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人們之間的溝通和聯系越來越方便。但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和競爭的加劇,人們之間越來越缺少心靈的碰撞和感情的交流。偶爾的孤獨是不可避免的,但長期或嚴重的孤獨有可能引發某些情緒障礙,降低心理健康水平,進而導致疾病。研究表明,孤獨會給人們帶來各種消極的體驗,如沮喪、無助、自卑、煩躁、抑郁等。強烈的孤獨感還與酒精依賴、自殺、犯罪等不健康行為密切相關。
1 孤獨感的概念
“孤獨”這一術語最初來自于醫學,用以表示人際交往溝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礙。1973年,美國學者Robert S.Weiss 認為孤獨感是當個體感到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的交往水平產生一定差距時的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或體驗;Werss(1987)指出:當人際關系網絡出現某種質或量的重要缺陷時,人們所產生的不愉快體驗即為孤獨感。
2 關于孤獨感各種影響因素的研究
孤獨感方面的研究不僅是社會關系領域的重要課題,而且也是心理健康領域和人格心理的重要研究課題。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已有很多關于對孤獨感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
2.1孤獨感與人口統計學變量的關系研究
自從孤獨研究開展以來,學者們就社會生理因素對孤獨的影響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所得到結果也不盡相同。關于孤獨是否存在性別差異,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結論。在Tornstam(1992)的研究中,他使用了一個包含“孤獨”字樣的量表對2000多名瑞典人進行調查,沒有發現性別的主效應。李傳銀(2000)采用UCLA量表的調查結果,卻發現女性的孤獨感高于男性,這說明但從社會期待角度難以完全解釋孤獨的性別差異。婚姻是另一個受到普遍關注的社會心理學變量。研究顯示婚姻可以降低孤獨的可能性。Torustam(1992)對2795名1580歲瑞典人的調查表明,已婚個體比未婚個體的孤獨感低。Kelier和Moore-West (1986)也發現單身的男性比單身的女性報告有更多的孤獨感。這說明婚姻和性別對獨孤存在交互作用。
2.2孤獨感和自尊的研究
自尊是自我系統的核心因素,對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許多研究表明了自尊對個體孤獨的影響作用。自尊、人際關系與孤獨,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為因果的。研究證明(Greeno J G,Moore J L,Smith D R,1993):低自尊與消極的情感(如焦慮、抑郁、壓抑、內疚等)有密切的關系,從而導致消極的行為。研究發現,個體社會認知的關系模式會影響到自尊心理的建構,如低自尊者會把成功與人際接受聯系起來,把失敗與人及拒絕聯系起來(楊麗珠,張麗華,2003)。劉婭俐(1995)使用UCLA量表對在校大學生進
行了自尊與孤獨感的研究,結果發現自尊之和從UCLA量表中提取的六個因子中的一個社交自信有顯著的相關,其結論是“高自尊的人有更低的孤獨感”。但是,胡立榮等人(2002)對聾啞兒童的研究卻顯示了“高自尊的人有高孤獨感”相反的結果。這其中的差異可能有兩位學者所選擇的調查對象、量表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有關。
2.3孤獨感與人際信任的研究
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就會形成各種人際關系。大部分研究都將人際信任定義為一種在人際交往中對交往對象的一種預期及信念。目前國內關于人際信任與孤獨感關心的研究較少。韋耀陽和李曉(2004)曾采用兒童馬氏量表和孤獨量表對高中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孤獨感和人際信任水平有正向相關關系。另一項研究證明(張翔,王旭峰,2003),大學生的人際信任程度是影響社交焦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際交往中對他人信任程度高的大學生,其社交焦慮水平低,而對他人信任程度低的大學生則社交焦慮水平高。由此可見人際信任和孤獨的關系密切,即使研究不多,但人際信任對于孤獨感的影響是存在的。
2.4孤獨感與社會支持的研究
