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掀起門簾說:我又來了,機智是我的稟賦,有坎不怕,有福全接! 呂鵬:鼠年說鼠 來自愛考古 00:00 21:17 點擊聆聽呂鵬博士的《鼠年說鼠》音頻
呂鵬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動物考古、科技考古、古代生業和社會。2019年末,美國《科學》雜志(Science)盤點過去十年科技“十大趣新聞”,其中一則就與鼠有關:荷蘭萊頓大學神經生理學家約翰娜·梅杰(Johanna Meijer)在自家花園藤蔓纏繞的角落里放置了一個轉輪,觀察并記錄小動物對轉輪的喜愛程度,之后3年里,有超過20萬只小動物“光顧”花園并玩轉輪,包括各種鼠、甚至還有青蛙。但是,它們看起來并不是在鍛煉身體,而是單純開心玩耍。鼠,尤其喜歡這項運動,所以,玩轉輪,正是鼠的真愛。
2020年是中國農歷庚子鼠年,就讓我們一起從動物考古學的角度來認識一下鼠。
中國人俗稱的“鼠”(又稱老鼠、耗子等),就動物分類而言,屬于哺乳綱、嚙齒目。嚙齒目是哺乳動物中最大的目,種類多,數量大,形態多樣,適應力強,分布廣。
中國嚙齒目動物可以分為2個亞目,分別是松鼠顎亞目和豪豬顎亞目,從字面上一聽我們就知道這兩個亞目的區別在下顎骨的不同。松鼠顎亞目包括松鼠科、河貍科、鼠科、林跳鼠科、跳鼠科、睡鼠科等6科,豪豬顎亞目包括豪豬科和硬毛鼠科等2科。在中國,房前屋后被我們俗稱為老鼠的動物種屬,主要是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黃胸鼠(Rattus flavipectus)、黃毛鼠(Rattus losea)和黑家鼠(Rattus rattus),均屬鼠科的鼠亞科。 二、老鼠的分布
在人類還沒出現之前,老鼠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4700多萬年,以其超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生命力,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動物,是除人類之外進化最成功的哺乳動物。據統計,現在英國老鼠的數量有8000萬只左右,美國紐約老鼠的數量可能高達1億只,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中國老鼠的數量有30-40億只,印度有35億只。除南極外,遍及全球各大陸。
老鼠為胎生動物,食性很廣,大多是以植物為主要的食物。
老鼠的個體較小,性早熟繁殖快,壽命約2-5歲。鼠類繁殖能力超強且成活率高,6個月就能生育,生殖能力能夠持續3年,每年5-9月為繁殖盛期,懷孕期約20-30天,年產3-4胎,每胎5-7仔,多則十多只。
老鼠的上頜門齒終身生長,生長速度非常快,需要啃咬東西磨牙,否則將會牙太長而無法閉口和進食。
老鼠的行動敏捷,能夠翻墻打洞,并且會裝死逃命。
老鼠耐摔耐壓,耐饑餓能力很強,幾天不吃不喝也沒有問題,且水性極好,堪稱游泳健將和潛水高手。
鼠性多疑。一般家鼠活動要避開人類(不排除膽大妄為者與人類面對面大搖大擺掠奪而去),午夜最為活躍,飛檐走壁,在地面行動時常常沿著墻根走,很少在空曠處活動和逗留。洞穴是鼠居住、生活、儲藏食物、躲避天災和天敵的場所。不同種類老鼠的行為特征不盡相同,譬如,黑家鼠擅于攀爬,會爬到樹上或屋頂,而褐家鼠則喜歡半水棲的環境,如河邊或下水道。
老鼠是色盲,它視力不佳,但對光線敏感,因此“鼠目寸光”,但是,它對紅光不敏感,可以在紅光下觀察它們而不被發現。
老鼠的聽覺非常敏感,能夠聽到人類聽不到的超聲。
老鼠的味覺發達,它會優先選擇新鮮的食物。
老鼠的嗅覺靈敏,主要靠嗅覺尋找食物。
老鼠利用尿標記活動范圍、作為聯絡信號、引誘異性。
老鼠的觸覺發達,雌雄都有觸須,夜間活動靠觸須和身上的剛毛定位活動而不至于亂撞。
老鼠的天敵是貓,此外,還包括自然界中的蛇、貂和老鷹。
