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和經脈是《黃帝內經》中的最核心,人體一共12經脈,連接了五臟六腑和重要腧穴,就像是人體的12道生命線。難怪有人說,熟練并領悟了人體12經脈,等于領悟了中醫精華的一半!接下來我們根據《內經》就12經脈詳細解說,學好這12課,將終身受益,一定要耐心!
一. 大腸經的組成
- 起始于食指的前端,沿著食指拇側的上緣,通過拇指、食指歧骨之間的合谷穴,向上行至拇指后方、腕部外側前緣兩筋之中的凹陷處。
- 再沿前臂外側的上緣,進入肘外側,然后沿上臂的外側前緣,上行至肩,出于肩峰的前緣,再向后上走到脊柱骨之上而與諸陽經會合于大椎穴。
- 然后再折向前下方,進入缺盆,并下行而聯絡于與本經相表里的臟腑--肺臟,再向下貫穿膈膜,而聯屬于本經所屬的臟腑--大腸腑。
- 另有一條支脈,從缺盆處向上走至頸部,并貫通頰部,而進入下齒齦中,其后再從口內返出而挾行于口唇旁,左右兩脈在人中穴處相交匯,相交之后,左脈走到右邊,右脈走到左邊,再上行挾于鼻孔兩側,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處與足陽明胃經相銜接。
二.所經腧穴
- 商陽穴:食指末節指甲根角。
- 二間穴:彎曲食指,食指第3節前緣,靠近拇指側,觸之有凹陷。
- 三間穴:彎曲食指,食指第3節后緣,靠近拇指側,觸之有凹陷。
- 合谷穴:食指,拇指并攏,肌肉最高點。
- 陽溪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手腕處與拇指對應的凹陷處。
- 偏歷穴:兩只手虎口垂直交叉,中指端落于前臂背面處有一凹陷。
- 溫溜穴:側腕屈肘,陽溪與曲池連線重點的前1指處。
- 下廉穴:側腕屈肘,以手掌按另一手臂,拇指位于肘彎處,小指所在位置。
- 上廉穴:下廉向上2橫指處。
- 手三里穴:屈肘,在肘橫紋頭下3橫指處。
- 曲池穴:把胳膊彎曲,肘橫紋這條細縫靠近肘尖的部位。
- 肘髎穴:屈肘,曲池向外斜1橫指,在肱三頭肌肌腱外緣。
- 手五里穴:在手臂外側,曲池上4橫指處。
- 臂臑穴:屈肘緊握拳,使得撒三角肌隆起,三角肌下端內側,按壓有酸脹感處。
- 肩髃穴:正坐,屈肘抬臂與肩同高,另一手中指按壓肩尖下,肩前呈現的凹陷處。
- 巨骨穴:沿著鎖骨向外摸至肩峰處,再找背部肩胛岡,兩者之間凹陷處。
- 天鼎穴:扶突與鎖骨上窩中央連線中點處。
- 扶突穴:拇指彎曲,其余4指并攏,手心向內,小指放喉結旁,食指所在處。
- 口禾髎:鼻孔外緣直下,平鼻唇溝上1/3處。
- 迎香穴:鼻孔旁邊凹陷處。
三.大腸經病癥
- 如果外邪入侵手陽明大腸經,就會出現牙齒疼痛,頸部腫大等癥狀。
- 手陽明大腸經上的腧穴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癥狀是眼睛發黃,口中干燥,鼻塞或出鼻血,喉頭腫痛以致氣閉,肩前與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動。
- 本經經氣有余時,就會出現經脈所過之處發熱而腫的病象。
- 本經經氣不足時,就會出現發冷顫抖,不易恢復溫暖等病象。
四.如何判斷大腸經經氣強弱
- 屬于本經經氣亢盛的,其人迎脈的脈象要比寸口脈的脈象大三倍。
- 而屬于本經經氣虛弱的,其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的脈象小。
五.治療方法
- 屬于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于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
- 屬于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于寒的就要用留針法。
- 屬于陽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
- 既不屬于經氣亢盛也不屬于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穴來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