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留下審美境界的攀登足跡
語文與審美教育在中學課程里是一個新話題。把語文教育提高到審美教育的高度,本次課程是第一次。《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藝術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都貫串著審美追求。未來社會更崇尚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使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經說過:“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沒有與美育無關的。”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直接相關,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語文課程中審美教育的特定內容和具體任務是:充分挖掘語文教材教學中美的因素,把培養審美能力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通過語文學習探究及其他語文活動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情操;通過審美心理的培養和建構,獲得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審美是審美主體對于美的形式的愉悅感受或對于丑的形式的抵制應答。課程標準將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視為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和自身優勢,在能力要求上又把審美教育當作語文課程的重要功能。語文課程目標強調培養審美能力,是為了將語文教育拉回到“培養人”的軌道,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發展人的個性,逐漸形成健全人格;也是語文學科特點的必然要求。在課程標準中,關于培養審美能力由三個層面組成:“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語文教育具有審美的功能,不僅文學藝術欣賞,其它文本也因為其本身滲透著形式不同的審美追求。審美教育的作用是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近代德國思想家、作家席勒,提出了審美教育;我國的王國維、蔡元培響應。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號。席勒認為,感性的人只有經過審美教育變為審美的人,最終才能是真正意義上全面的人。蔡元培強調美育是一種重要的世界觀教育,并具體提出美育的實施辦法,規劃一幅全民美育的藍圖。美育通過語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情感力、獨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構成人的基本素質。
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進行美感(審美)教育,培植學生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懸著的明晰目標”。語文教育中審美內容豐富多彩,文本中描繪的大自然,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激發對世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文本中描繪的各類人物形象美、思想美,是社會美的藝術反映;文本本身就是藝術美的構筑,可以讓我們享受語言美……我們可以再現文本中描寫的自然形象和畫面,體味其中蘊含的感情,領悟自然美的理性內容;可以領略人物美、風尚美和生活美;可以體味藝術美、科學美和語言美;還可以探索意境美、深沉美和含蓄美。發展審美力的主要途徑是閱讀。在課程標準中,有三個方面的要求:要擴大自己的閱讀視野,關注自然和人生,涉獵藝術、科學等廣泛領域,在審美活動中提高感受力和鑒賞能力;將外在的美內化為自身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趣和良好的道德修養。
1、新編高中語文課本蘊涵著無比豐富的美育因素。
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社會生活的美,有自然環境的美,有人物性格的美等等。語文學科包含著其他學科無法相比的美育因素。這種性質決定語文必須成為審美教育的主陣地。教材中大量的記人記事、寫景狀物的文章,圖文并茂、文質兼美的美文,這些課文不僅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材料,其實也是一篇篇很好的美育教材,是學生仿美創美的范例。課文中或生動鮮明的形象,或真摯美好的情感,或豐富神奇的想象,或精美的結構,或優美的語言,無一不是學生感受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豐富源泉。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文字樸實,題材平常瑣碎,但就是讓你覺得異常的深遠、深厚、深沉,作者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了學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疊字疊詞的運用俯拾皆是,使文字呈現動人的聲韻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那激動人心的感傷情懷,感生命之不永,恐凋落之無期,又于感傷中隱逸游樂中的逍遙……可以給高中語文新教材所含美育因素歸類:以語言見長的,如《荷塘月色》、《勸學》;以情節取勝的,如《雷雨》、《鴻門宴》等;以“情趣”見長的,如《我與地壇》、《再別康橋》等;以“理趣”取勝的,如《拿來主義》、《〈寬容〉序言》等;以“志趣”見長的,如《沁園春·長沙》、《歸去來兮辭》等。