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合乎邏輯的思考,就是用最簡單的語言,為自己要表達的觀點準備論據和事實,以便別人能夠理解的過程。
1、搭建對方容易理解的邏輯
如果你想讓別人能夠聽懂自己表達的內容,首先要進行的是積極的思考。
思考如何把你和聽眾放在同一個維度里,也就是說,你要明白對方的立場,才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用對方能夠聽得懂的語言來表述你的觀點。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是的邏輯在對方眼里,卻是不合邏輯的。如果想要達到易懂,就必須了解對方所處的狀態、環境和認知能力,準備與之相應的邏輯表達方式。
例如,指路。
我初到一個城市,問路時,路人跟我說向東走到第3個路口,向北轉,再過2個路口,看見某個標志,在路西就能看到。
你說我是聽懂了還是沒聽懂?
如果我方向感很好,識得南北,那我一定能聽懂。但是,我是初到,正暈頭轉向呢。如果路人能換一種方式跟我說,我就能明白了:
(指著東方)告訴我:向前走到第三個路口,左轉,再過兩個路口,看見某個標志,在你的左手邊就能看到。
2、學會使用邏輯工具
邏輯工具基本形式有三種:
邏輯樹狀圖:用于表達整體結構,是整體結構便的清晰。(如:組織結構圖)
矩陣圖:用于歸納和比較。(如:各種報表)
流程圖:不同時間段應當進行的事件。(如:節目流程表)
如何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的敏銳?
這就要求我們給自己營造一個邏輯思維的環境。
1、養成自己思考判斷的習慣
在平時看新聞或聽到某件事時,不要人云亦云。要養成自己思考判斷的習慣。
這是什么?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結論是什么?這個結論是真的嗎?如果不是真的,它還可能是什么情況?你的結論是什么?根據是什么?你的根據站的住嗎?還有什么事實可以支撐你的結論?
2、有意識突破經驗論,讓自己獲得邏輯思維能力
人們在生活中會得出某種經驗結論,這些不經過大腦的經驗,有時是妨礙我們進行邏輯思維的絆腳石,突破的辦法,就是不斷的詢問,這是真的嗎?為什么?有什么論據和事實可以支撐?
例如在我們的生活里常常有自相矛盾的經驗說:
浪子回頭金不換 vs 好馬不吃回頭草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vs 姜還是老的辣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vs 細節決定成敗
......
他們的區別就是,使用場景的轉換,在合適的場景應用合適的諺語,讓它符合你說表達觀點的邏輯,就是符合邏輯的思考。
3、多角度剖析
立場不同,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就隨之發生改變。
例如:《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李曉明事件,我們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剖析這個事件。
經常把自己置于邏輯思維的環境,用合乎邏輯的思考來判斷自己經歷或看到的事情,就能培養自己敏銳、快捷做出反應的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可以訓練的,瞬間的判斷是一種思維訓練。
1、專注最初的5分鐘
在得到任務或獲得訊息的最初五分鐘,來概括事件,假設結論。
用“總——分——總”結構,先假設結論,再找事實和論據驗證假設,最后得出結論。
2、反復驗證假設,提高思維效率
盡可能的搜集資料和情報,反復驗證假設的正確性,遇到錯誤時,要及時修正假設。
3、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
容易讓別人聽懂自己的表達,最重要的一點是:直接!
結論先行,把自己的觀點直接呈現,精簡內容,能用一句話說清楚的,不用兩句話。
邏輯思維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此處所舉,也僅針對關于溝通表達力的邏輯思維。如果想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可以多看看相關的書籍。
我是@素人遠兮,一名在職中醫針推醫師,喜歡讀書、刷劇、戶外旅行。人一生的努力,無非是為了'幸福'二字。關注兒童幸福,是我碼字的動力。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兒童成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