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口眾多,但種地一般都是季節性需要勞動力輸出,并不是一年四季地里都有活兒干,所以很多時候,農民都是閑置在家,不產生價值。40年前的改革開放,讓農民看到了別樣的生活方式,農村這些被閑置的勞動力迅速的得到了轉移,農村家庭的收入結構得到了最合理的優化,農民徹底決定了自家的經濟狀況。農民打工的起始,最高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左右,那時候農民習慣稱外出打工的農民是“下海”了。提到那時候,村里當小老板的農民老趙頗有感慨,“那時候城里也沒那么多的工作,再說農民和城市之間也缺乏溝通的紐帶,所以要真想去城里打工可不容易,最起碼得有路子”。
其實老趙所說的路子指的是得有熟人介紹,不少年紀稍長的農民可能還有印象,那時是屬于典型的“廠挑人”。在有些比較偏遠封閉的村子里,農民要想能出去打工,就要早早地跟已經在外打工的農民取得聯系,讓對方帶著自己到廠里,以此來獲得打工的機會。如果村子里出去的人比較多的話,有些農民可能還會給從外邊回來的人送幾盒好煙、幾瓶好酒,以此委托別人上點心,給自己安排上。跟“廠挑人”的情況恰恰相反,現在出現了“人挑廠”,“什么條件都提前講好了,去招工人,干不了幾天就跑了,還得重新招,而且現在人工成本開的夠高了,廠里也不掙什么錢”,最讓老趙搞不懂的就是不少農民都說打工難,其實現在廠里有活兒,但沒人干,農民是不缺錢嗎?
其實不用說都知道,農民不是不缺錢,反而是很缺錢,既然如此,那為什么農民干工作的時候,卻不穩定干,總是挑來挑去呢?最直接的原因應該就是農民對工廠開出的工資不如意,不管廠里是不是掙錢,在農民看來,出來打工的目的唯一且明確,那就是盡可能多的賺工資,現在廠里開出的工資底薪一般都是2000左右,加上加班什么的算下來少的可能3000多,多的也只有4000到5000元,聽起來還可以,但是不禁花,這個收入基本上只能勉強的月光。為了提高收入,農民就只能觀望,苛求能找到一份比現在收入高的工作。
其次是不少工廠“壓榨”勞動力太過頭了。大家都知道城市白領一般都是8小時工作制,其他的時間都是相對自由的,而工廠一般都是10小時,甚至是12小時工作制,長時間的加班讓農民感覺十分的不自在。再者工廠也是根據客戶的訂單來安排工期的,有時候廠里接到了客戶催的比較急的單子,可能就需要農民工通宵達旦的加班、輪班才能趕得出來,時間長了身體也容易出現問題。還有些工廠更可氣的是有單子了就急招一批農民來加班,單子完成之后,為了節約成本,就想法設法把之前招來的農民給開除了,這樣的工廠,就算工資給的高一點,農民一般也都是不愿意去的。
表面上看,農民和工廠是“敵對”的關系,但明眼人應該能看出來這樣說其實是不對的,說到底工廠為農民提供了工作的平臺和賺取工資的途徑,但農民也為工廠解決了基層勞動力匱乏的問題,從這點來看農民和工廠的利益點是一致的。不管廠挑人也好,人挑廠也罷,工廠給農民該有的福利、待遇、食宿安排,農民安心的為工廠完成訂單,生產出合規的產品,這樣才能雙贏,對于這一點,老趙也表示了贊同。工廠老板的困惑,從廠挑人到人挑廠,有活沒人干,農民都不缺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