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覺之島服務號
導語: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性格其實都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多面體,比如說內向和外向。內向和外向其實是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而是取決于人們當時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當中。
如今的世界,內向性格的人幾乎占了人口的一半,但外向性格似乎已經統治了世界。外向的形象往往都是正面的:活力四射、積極自信,總是人群中的焦點。而那些沉默寡言、喜歡獨處、不喜歡派對的人似乎就成了二等公民,而內向也成了二流品質。
難道內向的孩子就一無是處了嗎?什么樣的人是內向的人?
內向的人如何成功?
內向孩子的父母該怎么做?
在今天《家庭教育》的主題里我為大家解析《怎樣讓內向的孩子變得更優秀?》
——001 ——
每天十分鐘與你相約覺之島能量父母群,聽我的語音分享,伴你成為更好的自己,與寶貝一起進步,我是覺之島島主熊智娟。
嗨!各位覺之島能量父母群的各位島親,大家早安!今天是周五,是我們本周工作日的最后一天,在今天我們能量父母群的家庭教育的主題里,我想和各位島親共同分享的一個話題是《怎樣讓內向的孩子變得更優秀?》。
我想這樣的一個話題,使家中有內向寶貝的父母們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提出,每個人的性格其實都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多面體,它不存在明確的分界線。你比如說內向和外向,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再內向的人,遇到了自己喜歡的人和事,也會變得活力四射,而再外向的人,碰到了自己討厭的人和事,也會變得寡言少語,所以我們是內向還是外向,其實更多地取決于我們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當中。
比如說:拿我來講,可能大家感受到的是我性格外向的一面。比如說:我性格骨子里非常的自信,非常的善于表達,非常的喜歡溝通、交流、分享。從這些顯現的特質上來講,好像我是一個外向性格的人,但其實我個人認為從本質上來講,我其實是一個內向性格的人,其實,我的這些外在的呈現,如果不是在必要的時候,或者說我一定需要的時候,其實我并不是一個這樣的自己。如果沒有需要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里我可能會保持沉默,講話講得也比較少。再比如說:在一個非常公眾的環境里,如果沒有需要的話,可能我也是很難做到去主動地與他人溝通與交流。當然今天為了工作的需要,或者說為了做老師的需要,我可能更多的時候主動的與他人去做交流。從本質上來講,如果在那一刻不需要的話,其實,我是很少講話,很少打開去主動與他人發生互動。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好像是內向性格的人。所以我覺得內向和外向真的是一個相對來說沒有明確分界線的這樣的一種劃分。
——002 ——
內向性格今天幾乎占了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但外向性格好像似乎已經統治了世界。外向性格的形象往往被我們認為是正面的形象。比如說:活力四射、積極自信,總是人群當中的焦點。而那些沉默寡言、喜歡獨處、不喜歡派對的人似乎就成了二等公民,而內向也成了二流的品質。
哪怕是在中國這樣歷來非常看重謙虛和謹慎等內向特質的亞洲國家,也在這個全球化的沖擊下越來越向外向性格傾斜。表現最顯著的就是在大學與職場:那些能言會道、長袖善舞的人往往能夠在一個環境里會得到老師或領導的青睞,因此也會得到更多的機會。
蘇珊.凱恩在公眾場合進行演講
美國有一個學者叫 蘇珊.凱恩(SusanCain),她寫了一本書《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其實就是一本為內向群體發售的暢銷書。在壓倒性的外向文化下,很多內向的人不得不學習如何偽裝成一個外向的人,正如蘇珊.凱恩她自己本人的經歷,她畢業于普林休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經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多年,后來決定開始在家從事寫作,她發現在安靜的環境當中進行思考寫作的時候,更讓她感到愉悅。蘇珊為了宣傳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開始需要在一些公眾場合進行演講,而對于內向的她來說,這簡直就不亞于折磨。她足足用了一年的時間學習公開演講的課程,還在書里提到了內向者常常會體驗到的一種感受:比如說在駕車去往某個研討會發表演講的途中,她發現自己“一直在祈禱發生一場災難的來臨——洪水小規模的地震什么的,那樣她就不用去做這件事情了。”在這里我們一起首先來了解一下
什么樣的人是內向的人?
