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類綜合題答題建模——分析類
一、設問形式
地理事物間的因果聯系能檢測學生的思維過程,因而成為地理綜合題的常見設問和考查形式。命題形式上,常常以區域圖作為信息的載體,就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設問,通常的設問形式有"試分析**地理現象的(自然或社會)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例題1 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國資源獨特,經濟發展水平高。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意大利自然資源比較貧乏,但那不勒斯市的煉油、鋼鐵、汽車等工業發達。簡要分析其工業布局的主要原因。
圖中信息:圖名:歐洲三國位置圖 亞平寧半島 自然資源貧乏
臨海 港口 經濟發展水平高
設問立意:此題主要考查讀圖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該題的命制一是考查學生對煉油、鋼鐵、汽車等工業發展需要條件的掌握程度,二是考查學生對圖中那不勒斯是沿海港口這一重要信息的辨識程度,三是對材料隱含的信息(如"自然資源缺乏""經濟發達"等)的有效提取能力。
思維線路:工業布局的主要原因從市場、交通、經濟基礎、勞動力、技術協作等來分析。那不勒斯沿海優良港口的優勢彌補了資源、能源不足的劣勢,另外發達國家較高的科技水平也是工業布局的有利條件。
參考答案:主要原因:優良的港口;廉價的海運;較高的技術。
例題2 讀圖,簡述圖中大裂谷的走向及其成因
圖中信息:圖名:東非大裂谷分布圖 非洲大陸 馬達加斯加島 印度洋 海岸線
贊比西河 尼羅河 維多利亞湖 經緯線
設問立意:此題主要考查描述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由圖中經緯度和大陸確定該地為東非大裂谷,北部位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之間,屬生長邊界;南部位于非洲板塊內部,不過非洲板塊內部也有斷裂,裂谷因斷裂下陷而成。
思維線路:東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裂谷帶南起贊比西河口,經紅海北抵西亞的死海。裂谷帶的成因分析需要調用板塊運動的相關知識——板塊張裂使這里地殼下陷。
參考答案:圖中大裂谷主要為南北走向,其北部是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形成,南部是非洲板塊內部小版塊之間的張烈并伴隨著斷裂形成。
二、思維建模
在分析該類試題時,要注意把握兩點
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與相關"地理要素"之間"因"與"果"的聯系。
2、明確分析的原因內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礦產、洋流、海陸輪廓、板塊運動等方面來分析;
人為原因一般從歷史條件、人口、工農業、城市、交通、工程建設、市場、政策、科技、軍事、宗教等方面來分析。
模板典例
地理要素 |
比較要素 |
太陽輻射 |
緯度位置、天氣和氣候、地勢高低與坡向等 |
等溫線走向 |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洋流和地面狀況等 |
降水 |
海陸位置、天氣氣候、天氣系統、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類活動 |
鹽場形成 |
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氣和氣候特征等 |
水力資源 |
河流流量、地形落差 |
水土流失 |
人為原因:植被破壞; 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坡度大、土質疏松等 |
地貌 |
內力作用、外力作用或內外力共同影響 |
農業單產、品質 |
水熱條件、光照條件、土壤、灌溉、科技水平 |
巧用模板
例題1 讀"我國東南部地區等降水量線(mm)分布圖"
圖中④⑤兩地適合曬鹽的是 地,原因是
模板呈現
鹽場的形成因素; 地理位置 海岸地形及特征
天氣和氣候特征 結合圖中信息等
因題取舍
據圖中回歸線和等降水量線分析,④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臺灣島西岸,⑤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的臺灣島東岸,結合臺灣島的地形和氣候特征,可以推測出④地更適合曬鹽。
參考答案 ④ ④的位于熱帶、所處緯度更低,而且④地位于臺灣島的西側,處于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較少,光照充足,蒸發旺盛;④地地形平坦,有大片平坦的泥質海灘。
練習題
1、下面為世界某區域圖和甲、乙、丙三地氣候資料。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簡析甲附近河段的流量遠大于丁附近河段的主要原因。
(2)甲、乙、丙三地最高氣溫都沒有出現在6、7、8三個月,簡要分析其原因
(3)在丙城市附近河段,一年有兩次汛期,分別發生于6—9月和12—1月。分別說明兩次汛期的原因。
(4)幾百年來,河流主干道逐漸遠離乙城市,簡要分析其原因。
2、讀我國某區域略圖,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該區域冬季的氣候特征。簡析該地有利于機械化耕作的主要條件。
(2)圖示區域是俄羅斯東部城市主要的蔬菜供應地,簡析其主要原因。
(3)從自然資源的角度分析遼河下游地區成為我國重要重工業基地的有利條件。
3、分析下圖中甲地形區春季和夏季主要發生的自然災害。
4、讀臺灣海峽兩岸冬夏季節氣溫分布示意圖,分析臺灣島冬季和夏季氣溫分布的特點及成因。