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和時代的良心,學生多看這些作品,絕對是一種藝術享受和美的熏陶。現代語文教學應該成為學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園,在課內、課外閱讀中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著墨韻書香,使昂揚起率真靈動的生命激情。學生從閱讀教學中感受自然美、社會美以及謀篇布局的結構美、遣詞造句的語言美,學習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并通過內化吸收為外化表達。美麗的文章,不僅是文字上的美麗,還是思想上的美麗,生命的美麗。新編高中語文教材就是這樣的文章的完美組合。這所有的美在學生面前展示了一個璀璨奪目的美的世界。
美育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分解。
⑴、敏銳的感知力
敏銳的感知力是審美欣賞的開始。審美感知能力的強弱,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的教育,更有意義。初步培養起來的感知能力,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感知和知覺出語文教學的美和美的表現,迅速形成審美注意,進入審美欣賞活動狀態中。感知力可以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語文課文的理解。
感知力的培養,主要依靠開闊生活經驗,多接觸五彩繽紛的現實生活,親身體驗和感受各種現實世界。同時,語文課也是培養學生感知力的很好的場所。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可以逐漸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另外,讀是訓練敏銳的感知力的有效方法,讀的過程,就是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的過程。經常處在書聲瑯瑯的課堂上的學生,其內心必常常充滿悅耳動聽的樂章,其對美的事物的感知力也必常常處于最佳狀態。
⑵、豐富的情感力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心理反應。情感美是美育的重要內容。從某種角度說,情感是語文教學的命脈。教育家贊可夫曾這樣說過:“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他們精神煥發、思維活躍。”語文教學以美感人,美的事物能較易打開人的情感之扉,使之具有健康向上的情感力。
學生在語文課上,應該有豐富的情感活動,情感活動越豐富,審美活動就越豐富。情感活動是審美活動的重要組成。內在情感豐富的學生,容易受教師和課文感染而進入欣賞過程。語文教材有許多飽蘸情感的散文、詩歌,教師在教學中,應從語言、畫面、意境等方面入手,帶領學生領略那神態萬千的桂林山水、嫵媚多姿的西湖秀水、嶙峋怪誕的黃山奇石,感受陽光的溫暖、風的清涼、夜的寧靜、月的皎潔、花的清香、葉的飄零,體悟黛玉的多愁善感、諸葛的足智多謀、屈原的愛國情懷、杜甫的關注民生、王維的縱情山水、清照的無限哀思,讓學生沉醉于文學的氛圍中,沉浸在審美的愉悅里,徜徉在感悟的文學長廊上,在享受的同時,也在學生的心田上,撒下追求希望的種子。
⑶、獨特的想象力
想象就是把通過感知把握到的完型或大腦儲存的現成圖式加以改造、組合、冶煉,重新鑄造成全新圖式的心理過程。想象力是審美創造的重要的心理品質。無想象力的心靈猶如沙漠,猶如干涸的魚塘,沒有天光云影的徘徊,風吹不起漣漪,激不起波瀾。審美欣賞能增強想象力,沒有想象力就談不上審美創造。反之,豐富的想象力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美。實驗表明,如果學生的再造想象力過于貧乏,語言符號不足于引起他的再造想象的話,他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就很淡漠,甚至對閱讀的興趣就會淡漠。這種閱讀的缺陷往往是一個人終身缺乏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的重要原因。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篇目可以用來做訓練想象力的材料。神奇的極光,田田的荷葉,黑夜里引路的燈塔,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再加上教師的“美教”,定會在學生心中留下豐富的想象余地,以美的熏陶和感染。
⑷、深刻的理解力
理解是審美欣賞的較高級形態,是審美能力的較高層次的構成因素。審美理解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礎上,把握審美對象的意味、意義和內容的能力。審美理解力是有意識教育和無意識文化熏陶的結果。審美理解力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這是一種全面教育的結果,既要求學生對自然和藝術門類有廣泛的接觸,又要求有廣博的知識;既要求了解各藝術門類使用的語言和符號,又要求養成一種按照自己的習慣深刻體驗外部世界的能力。
語文學習是高級思維活動,需要緊張而有秩序的思維過程。學生的思維品質決定著學習效果。語文教學審美化能大大提高學習理解力。
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差異,有的活潑,有的呆板;有的敏捷,有的遲緩;有的靈活,有的愚鈍;有的廣泛,有的狹窄;有的深刻,有的膚淺。通過文章情節中的藝術空白、言盡而意無窮的結尾、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等,啟發深入思考,發現問題,探求新見解,迸射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以使其對文本進行高層次的審美欣賞,進行有價值的審美創造。