中國考古遺址當中出土的嚙齒動物種類包括:巖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松鼠(未定種)(Sciurus sp.)、達烏爾黃鼠(Spermophilus dauricus)、黃鼠(未定種)(Spermophilus sp. )、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旱獺(Marmota bobak)、紅背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紅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大倉鼠(Cricetulus triton)、草原鼢鼠(Myospalax aspalax)、中華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東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田鼠(未定種)(Microtus sp.)、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絨鼠(未定種)(Eothenomys sp.)、中華竹鼠(Rhizomys sinensis)、巢鼠(Micromys minutus)、印度地鼠(Nesokia indica)、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姬鼠(未定種)(Apodemus sp.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黑鼠(Rattus rattus)、針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白腹巨鼠(Niviventer coxingi)、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中國豪豬(Hystrix hodgsoni)、帚尾豪豬(Atherurus macrourus)和河貍(Castor fiber)等,這些種類分屬7科20屬30種。
鼠兔、兔子等跟鼠相像,特別是骨骼,但卻分屬不同的“目”:兔形目和嚙齒目。二者最顯著的骨骼差別體現在門齒和下頜骨上:兔形目動物的上門齒有2對,前面2枚大、后面2枚小,呈小圓柱形,下頜骨上有篩骨,嚙齒目動物的上門齒有1對,前端呈鑿形。人類與家養動物(豬、狗、雞、牛、羊和馬等)之間存在互利共生的關系(Mutualism),也就是雙方都能獲得益處,屬于一種文化上的顯性聯系。而老鼠與人類的距離近在咫尺間,它是與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這種“密切”并非你情我愿,在生活中它是不受歡迎的“客人”,因此人類與老鼠(嚙齒類動物)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專有名詞:與人共棲(Synanthropy),意指嚙齒類動物與人類共享一個棲息環境,嚙齒類動物一方依靠人類的住所或間接的食物供給,獲得有益的回報;而人類一方一般情況下不直接獲利或受害,但也會對嚙齒動物進行開發和利用或受到嚙齒類動物的危害;二者之間屬于生態上的隱形聯系。陜西靖邊五莊果墚遺址出土的仰韶晚期4種動物遺存(豬、狗、鼠和草兔)碳氮穩定同位素食性分析結果表明:草兔主要以野草或樹葉等C3類植物為食;而家豬、狗和鼠類則主要以C4類植物為食,這與當地先民從事的粟作農業密切相關。褐家鼠、家豬和狗的骨膠原中具有較高的氮值,表明其食物結構明顯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雖然鼠類備受嫌棄,但嚙齒動物在動物考古研究中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重慶師范大學王運輔將其歸為以下兩個方面:嚙齒動物為研究農業起源和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提供證據。人類開始栽培農作物和馴養動物之后,定居生活方式最終形成,部分野生嚙齒類動物開始侵入人類的居址、并適應了因農業革命而創造的全新的生活環境,形成“與人共棲”的狀況,從而由野生嚙齒動物轉化為農田或家棲嚙齒動物,進而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因此,研究嚙齒動物可以為解讀新石器時代文化、農業起源、生業和生活方式等提供獨特的觀察視角。
