。
周末,跟著李麻花寫生,在她的軟磨硬纏下拿起畫筆,隨意涂抹色彩。
畫畫的時候,看景,不是景。
明明是見慣了的花花草草,在落筆時,才第一次感受到那些被忽視的細節——
原來,牽?;ǖ幕ㄈ镆灿凶约旱纳省?/p>
原來,日落時的云霞,用上的色彩居然這么多,滿滿鋪開一頁,漸變璀璨。
一眼掃過去的事物,與記憶中的模糊大不相同。
難免心驚,每天的路過,竟然一直在錯過這些小小的細節。
也難怪,即使是每天喝著白茶的茶友——
他們說起白茶,往往是這點不知,那點不通。
少了知識的補充,缺乏觀察的細致,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
缺少知識、觀察,喝再久的茶,也依舊是“小白”。
如何達到“略懂”的層次?
那么,接下來的這些白茶知識基礎,可要看仔細了!
《2》
品類: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
白茶的品類,實際上非常簡單純粹。
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而已。
三大品類中,白毫銀針最先誕生。
每年春季,三月中下旬到四月首前后,這是屬于白毫銀針的時候。
此時太姥山上的白茶樹,剛剛冒出細嫩飽滿的芽頭。
沉睡一冬的茶樹,毫不吝嗇地將營養輸送給這些新生的嫩綠。
采茶人雙手翻飛,采下它們,這,便是白毫銀針的茶青。
白毫銀針的產量,并不高。
是因為短暫的天時,也是因為對品質的極致追求——
白毫銀針,有著十不采的原則。
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細芽、紫芽、風傷芽、人力勞損芽、蟲傷芽、開心芽、空心芽、病態芽都不采。
白毫銀針,“一旗一槍”。
它的芽頭飽滿,小小的葉殼覆蓋,白毫極密,遍布芽身。
它好似一根閃著熠熠光澤的銀針,外形照名,白毫銀針的名字就此而來。
隨著季節推進,茶樹上的芽頭,開始展出小葉片。
白毫銀針采摘后的十天到半個月,是白牡丹的主場。
此時,采摘下的茶青張開了一兩葉小小葉片,托舉著中間秀長的芽頭。
觀察茶青,一芽一、二葉,仿佛一朵可愛的小花,正是“白牡丹”。
它的芽頭,同樣飽滿,白毫密密,葉片為白牡丹帶來了更豐富的香氣。
花香,是白牡丹的標志性武器。
花香動人的白牡丹季節后,春壽眉接踵而至。
壽眉,極為特殊,有春壽眉和秋壽眉之分。
但無論春壽眉還是秋壽眉,都以一芽三、四葉的外形示人。
長在暮春的春壽眉,葉片的主色調為深淺的綠色,葉背,尚有一層密密的白毫。
而秋季開始采摘的秋壽眉,色彩斑駁,白毫稀疏,色彩明亮,帶著濃濃的秋意。
它們的外形有別,滋味也各不相同。
春壽眉,更多一絲鮮爽,秋壽眉,更為成熟甘醇。
一旗一槍的白毫銀針,英姿颯爽,毫香細膩。
形似牡丹的白牡丹,妖嬈花香張揚,湯水香氣千變萬化。
摸清白茶品類,認清這三大類便是!
《3》
工藝:萎凋、烘干
白茶基礎知識點之二,是白茶的工藝。
白茶,作為六大茶類之一,有黑紙白字的國標標準——
以茶樹的芽、葉、嫩莖為原料,經萎調、干燥、揀剔等特定工藝過程制成。
萎凋、烘干,即是白茶的工藝。
這么一看,白茶,是不是簡單到極致?
非也,白茶的萎凋和烘干,學問不小。
先看萎凋,白茶的萎凋方式,有日光萎凋、室內萎凋等。
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傳統,也是最能激發茶青香氣滋味的方式。
日光萎凋,民間亦稱日曬——
將采摘后的茶青置放在水篩上,離地晾曬,利用日光讓茶葉緩慢失水、干燥。
有了陽光的幫助,茶葉的光氧效果更進一步,為茶香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同時,不同的光子,會改變光合產物在茶青中的分配比例。
日光萎凋的白茶,獨有一份特殊的湯感和滋味。
室內萎凋,則是科技參與了白茶的萎凋過程。
在萎凋槽或者萎凋房,使用機器加溫額機器制造的風,讓白茶脫水萎凋。
這,便是白茶的室內萎凋。
雖然比起日光萎凋的白茶少了一份高揚的茶香,有了機器的幫助,室內萎凋白茶的產量較高,也較為平價。
萎凋過后,便是烘干。
烘干的步驟,徹底將白茶內的水分趕跑,達到國標要求的8.5%以下。
但,烘干,需要制茶師傅的耐心和細心。
一味地大火烘干、追求速度,并不可??!