正因為語文審美教育內容豐富多彩,我們攀登美育即審美境界的步伐也是可以邁出的。
1、利用審美媒介,創造審美情境。無論是文本,或是CAI,都是語文教育中重要的審美媒介。作為審美對象的日月星辰、高山大川、樹木花草、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一旦出現在作品中,就不再是純客觀的自然,而是融進了作者獨特的感情,成為人化了的自然。如竹的貞節虛心,菊的冷艷傲霜,蘭花的秀雅清芳,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的自然景觀有不同的神韻風采,呈現多層次多角度性。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廬山;或在時間中變化,多姿多彩,如“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湖;或表現出靜態美,如“澄江靜如練,余霞散成綺”;或表現出動態美,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或是對比美,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或是色彩美,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些自然美,往往會有特定的意蘊和理性內容,借助形象表達。這樣的自然景象,如果通過CAI的手段表現,目觀其形,耳聞其聲,就會生發出審美情趣。如舒婷的《致橡樹》,先用低沉舒緩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再輔以攀緣的凌霄花、高大的木棉為底畫,就能使你很快沉浸在濃郁的抒情氛圍和朦朧的詩的境界中。
2、把握作品美點,探尋深層美。進行審美鑒賞,要深入發掘文本中的美點,并結合作者個性或特定環境下的心境,揭示出作者透過描寫景物或形象等客觀美所表現的深層次的審美情趣。在領略美的同時,深悟到美所蘊含的高尚情趣。如余光中的《鄉愁》,是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點來演繹自己的四段心路歷程。如春喻指少年,較多的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情感;夏喻指青年,有點滄桑感,更多的是相思;秋喻指中年,多是給人蕭瑟悲涼之感,有“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之哀;冬喻指人生的暮年,悲愴中又含有一種希望。這些喻指內容,即是作者詩中深層美所在,要把這首詩放在寬廣的古典詩詞背景中賞析,才能探尋出來。對于愁,杜甫有“憂端齊終南,鴻洞不可掇”;賀鑄有“漫將江水比閑愁,水盡江頭愁不盡”,“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秦觀有“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李清照有“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毛澤東有“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類型不同,程度各異,而借助的表現形象也各有特色,加以比較探尋,才能悟出其深層美之所在。
3、遵循文章思路,啟發審美想象。把握文章思路,是捕捉作品中藝術形象的基本途徑。只有抓住藝術形象,對其品賞,才能啟發審美想象,達到對作品的審美把握。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其情感線索,用精工妙筆描寫月色荷塘的路、蓊蓊郁郁的樹、淡淡的月光、月色中的荷塘、荷葉、荷花、荷波、荷香……表達了作者對平靜美的追求,流露出他對反動黑暗統治的不滿。透過這些形象描繪,啟發感受作品隱含著的高尚情趣,領會作者的心境,才能理解地國家前途充滿憂慮,體現深層社會責任感。這才是作品美的本質認識,也才能領悟其中的人生意義和社會價值。《林黛玉進賈府》的環境描寫,有賈府雄偉的外觀和精巧講究的布局,華麗貴重的陳設,甚至不同凡響的吃穿用度。如果能跟隨林黛玉的行蹤,領會賈府的建筑布局特點,其中處處透露的巨大神魄,以及寧榮二府的赫赫聲威,才能把握賈府的典型環境,以及由此而導致林黛玉寄人籬下的孤苦伶仃之感。最終才能明確典型環境,是造成林黛玉典型性格的條件,進賈府也是其悲劇命運開端的預示。
4、設計審美議題,引導審美體驗。審美體驗指審美主體融入到審美對象中,獲得審美感受的方向、內容和程度,具有個性和自主性。其難點在于喚醒審美情感,即審美的想象力、知解力和表現力和諧的一體。為了達到激發審美體驗的目標,可采取設計審美議題的做法。設計審美議題,要根據文本審美特點及要求,從不同角度考慮。使自己在審美體驗基礎上,進行鑒賞評析時自由選擇。例如《祝福》中寫魯四老爺書房中剩下的半副對聯,文本中出現的只是下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就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設置議題:①上聯哪里去了,寫的什么內容?②為什么對聯只有一半?③既然稱之為“書房”,為什么“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從以上議題可以看出魯四老爺是假道者,更是偽君子。又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上闋,主要內容是詠赤壁,表達作者對英雄的敬仰之情;懷周瑜,抒發自己功業未就的感慨。也可以就相關層次設置議題:①作者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描寫赤壁?②作者歌詠周瑜,與自身境遇構成什么關系?③全詞采用的主要藝術手法是什么?基調如何?
