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均強調,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2021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進一步提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我國第三次分配的預期功能是彌補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不足,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作用的有效發揮,亟須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著力構建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實現機制,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首先,逐步完善第三次分配的激勵機制。第三次分配是由社會機制主導的資源分配,以包括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在內的社會力量為主體,以自愿和愛心為主觀基礎,是各種主體對社會資源的主動讓渡,通過慈善捐贈和志愿服務等方式實現個人已有社會資源的重新配置。第三次分配的激勵機制是社會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徑,是社會成員主動、廣泛參與社會財富分配,促進分配正義和共同富裕的強大動力。一方面,健全稅收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第三次分配的稅制環境,切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針對公益慈善組織、企業和社會成員出臺金融、教育、土地、慈善信托等各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慈善政策與財政轉移支付、稅收、社會保障等政策協同,簡化慈善捐贈稅收減免審批程序,探索多部門協同辦理機制,動員更多社會成員參與第三次分配。另一方面,探索多種形式的榮譽激勵。社會的愛心善意是第三次分配的前提基礎,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精神力量”,通過人性的溫暖和友愛促進社會資源在不同群體之間均衡流動。應當進一步落實國家和地方慈善表彰獎勵制度,廣泛關注推動共同富裕實踐中的公益慈善主體力量,探索建立慈善行為記錄和激勵機制,通過樹立典型、表彰先進和授予榮譽等方式,激勵在第三次分配各個環節和階段貢獻突出的個人、企業和公益慈善組織,給予其志愿服務精神獎勵及社會優待,提高志愿者的榮譽感和獲得感,引導更多社會成員增強共同體意識,自愿參與財富流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共同主動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其次,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的約束機制。實現共同富裕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制度的完善。在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中,應當進一步健全第三次分配相關制度,發揮第三次分配的積極功能,使其有效彌補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推動共同富裕進程中的不足。第三次分配的約束機制旨在創設第三次分配主體公益慈善行為規范秩序,促進主體行為與協作制度化,為社會財富合理流動和實現共同富裕奠定規范基礎。第三次分配的約束機制包括主體性約束機制、交互性約束機制和規范性約束機制。第一,主體性約束機制。設立第三次分配主體的準入規則,創建恰當的主體符號和行動儀式,以形成對第三次分配主體正當性的價值約束;制定分配正義導向的第三次分配主體社會信用規則和公益慈善行業自律規則;明確公益慈善行業從業者職業行為規范、志愿者行為標準和公益慈善組織等級評估標準等。第二,交互性約束機制。為第三次分配主體間的互動與合作提供沖突解決機制和程序交互機制,以形成目標統一、行為有序的第三次分配主體間網絡。探索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慈善資源動員與籌集機制、慈善財產使用與分配機制和公益慈善主體、行為和結果認證機制等第三次分配主體程序交互機制,確立第三次分配主體間網絡共同行為規則。第三,規范性約束機制。完善慈善財產使用與分配約束機制。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和《慈善組織信息公開辦法》,從以入口審批為主的慈善組織監督體制轉變為以信息公開為重點的全過程監督體制。完善由政府或第三方機構對慈善組織或受托人的慈善財產使用效益與分配合理性進行的評估,規范慈善財產分配,助力共同富裕。
最后,不斷強化第三次分配的動員機制。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反映在分配上,要求通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達到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依靠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調動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第三次分配的關鍵是要形成一套社會自我動員機制,通過價值引導、組織化參與和技術賦能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到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中。第一,強化價值引導,弘揚慈善文化。大力提倡慈善文化傳統,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并對傳統慈善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慈善文化的現代轉型,增強公眾的慈善意識,讓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觀念深入人心。第二,培育公益慈善組織,暢通組織化參與渠道。應注重組織動員,培育社會組織,為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培養公益慈善組織的專業管理和勸募人才,提升公益慈善組織的內部治理與籌資和管理能力,提高公益慈善組織公信力,使人人參與公益慈善成為可能。第三,創新動員方式,技術賦能公眾參與。以數字化技術賦能公益慈善事業,發揮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在擴大公眾參與方面的優勢,準確捕捉與預測公益慈善主體和受益人需求,降低公眾參與公益慈善的時間、距離和場地等成本,形成人人參與公益慈善的新局面。鼓勵第三次分配主體充分利用新技術在公益慈善活動中傳播真善美,實現公益慈善價值,營造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會氛圍,形成推動共同富裕的良好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