文火慢烘,輕柔、耐心地等候茶葉內部的水分消散。
茶葉中水分離去,內質卻不會過分損耗。
文火慢烘,才是白茶烘干的要義!
萎凋、烘干,看似簡單,卻是它們勾畫了白茶的形態。
有了工藝的晚上,才有白茶層次多變的滋味變遷。
《4》
儲存:三層包裝、避光陰涼,避濕通風。
儲存,是白茶從新白茶到老白茶中不可缺失的一道過程。
存茶重要,那究竟該注意些什么?
其實,白茶的儲藏,并非許多茶友們想象的那般困難。
光照、水分、高溫和異味,避開這四要素,是儲存白茶的基礎!
從四要素出發,不難推出存茶環境——
陰涼干燥,避免光線直射,適當通風而無異味。
相信,在家中找到這樣一塊角落,不算太難。
其次,存茶的容器,自然也要遮光密封,做到干燥無異味。
為了長時間的保存,三層包裝,是白茶儲存的最好選擇!
所謂的三層包裝,便是指鋁袋、塑料袋,五層瓦楞紙箱的包裝。
這三層包裝,每一層,都必須密閉緊封——
袋子的封口要束緊,紙箱的隙縫要用膠紙裹上。
如此謹慎,是為了避免外在的水汽、雜味入侵。
白茶的對吸附性極強,稍不留意,水汽雜味,都會成為它變質的誘因。
同時,三層包裝,也能隔絕部分光照和溫度的影響。
當然,三層包裝治標不治本,為白茶挑選一個合適的存茶環境,才能讓白茶儲存安然無虞。
儲存的過程中,可以半年查看一次白茶的狀態。
隔一段時間,取出一些存茶沖泡,增加存茶的經驗體會。
但切記,儲存白茶,不可三天一開封,五天一篩選,更不能取出白茶曬太陽……
這是非常錯誤的方法。
頻繁開箱、接受日照,只會讓白茶變質,品質一落千丈。
儲存白茶,三層包裝和環境,既是基礎,又是重點。
《5》
沖泡:沸水、快出水。
白茶,尤其是高山白茶——
它們擁有著絕佳的生長條件,積累了豐富的內物質。
內物質,是茶湯滋味和香氣的起點。
水溫、沖泡方式,它們左右著內物質的析出,也改變著茶湯的滋味。
不賣關子,白茶的豐厚內質,需要沸水引出。
第一,白茶中的芬芳茶香,出自高、中、低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之手。
只用溫水、冷水沖泡,只能引出稀薄的低沸點茶香。
高沸點的茶香難以釋放,最終憋屈地困在茶葉之中。
茶香短缺,是水溫不足帶來的缺憾。
因此,引出白茶的高昂茶香,非沸水莫屬。
第二,白茶中的豐厚內質,析出的均勻速度與水溫成比例。
白茶700多種內物質當中,水浸出物,是茶湯滋味的來源。
然而,這些水浸出物卻并非全然不變,它們,會隨著水溫改變自己的釋放速度。
其中,主導苦澀滋味的茶多酚和咖啡堿的釋放速度極快。
當溫水、涼水沖泡,水浸出物的釋放慢吞吞,快出水,茶湯寡淡無比。
然而,稍一悶泡,茶多酚和咖啡堿回過神來,迅速占領了茶湯的滋味。
此時,茶湯苦澀有余,鮮爽不足。
故而沖泡白茶,非沸水、快出水不可,二者不可缺一。
了解白茶的秉性,為它選擇合適的水溫和沖泡手法,再簡單不過——
有沸水引出內質,快出水攔截內物質的過度釋放。
沖泡進退有度,茶湯鮮香醇爽,好茶,當是如此。
《6》
喝茶,卻不一定懂茶。
看似矛盾,卻并非矛盾。
正如每天路過的花園——
你知道花園有花,卻不能說出它們是些什么花。
然而,為了泡出更好的一杯茶,了解茶知識,必不可少。
讀懂茶葉的需求,感受茶香冒出的條件,知曉內物質構筑的茶湯滋味……
唯有如此,好茶,信手拈來。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