5、選準審美目標,開展審美鑒賞。審美鑒賞即對審美對象的鑒別與評價,層次高于審美感受。它是在較深刻的審美領悟、口味感受基礎上,理性因素相對突出的高層次的審美活動。開展審美鑒賞時,要選準目標。一般是兩種形式,一是自由式討論鑒賞,二是定向鑒賞討論。前者注重發展個性,后者則突出共性培養,使共性、個性和諧統一。
審美化教學,也可稱作語文藝術化教學,是一種經過美學加工的語文教學。“語文審美化教學過程,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時代的審美理想,有計劃、有目的地運用審美教學媒介,引導學生認識語言世界,建構和完善學生審美心理結構的過程。”(《感應與創造—語文審美教育論》第202頁)這個過程是在完成學科認知目標的前提下,著重于學生審美心理結構和審美心理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它需要施教者把握審美化教學過程的特殊性,以審美心理活動為中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心理,完善審美個性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高中語文教學以閱讀和寫作為重點,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
1、閱讀—審美欣賞
⑴激發情感,喚醒體驗。
所謂審美,是指審美主體對于美的形式的愉悅感受或對于丑的形式的抵制應答。審美體驗應是指審美的主體容入到審美對象之中,獲得審美感受的方向、內容和程度。它具有個性和自主性。如果把審美體驗視作閱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作用的是審美態度、審美方法和審美享受。將審美體驗作為閱讀和鑒賞的新理念提出來是閱讀和鑒賞的真實還原。閱讀中的審美體驗不僅僅是過程,也是目的。學生在閱讀中與文本相互對照、相互交流,不斷地喚醒自我,這本身就是一種“性情的陶冶,心靈的涵養”。
⑵全心投入,學會欣賞。
“美感教學”的目的是要構建美育的良好環境和氛圍。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使用現代化手段來啟發、誘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被作品的美所打動,從而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活動中去,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學會欣賞,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對教師的要求。教師在講課中要欣賞課文,以自己的熱情講述自己鐘情的美文。這種欣賞是教學中激情的主要來源。教師在講課中欣賞聽課的學生,他們向教師投射的愛戴、喜悅、欽慕,足以讓教師陶醉。課堂上學生是愉悅老師的最好的對象。
⑶開發美點,陶冶情操。
在正確的審美觀的指導下,正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體會、領略作品中的旋律美、語言美、人物形象美、心靈美……教師要用生動的語言,有感情的講解去感染學生,喚醒他們的審美體驗,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如在講授《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開發美點,可以欣賞文章外觀形態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可以欣賞內在意象美,可以欣賞文化意韻美等,使從感知層、體會層、深味層而不斷遞進,如含橄欖,如呷名茶,力求數次出入于美文之中,達到一個靈魂出入于另一個靈魂之境界。
2、作文—審美創造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審美教育,發展創造性思維。”
⑴觀察感受美
要寫出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并富有美感的文章,不僅要激觀察興趣,培養觀察習慣,提高觀察能力,還要從觀察開始感受美、評價美。“美在生活”,現實生活中充滿了美,不能對身邊存在的美“熟視無睹”。
一要掌握觀察的方法,積極調動周身器官,不片面機械地觀察事物、觀察生活。二要做生活學習中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閃光點,善于抓住美的瞬間。三要善于誘發美感,激發觀察的興趣。例如對自己朝夕相處的校園環境,有的學生會“不識廬山真面目”,不知道美在哪里。如果從不同角度拍攝幾張反映校園美景的照片觀賞,點出美的景點和布局,自然會從照片中發現校園之美,從而激發起觀察、描寫校園美的濃厚興趣。
⑵啟發想象美
想象在審美結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有的美學家曾把它作為衡量藝術才能的重要標尺。作文教學是培養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徑,應重視啟發想象,提供想象的天地,展開想象的翅膀。豐富的想象力反過來又能激發表達美的愿望,因為想象常伴隨感情活動,展開想象的同時,情感進一步升華,進入更深層次的美,到了不吐不快的時候,就會把這種美的形象和情感表達出來。
如學完《項鏈》,構思想象作文:請設想一下瑪蒂爾德得知自己十幾年辛苦賠償的項鏈是假的時,她會怎么想,怎么做。想象應該是豐富的:可以設想她大發雷霆,可心設想她一笑了之,可以設想她追悔莫及……展開合理想象的翅膀,盡情翱翔在瑪蒂爾德的性格發展中。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更可培養學生想象美的能力。可以在充分把握詩歌主旨的前提下,積極展開想象,如想象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執著,想象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狂放,想象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胸襟,想象岳飛“起來獨自繞階行”的惆悵…
⑶學會表達美