內向的人往往在更安靜、更柔和的環境當中覺得更舒服。這是因為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有著不同的神經系統,他們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對外部刺激敏感的孩子,比如說小時候容易踢打、尖叫的嬰兒,很可能長成內向的人。而對環境不太敏感,需要有很多刺激才能做出反應的人,往往會成為外向的人。
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內向的孩子喜歡自己安靜地畫畫、讀書,或者說跟一兩個好朋友玩耍;而外向的孩子則更愿意加入到人頭涌動的活動中,比如一場喧鬧的生日派對當中。 在這里,很多父母比較關心的一個話題就是:如何讓內向的人獲得成功?
內向的人在創造力和思辨方面其實是有天然的優勢的,這是因為在獨處的環境下人們才不會受到他人的意見和想法的左右,才更可能進行深度的思考。也許他們不會成為振臂一呼的政治領袖,但他們絕對是學術界與智囊團當中的中堅力量。蘇珊在書中就以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為例,講述了內向的人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比如說童年的蓋茨不愿意主動與他人接觸,他不善于言談,喜歡獨處但并不在意別人的意見。比起與人相處,他更愛鉆研新的技術。再比如“股神”巴菲特也曾經是個內向的小孩,他能夠數小時沉迷在畫有火車模型的目錄中,或是很安靜地盯著一把母親給他的牙刷,一盯就是兩個小時。這里問題又出來了,如果你家孩子是內向的孩子,其實他也有獲得成功的很大的可能性。
——003——
內向孩子的父母該怎么做?
正是因為內向的孩子對外部環境的高度敏感度,一味地要求他們去學習外向孩子的行為反而會給他們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比如說焦慮和抑郁。蘇珊.凱恩創辦的“安靜革命”的這樣的一個項目(Quiet Revolution)就為那些內向孩子的父母給出了13條建議。
1.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很正常,沒什么可羞愧的。
據研究顯示,在美國這樣的國家內向的人占到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或者說甚至可以達到三分之二。而在世界范圍內,有太多聲名顯赫的人都是內向的,比如就拿美國維利他舉出了像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像英國的作家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還有美國的林肯,還有像特雷莎修女,還有像甘地,他都是性格內向的人。
2. 孩子的內向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覺得你的孩子通過心理建設就完全能夠輕而易舉地成為一個“合群”的人。正如我之前介紹的那樣,內向的人之所以內向是因為從神經生物學角度看來,他們對環境更為敏感,更傾向于使用“休養生息”(restand digest)的副交感神經,而外向的人則更常用激活“挑戰或逃走”(fight or flight)的副交感神經。他們天然的生理構造是不一樣的。
孩子的內向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3. 循序漸進地向孩子介紹新朋友或新環境。
比如說內向的孩子在新的環境當中或面對陌生人時通常會覺得有點兒焦慮,所以父母不要期待孩子在某個活動當中能跟其他孩子迅速打成一片。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帶孩子提前到達活動的現場,讓孩子熟悉環境,營造一種安全舒適的感覺。還有一種辦法是允許孩子先與活動的焦點地帶保持一定的距離,讓孩子先默默地觀察,然后再鼓勵他去嘗試。比如說來到我們我是超級演說家的特訓營的時候,我看到那些內向孩子的時候,即便是訓練演講,我會讓他在課程的前一兩天,先讓他獨處在自己的安靜當中,然后慢慢的帶動他,讓他帶入到這個課堂的環境當中去。再比如說:當我需要他發言的時候,我起初先讓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發言,然后慢慢的再把這個區域放大到讓他來到講臺上發言。
4. 你要告訴內向的孩子,如果他覺得不舒服的時候,他可以先休息一會兒。
外向的孩子會在社交活動當中如魚得水、應對自如,而內向的孩子會感到非常的疲勞。告訴孩子如果他覺得不適應的話,他可以讓自己在房間或者比較安靜的角落里比如說陽臺、比如說衛生間這樣的地方先放松一下神經。
5. 當孩子愿意嘗試參與到社交活動當中的時候,你一定要記得要多贊賞內向的他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非常欣喜于他勇敢的嘗試的。比如說,你可以告訴他,“寶貝,我看到你昨天主動跟那個新來的你們班的同學說話了。我知道這個對你來說很難,但我特別為你感到驕傲,你能這樣做非常的好,我想你在與他人的這份主動交流當中給別人帶來了快樂,也給自己帶來了快樂。對嗎?”