嚙齒動物是表征古環境和分析人地關系的重要指標。嚙齒動物因其生命周期短、活動范圍有限等,可以用來指示當地的古環境。嚙齒動物可以用作反映當地鍶同位素值的指標,從而揭示人類和動物的遷徙。嚙齒動物種群數量和結構的變化能夠反映古代景觀和人地關系,例如畜牧業與草地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以老鼠為代表的嚙齒動物在人類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榮列“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我們在此對嚙齒動物在人類社會和歷史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歸納和總結,可以對進一步開展嚙齒動物的動物考古學研究工作提供借鑒。 一、補充性食物來源在舊石器時代末期的廣譜經濟中,史前人類也會食用多種非經濟型的動物資源,例如嚙齒動物,但這可能只是人類臨時應對食物危機的選擇。河北滿城漢墓劉勝夫婦墓中就出土有罐裝肉干,分別是兔形目、嚙齒目、食肉目等6種小動物,以巖松鼠為主;其妻竇綰墓中以社鼠為主,可能是一種等級差異的反映。直至現代的某些文化中,老鼠仍被視為是重要的食物,中國南方和西北地區的人們就食用竹鼠和部分田鼠,東南亞、西非、澳洲以及印度、波利尼西亞等國也有食用多種鼠類的市場,老鼠曾經是西班牙招牌菜瓦倫西亞大鍋飯的主料(后來被兔子取代了)。北美殖民地時期,河貍(Castor fiber)皮毛因其名貴,曾經是北美出口歐洲的重要貨物。
15世紀,南美洲的一個古老部族以南美洲栗鼠(學名:Chinchilla,又稱龍貓)為食品、衣裳和祭品,16世紀,當時的歐洲人發現它的皮毛如此柔軟,便大肆捕殺,致使19世紀初南美洲栗鼠瀕臨絕種。后來,有位美國人帶了11只回加州并成功在當地繁殖,到了1950年,人工繁殖的南美洲栗鼠以數千美元每對的價格被出售,在毛皮行業更是貨比黃金。
這樣的龍貓?呃不對……
南美洲栗鼠,又稱龍貓 圖片來源:網絡
有些嚙齒動物聰明而好奇,聰慧而友善,所以,盡管普及率遠不及貓狗,還是會被一些人作為寵物飼養。例如,倉鼠(倉鼠科,學名:Cricetinae,包括倉鼠屬、原倉鼠屬、中倉鼠屬和毛足鼠屬)。
還有就是因宮崎駿執導的動畫片《龍貓》而風靡的南美洲栗鼠(學名:Chinchilla),龍貓天生膽小,憨態可掬,安靜乖巧,因食素而無異味,一直是寵物界近年來的網紅。
《聊齋志異》中有《鼠戲》一則,“一人在長安市上賣鼠戲”,“小鼠十余頭”可“人立而舞”,“男女悲歡,悉合劇中關目”。解放前,老北京天橋和街巷中有雜耍藝人“耍耗子”以娛樂眾人。
老鼠能夠傳播30多種疾病,其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當屬鼠疫。鼠疫在我國屬于甲類傳染病,主要元兇是鼠疫耶爾森菌,中國自然疫源地有10個。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11月,北京確診了2例來源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的肺鼠疫病例。但是,大家沒必要因為鼠疫而“談鼠色變”,由于科學的進步,每年因鼠疫死亡的病例下降到了一百多例,并且還將繼續下降。此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鼠疫的主要病媒是跳蚤,而老鼠等嚙齒動物只是自然宿主之一,羊和狗等哺乳動物也有可能是攜帶者,因此,有學者認為,鼠類在中世紀傳播黑死病的作用被嚴重夸大了。老鼠的器官與人類大同小異、與人類基因約有99%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它是研究人體功能的絕佳模式生物,其中應用最廣的就是大白鼠和小白鼠。19世紀初,老鼠是第一種因科學用途而人工喂養的動物。20世紀以來,老鼠在科學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作為生理、醫學和基因研究的實驗動物而被使用。此外,有幾種實驗老鼠被創造出來用以研究特定的疾病,如,朱克鼠用于肥胖和高血壓等研究。為紀念老鼠和其他實驗動物用生命為人類做出的犧牲和奉獻,一些大型實驗室的動物部門都樹有“實驗動物紀念碑”。老鼠糟蹋和偷吃糧食的本領十分驚人,據統計,1982年老鼠在我國糟蹋的糧食就有300億斤。老鼠因為需要不斷磨短生長的牙齒,所以,經常咬壞居民生活和生產物品及設施,如衣物、家具、書籍、房屋、橋梁、電線和電纜等,它危害牧場草地和林木、咬傷咬死家禽和家畜等,因此,為人所憎惡。