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缺少美感,或空洞無物,或裝腔作勢,原因之一就是不善于用語言去表達美、創造美,所以寫出來的作文往往缺乏鮮明生動的形象或真情實感的流露。“言而無文,行而不遠。”寫文章要講究文采,講究美,沒有文采的文章,就難以傳播。因此,作文審美教育應引導學生從審美角度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去表達、去創造。“天光云影共徘徊”,文章如果沒有靈動的語言,沒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想自成高格絕非易事。
作文教學還應抒寫性靈,表達真情。我手寫我口,我筆寫我心;文如其人,心口如一。這是通過寫作“教人求真”的底線,也是引導學生做到心靈美的一種人格鍛造。余秋雨先生為“太陽風”中學生隨筆系列作序,名為《作文連接著健康的生命》,他說:“作文訓練說到底,是生命與生命之間表達和溝通的訓練”,“手段、規則和范文,都不能代替學生要表達的自我生命。”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和評分標準力主開放、創新,為學生抒寫本真性靈提供了良好的寫作空間。
語文是中學各門課程中最美的課程,能運用美的語言,塑造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抒發各種豐富細膩的情感,刻畫許多美不勝收的風光風景和場面,表達了深邃、給人以啟迪的思想……美在語文中。學習如此美麗的學科課程,自然會學到多種美的方法,讓語文課堂處處是美,成為欣賞美、創造美的場所。美在語文課里,美在語文課上。
審美教育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途徑,培養人具有正確、健康的審美觀點、審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并使其成為真正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教育活動,它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審美教育活動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藝術的欣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都貫穿著審美追求。未來的社會更需要美,需要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新課標還強調,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1、審美教育的主要方式
(1)演示與再現
審美教育既是一種美的形象教育,又是一種美的情感教育。它不同于知識灌輸、道德說教、行政命令、法律制裁,不需要從外面強加于人,特點是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將美的形象、高尚的情感呈現于人們面前。因此,在進行審美教育時,教師應該首先產生強烈的審美情感,作為審美活動的內驅力。要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用生動、感人的語言,描述趣味橫生的事件或情境,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學細節密切相關的動作,創造出審美意境。氣氛的營造,可以使審美主體的情緒受到強烈感染,從而產生審美的欲望。如在演習余秋雨的《道士塔》時,為了理解西方列強的瘋狂掠奪給敦煌文物造成的巨大損失,可以用幻燈片的方式再現被掠部分文物。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以更為直觀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能使自己更容易理解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并最終認同這種情感。又如在學《阿Q正傳》一文之前,可以收集幾個與阿Q的所作所為相類似的事例,彌補了生活經驗的不足,也可以激發審美興趣,使自己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再如在學《守財奴》時,當讀到“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一句時,為了更好地展示主人公不顧一切的瘋狂舉動,體現“一縱”、“一撲”這兩個詞中蘊涵的靈敏、兇猛、貪婪之意,不妨稍作表演。
(2)誦讀與品味
對詩詞和散文作品的賞析,經常會涉及到“意境”這個詞。作為中國傳統的一個美學范疇,“意境”一詞概括了中國古代從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審美規律。從黃鉞對意境的評價“意居筆先,妙在畫外”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不可窮盡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由于高中生年青、生活經驗也比較膚淺,因此在感悟作品的意境時,要注意避免使用那些專業化的術語,而應從最簡單的誦讀入手,在吟誦和品味中漸入佳境。關于誦讀的方法,葉圣陶先生有過精辟的闡述:“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誦讀的過程便是理解和欣賞的過程,只有將心智和情感融入其中,求得情景的再現和心靈的溝通,才能領悟到作品所造意境的佳妙之處。其次,還應該對如何將靜止的書面語言變為多姿多彩的有聲語言產生直觀的認識。在學習蘇軾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通過對詞中的重音、語調、節奏等的處理,對該詞有一個總體的印象。然后反復吟誦,在誦讀中體會詞作中時而奮發昂揚、時而又黯然神傷的情感變化線索。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可以一邊朗誦“大弦嘈嘈如疾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一邊思考“疾雨”和“私語”分別是怎樣的情形,并回憶音樂會上的琵琶演奏,從而在美讀過程中進入一種聲色俱佳的境界,進而領悟詩中奇妙的意境。
(3)想像與創造
清末詞人況周頤曾經說過:“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靈與相浹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奪。”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上,而應該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使文學作品的形象豐富、充實起來。
