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三行是古代中國唯一、世界第四大的對外通商口岸。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允許發展對外貿易,指定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康熙二十五年,粵海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較有實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貿易業務,但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又限定只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
從清初開始,凡是外商來華貿易或辦理其他事務,都須經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進行,并先由12個商人取得操縱貿易特權,號稱“洋行”,隨后復加一人,定員為13人,即為世所知的“十三行”。后來行商家數變動不定,少則4,多則20多。十三行實際上是兼有商務和外交雙重性質的半官方組織。
鴉片戰爭以后,《南京條約》規定,廢除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公行制度,允許英國商人在各口岸任意與華商交易。道光帝二十三年七月初一 (1843年7月27日),廣州開放通商,一些十三行行商仍舊營業。他們曾經對新定的自由通商進行種種抵制,力圖保住昔日的獨占地位,但未能如愿。咸豐帝六年(1856),十三行毀于廣州西關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