人際關系對于孤獨感的影響或緩解主要來自于社會支持這一重要因素。有關社會支持與孤獨感之間關系的研究還比較少見。鄒鴻(1998)考察了社會支持與孤獨感的相互關系,結果表明,在社會支持網絡中,獲得同性朋友和教師的價值肯定、指導性和情感支持越少、感知到的同性朋友和父母的陪伴與親密感越少、與父母和同性朋友的沖突越多、與同性朋友、父母和教師的滿意度越低、來自父母和同性朋友的懲罰越多,其互選朋友越少,同伴接納水平低,其孤獨感越強; Stokes 還用社會支持行為問卷,考察了樣本所獲得的社會支持與孤獨的相關,結果也發現二者相關顯著。
2.5孤獨感與應對方式的研究
Shireen Pavri等人(2000)認為從學習困難學生的角度研究像孤獨感這樣的社會現象,有利于鑒別與其有關的因素和幫助他們培養相應的干預措施,結論是大多數學生無聊或缺乏同伴時會感到孤獨感,其應對策略是獨自從事一項活動或尋求伙伴;學生認為最有效應對策略是自我發動的策略。
3 孤獨感與網絡、手機行為的關系研究
孤獨感與網絡、手機等的使用的關系是近幾年才開始引起人們關注的問題。Janet Morahan-Martin等的研究表明孤獨的學生更可能在網絡上尋求情感支持,平息其負面情緒,在網上尋找朋友并對網上的朋友滿意感較高,承認網絡的使用已影響到他們的生活。Kraut,R等長期研究發現網絡的使用導致了使用者的孤獨感。Amichai--Hamburger,Y等發現結果支持這兩個模型:即Kraut,R等認為網絡使用導致孤獨的模型和選擇模型討論花費時間在網絡的、總是孤獨的那些人。楊文嬌,周冶金分析了大學生網絡成癮類型與其人格特征的關系。此外我國學者黃才炎,嚴標賓的研究結果發現朋友友誼關系上的孤獨程度與大學生的手機短信交往行為的3個維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對手機短信交往行為的自我認知上的不同可能與更大群體的孤獨程度有關。
4 關于孤獨感的干預研究
從有關文獻看,孤獨感的干預與治療目前尚沒有獨立的理論和實踐模式。Young(1979)曾以Beck的認知行為法為基礎,結合自己臨床經驗較早提出了一套針對長期孤獨者進行個別治療的模式。Peplau和Perlman(1982)從其孤獨的認知觀出發,探討了孤獨的應付與干預策略。
最近幾年,有關孤獨者的團體咨詢得到迅速發展,如Murphy,Kupshik(1992)曾用社交技能訓練、角色扮演等幫助其提高交往水平,改善人際關系。國內李傳銀(2002)大學生為被試,采用社交技能訓練、自信訓練、認知調節等方式,幫助大學生提高有效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和認清自身孤獨的原因,獲得社會支持特別是情緒支持。
由于孤獨者往往存在社交技巧拙劣及其它心理障礙,難以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系,因而大多數有關孤獨的干預研究以社交技巧訓練為主,并綜合動用其他技術,如認知調節,敏感性訓練,自信訓練,情緒表達訓練等等現代人際關系的咨詢與治療技術。
5 孤獨感以往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雖然關于孤獨感的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這些研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很多研究已經表明存在社交孤獨和情感孤獨兩種孤獨感,但是目前關于孤獨感的和其他因素的相關研究大多采用UCLA孤獨感量表,其中情感孤獨和社交孤獨與其他因素的相關模式是否存在不同,目前的研究不是很多。
其次,個體的各個心理學因素間存在復雜的關系,它們對孤獨感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以往關于孤獨感影響因素的研究大多考慮單個因素的作用,缺乏系統的研究。
第三,對孤獨感的研究大多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但用孤獨感量表測查出來的孤獨與個體實際感到的孤獨感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這些可能會影響到調查結果的可靠性。
第四,研究對象的覆蓋還不夠全面。現有的研究大多是對兒童的孤獨感進行的,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以及特殊的人群都應該進行其孤獨感研究。
對孤獨感的研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
第一,應該加強孤獨感產生機制和影響機制的研究。第二,應該加強對孤獨的預防和孤獨感應對和治療。第三,孤獨感的研究對象應擴大,如加強對一些特殊人群(如身心殘疾的人,單親家庭的兒童、青少年,從事特殊職業的人(如醫生、軍人等))的孤獨感進行研究,第四,從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對孤獨感進行研究。第五,可從孤獨感的測量的針對性和系統性著手,對現有孤獨感量表進行完善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