如果不善于進行積極的聯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學形象對自己來講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應該注意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結合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把課本上的符號變成立體的畫面,以培養對美的感知能力。如在學習《風景談》中“高原歸耕”圖時,可以先找出課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碧藍的天空,柔和的月亮,山是黑的,谷子“叢密挺立”,忽然山脊上“長出”兩只牛角,然后是“牛的全身”,還有掮著犁的“人形”,他們“蹣跚而下”,伴隨著“粗樸的短歌”。然后,通過聯想和想像,將其中所描繪的人、事、景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是畫面的中心,他們崇高而質樸,藍黑的主色調、銀白的月光,增加了畫面的圣潔之美;而“愉快的旋律”和“粗樸的短歌”,則突出表現了延安人以勞動創造為樂的崇高精神。
在高中課本或課外讀物中,會接觸到很多膾炙人口、極富表現力的詩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都是培養想像力的好材料,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審美訓練。
2、審美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審美體驗的個性化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夫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對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有著不同的審美體驗,這不僅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且也存在年齡、性別、經歷等方面的因素。如果在審美教學過程中試圖用專家學者或某位教師的觀點統一學生思想,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在進行審美教育時,對于鑒賞評析意見,要給予充分的尊重,應該有意識地淡化在審美鑒賞活動中的權威地位,不能用自己的思維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想。要打開發散思維的窗口,使審美活動真正達到獨立、自由的境界。獨立思考,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獲得潛移默化的思想啟迪,充分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2)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
審美既是審美主體的自覺活,同時又離不開審美指導者的參與。美學家洪毅然曾經說過:“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品的創作實踐和欣賞實踐而培養人們的審美興趣,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增進人們的審美素養, 端正人們的審美思想。”由于教師知識儲備、生活閱歷比學生豐富,對作品的理解也比學生更為深入,因此他們適時的點撥,往往能夠對學生的審美活動起到促進作用。冰心先生的《櫻花贊》是一篇抒情散文,但學生在閱讀時一般卻只停留在對日本人民的斗爭精神和中日人民友好情誼的認識上,對于筆墨運用上的特點,很少有學生注意。教師主動向學生介紹這篇文章寫作上的特點:凡寫景之處,皆著力鋪排,把櫻花“掩映重疊、爭妍斗艷”、“緋紅萬頃、溢彩流光”的姿色,寫得生機勃勃;但在敘事處,卻一律白描,如實寫來,絕無夸飾,這使得文章濃淡相間,筆墨多變。在此基礎上,學生在作文時借鑒其寫法,就能寫出優美生動的文章。又如,受年齡和閱讀習慣的影響,許多學生更傾向于閱讀那些情節結構單一、封閉的作品。在學習王蒙的作品《春之聲》時,對主人公岳之峰在悶罐車里天馬行空、縱橫馳騁的思維方式極不適應,甚至感到無法讀懂文章。這時,如果教師將文章多重結構形態的特點向學生進行介紹,幫助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最終就可使之不僅能夠讀懂文章,而且更能感受到這一特殊結構方式對表現生活的豐富多彩以及思維的復雜多變特點的獨特優勢。
(3)注重寓教于樂
羅馬時代的賀拉斯提出“寓教于樂”,主張把文學藝術的娛樂作用與教育作用統一起來,他說:“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這個提法完全符合人對美的接受的心理形式。隨著人們審美活動的不斷發展,對審美活動“潛移默化”的特點的認識更加自覺了。正如杜甫在詩中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審美活動往往使讀者在靜觀中、在笑聲中、在淚水中領悟到人生的哲理,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受到教育。在講授《孔已己》這樣一部反映封建時代讀書人的悲劇命運的小說時學生感受魯迅先生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功力,對主人公孔已己的形象進行鑒賞之外,還應該進一步探討人物性格、行為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找尋孔已己人生悲劇的社會根源,進而意識到封建的科舉制度造成了孔已己們的心理畸形,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從而感受到作者對于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又如在分析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既要體會這首詩語言簡潔、音調和諧的藝術特色,又要體味其中蘊涵的真摯情感。在吟誦過程中感受作者對于國家、民族的摯愛,對于時局的憂慮,以及不滅的斗爭熱情,從而被詩人深切的愛國情感所感染,樹立為國家富強而讀書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