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課堂教學有效性,宏觀把握;微觀搞活,抓好實效性。
(一)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對教材的主要創新點,即設置“觀察”“思考”“探究”等,以問題引導學習,加強“問題性”;使用“先行組織者”等手段,加強類比、特殊化、推廣等邏輯思考方法,加強“思想性”;強調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以及數學應用,加強“聯系性”;等等,廣大教師給予了較高評價,在改進教材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等方面都發揮了較好作用。但是大多數教師又認為麻煩,真正落實費時費力,出力不討好,不能立竿見影。我們對這些變化如何適應,如何改變我們的教法都值得認真研究。
(2).對“模塊化”的課程結構體系,大部分教師不太認可,認為它存在整體結構邏輯性差、知識不連貫性、螺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對概率之前不安排兩個計數原理、函數內容中不安排二次不等式等,大部分教師不認可。但對這種變化,我們只能適應,理解新課標的要求,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3).教師對增加算法內容的必要性和算法的教學目的認識不足,大部分老師把數學課程中的算法教學等同于信息技術課中的算法教學。許多老師也因為算法知識不足,對課標和教材的要求把握不準確,教學中出現了較大偏差。
(4).許多教師認為,“課標”實施后,學生的運算能力、空間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等下降了,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學習策略多樣化等并沒有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下降了,特別是成績兩極分化現象嚴重了。也有許多老師認為,學生自主學習心向、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有較好的表現。四年的高考應屆學生成績持續下滑,文理狀元被復讀生獲得,我們的管理者和我們都該總結和反思。
(5).大多數教師都認為“課標”規定的教學目標不太好把握;設置與生活聯系的問題情景是困難的;由于班額普遍過大,因此組織學生的探究活動、合作學習等都有困難。我們通過組織這些活動,學生真的有收獲?學校管理者硬性要求改變班級排位方式、上課方式、自習課等受到學生歡迎獲得家長擁護了嗎?探究活動、合作學習等想法面對這么多的學生,我們的教師能夠指導過來嗎?學生真的配合教學嗎?
(二).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1.明確的教學目標
實現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
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手段的利用、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方案的設計。
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是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
2.準確的課型定位
不同的課型的教學功能是不同的。
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決定了課型的定位。
不同的課型的教學側重點是不同的,因而其采用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也是不同的。
課型定位不準確必然給教學目標的實現帶來負面影響,合理的課型定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
新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已往知識、經驗之上的。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是帶著知識、經驗、解題策略等走進教室的。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認知現狀,是教學準備的基礎。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必須明確學情,切實弄清:當前的學習所需的經驗、知識、方法、策略,學生是否擁有?擁有的廣度和深度怎樣?只有準確地捕捉到學生在該課題學習中的真實現狀及已有經驗,并以此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措施,教學才有可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展開,才能省時高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所謂最好的方式。教學方式要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與任務、學生與教師的情況、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各種教學方式的功能、適用范圍和使用條件等加以選擇。
7.科學的課堂結構:
(1)變人為干預下的認識過程:“規--例”式為在自然狀態下的認識過程:“例--規”式;
三.實施新課程標準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原則
1.發展性原則2.針對性原則3.多樣性原則4.循漸性原則。
案例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在初中學生已經初步了解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而在本節課中則進一步用方程量化。本節課教科書中只有兩個例題,例1為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例2則是已知弦長求直線的方程。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內容在高考中是非常豐富的,在這邊僅用兩個例題是不夠的,于是我們決定對教材進行拓展,三種位置關系對應拓展出三種題型。
(一)直線與圓相交——求相交弦的長: 。
例1:已知過點M(– 3,– 3)的直線l被圓所截得的弦長為,求直線l的方程。
(二)直線與圓相切——求切線方程
例2、已知圓O:,分別求過點A(1,),B(2,3)的切線方程。
(三)直線與圓相離——求圓上點到直線距離的最值
例3:設P為圓 上的動點,則點P到直線3x – 4y –10 =0的距離的最小值為
點評:本節課中,利用已有的知識,自然拓展出相關的知識點,這樣的知識來得自然,易接受,同時促使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思考并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