6. 作為爸爸媽媽,你需要提醒孩子發現他愛上一個開始覺得害怕的事情。
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行為,這個從心理學上來講就是積極強化措施,讓孩子關注到自身的變化。一開始也許孩子很擔心在同學的生日派對上會很難過,結果居然交到了幾個新朋友。這時候父母就應該提醒孩子,讓孩子對這一變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產生自我激勵的情緒。在這個時候,父母作為成人,要和孩子進行這樣的強化的時候,你要帶著主動的、積極的、愉悅的情緒。就像我現在和你們分享的此刻的語言的狀態和聲音的情緒能量一樣。
7. 父母要幫助孩子挖掘他自己的興趣所在。
其實每個孩子的興趣點都不盡相同。外向的孩子也許覺得足球俱樂部會很酷,但內向的孩子可能更喜歡寫作或者說科學夏令營。所以讓孩子參與到他有興趣的活動當中,既有益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幫助孩子交到跟他興趣有關的更多的朋友。
讓孩子參與到他有興趣的活動當中
8. 關于孩子內向的性格,要跟老師進行溝通。
這樣的溝通有助于老師正確的解讀孩子的內向行為,比如沉默寡言不代表孩子沒有注意聽講,正相反,其實內向的孩子此時可能正在全神貫注地聆聽或者觀察。
9. 確定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關注的。這點非常的重要。
很多內向的孩子比較容易活在自己的思想當中,他們需要得到別人的關注與反饋,不然他們很難會很迷失在自己的紛亂的想法當中。作為父母,要仔細聆聽孩子的想法,要通過問合適的問題來引發出孩子的心里話,并及時地跟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
10. 要注意,你的孩子也許不會主動求助。
內向的孩子傾向于自己消化問題。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盡管他也希望能得到大人的指導,但他可能不會主動求助。這個時候,父母就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在恰當的時候問恰當的問題來解決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
11. 別擔心你家孩子只有一兩個好朋友。
內向的人在人際關系上追求的不是廣度和數量,而是深度和質量。他們更愿意在一個小圈子里交朋友,而不是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所以當這樣的狀況在你的孩子的身上的時候,你就不要強迫他,慢慢地讓他和一兩個小朋友成為好朋友,然后再去慢慢地擴大范圍,讓他在自己合適的這種心理接受的狀態下成長。
12. 別擔心孩子有時需要獨處。
去上學、去社交、去參加活動,都是在把內向的孩子從他自己的小世界當中拉出來,而這有可能讓孩子感到疲憊無力。當孩子回到家中之后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房間里,或者讀書、或者玩電腦、或者哪怕是發呆,你都不需要擔心,這只是孩子進行自我調節的方式。我自己時常就這樣,我非常的喜歡獨處,但這并不代表我完全是個完全意義上內向的孩子,也并不代表著我是一個完全意義上外向的孩子,其實人在這個世界當中,他有一個內向和外向的這樣的一個交換,然后在這樣一個交換的過程當中,他也需要一種自我的調節,比如說對于成人來講,獨處、寫作或者說很安靜的去做一些體力勞動,其實都是自我調節的方式。
13. 珍惜你家的內向孩子。
作為父母,不僅僅要接受孩子是內向的這一事實,還要珍惜他的這一特質。內向的孩子通常都是善良的、體貼的、非常專注的、專心的,只要能讓他們處于適合他們的環境當中。其實,內向也是一種美。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是這些,見與不見在精神的世界里讓我們時刻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