十二生肖之首
為什么鼠為十二生肖之首?這里面有很多的說法。其中一則神話故事說:當年玉帝排定十二生肖順序時,老鼠欺騙了貓、使之未能入選,還利用了牛的腳力,最終排名第一。有個俗語叫“鼠咬天開”,傳說遠古時代,天地混沌,老鼠將混沌咬破,天地才得以分開,鼠有創世之功,故位列十二生肖之首。清代學者趙翼的《陔余叢考》認為,十二生肖是按照動物腳趾的數量、配以陰陽之說排定的,鼠前爪四趾、為陰,后爪為五趾、為陽,身兼陰陽,所以居首位,十二地支中“子”處于陰陽交替之時,所以,子鼠相配,沿用至今。家有余糧,老鼠“駕到”,否則,“鼠因糧絕潛蹤去”,因此,民間認為家中鼠多是富裕的象征。傳說有白鼠的地方藏有金,又說老鼠嘰嘰的叫聲像數錢,再加上“鼠”和“數”音同,俗稱“老鼠數錢”,所以,老鼠又被尊為錢神、財神、藏神。鼠有驚人的繁殖力,因此,它象征多子多孫、生生不息。吉祥圖案中往往將葡萄、南瓜、葫蘆、石榴、白菜等與鼠配合,寓意后代綿延不斷。老鼠夜晚活動,每到深夜,“微聞有鼠作作索索”(清代《口技》);它們鬼鬼祟祟地偷糧吃食,所以,周代《國風·魏風·碩鼠》中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名句,以碩鼠喻剝削者,比喻精當,寓意直白。跟老鼠有關的詞語幾乎都是貶義詞,例如獐頭鼠目、鼠目寸光、鼠腹雞腸、首鼠兩端、鼠竊狗偷、蟲臂鼠肝、鼠輩、鼠竄等等。影視作品中有不少以鼠為題材的電影和動畫,狡詐、兇殘的形象確實不少,例如:“一只耳”鼠(《黑貓警長》)和老鼠王國的鼠博士(《邋遢大王奇遇記》),但也創造了很多美好的老鼠形象,從而改變了人類特別是孩子對鼠的不好印象,例如詼諧可愛的米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鴨》)、機智搞笑的小老鼠杰瑞(《貓和老鼠》)、會做美食的料理鼠王瑞米(《美食總動員》)、會開飛機的舒克和會開坦克的貝塔(《舒克和貝塔》)、可愛聰明的藍皮鼠(《藍皮鼠和大臉貓》)和融入人類家庭并和諧相處的鼠小弟(《精靈鼠小弟》)等。
《貓和老鼠》的杰瑞 圖片來源:網絡
《伊索寓言》里有一則小老鼠和獅子的故事:獅子將到手的小老鼠放了,而小老鼠在關鍵時刻救了獅子。老鼠,這個小小的生靈,確是世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動物。面對人類的指責或者贊美,小老鼠們毫不在乎,它們捧起大米粒兒,快活地享受著生活的真義。Chaline, E. (2011). Fifty animals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Richmond Hill, Ont., Firefly Books.袁靖:《中國動物考古學》,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王運輔:《嚙齒類的動物考古學研究探索》,《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第108-115 107頁。黃文幾、陳延熹、溫業新:《中國嚙齒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管理、胡耀武、胡松梅、孫周勇、秦亞、王昌燧:《陜北靖邊五莊果墚動物骨的C和N穩定同位素分析》,《第四紀研究》2008年第28卷第6期,第1160-1165頁。羅澤珣:《中國動物志:獸綱(第六卷)嚙齒目 下冊 倉鼠科》,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楊海、雷新躍:《試論鼠疫起源和分布》,《中華地方病雜志》2006年第2期,第230-232頁。錢保元:《鼠年說鼠》,《中國檢驗檢疫》2008年第6期,第64頁。陳益宗:《十二生肖屬象(上冊)》,中國臺北:秀威咨詢科技,2006年。劉玉梅、孫怡:《鼠年說鼠,鼠鼠不同——中外鼠類題材的影視作品賞析》,《電影文學》2008年第8期,第35-36頁。高耀亭、葉宗耀:《滿城漢墓出土獸類骨骼的研究及古代食鼠的論證》,《獸類學報》1984年第3期,第239-240頁。
「公益支持:北京正己基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考古大咖/文博達人/在線講座/
愛考古·我們只做原創講座視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