5、從美國紐約爆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各國。讀紐約所在的北美局部地區示意圖,根據相關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1)圖示地區最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是什么?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圖示區域是美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請簡述其主要地理原因。
6、下圖為北半球某區域圖。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根據環境條件,說明甲盆地內城市間交通聯系適宜發展航空運輸的理由。
7、讀我國西南某區域略圖,回答下列問題。
簡述圖示區域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原因。
8、讀某國家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描述地中海海水鹽度的季節變化特征,并簡述原因。
(2)說明圖示國家北部地區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3)圖示國家的人口集中分布在波河平原上,簡述自然原因。
(4)指出制約威尼斯發展的最主要氣象災害;并分析該氣象災害的主要原因。
9、據圖指出A—B沿線主要農用土地類型的分布差異,并分析原因。
10、讀世界某局部區域及該局部某島嶼的放大圖,回答下列問題。
(1)右圖虛線框內的地形特征對氣候要素有明顯的影響,請分析具體的影響情況。
(2)左圖中145°E東側的四個島嶼被俄羅斯人稱為"煙霧列島",請簡要分析原因。
1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我國某區域圖
材料二 甘肅舟曲位于甘肅南部山區,2010年8月7日22點左右,甘肅舟曲縣突發泥石流災害。泥石路瞬間沖進縣城,并形成堰塞湖,造成上千人遇難。
(1)圖中字母B代表的等降水量線的數值是 ,分析該線閉合區域降水出現差異的原因。
(2)分析圖中城市的主要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3)讀圖和材料二,簡要分析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的原因。
12、2011年1月,澳大利亞連日來暴雨不斷。與此同時,世界許多地區均出現了氣候異常現象。讀圖并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澳大利亞東北部連續暴雨及洪水災害產生的原因。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8000—10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經水草豐美,古人類在廣闊的草原上過著狩獵生活,后來隨著高原的不斷隆起,氣候變得寒冷干燥,人類被迫遷出。一部分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統一的漢民族;一部分向南進入"藏彝大走廊",不斷地分化、演變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獨龍、珞巴、門巴、哈尼、納西等數十個少數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還較為完整地保留著母系社會形態,納西族仍然保留著迄今為止世界上形態最原始的"東巴文"象形文字系統……(《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7期)
材料二 "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漢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樣;藏地民諺有"漢家飯果腹,藏家茶飽肚"之說。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發揮作用了。
材料三
(1)從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區在人類遷徙過程中,為什么成了"少數民族的孵化器"?(12分)
(2)試根據茶樹的生長習性及西藏地區的氣候特征分析藏地不產茶的原因。結合藏民的主要農業活動和膳食結構特點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
14、讀我國某地區農業用地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據圖分析A所在省的地形、地勢特點。
(2)請分析說明A—B—C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大致特點,并分析原因。
15、讀下圖及材料,"人在江底走,水在頭頂流"是對圖中①河段景觀的描述。簡析此河段景觀的成因。
16、閱讀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10年11月以來,內蒙古連續發生沙塵暴、寒潮、暴雪等惡劣天氣。11月底至12月上旬,扎魯特旗北部、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東部等地兩次出現大雪和強降雪天氣,造成霍林郭勒市1600多人受災,死亡大牲畜145頭,大面積農作物受災,客運站晚間班車全部停運,民航機場多個航班延誤。扎魯特旗魯北鎮局部地區積雪達1米多深,造成當地30年來最為嚴重的"白災"。
材料二 2010年12月8日夜間起,又有一股冷空氣進入中國新疆北部,并將快速東移影響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北方地區將再受大風降溫天氣侵襲,內蒙古、華北、東北等地部分地區降溫幅度可達14至16℃。上述地區并伴有4~6級風,甘肅西部、內蒙古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沙塵天氣。
材料三 2010年11月20—21日全國沙塵天氣預報圖
(1)據材料三,說明我國北方中西部地區沙塵暴多發的季節,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北方冷凍災害多發生于秋季和春季,南方冷凍災害多發生于冬季,試分析其原因。
17、讀下面某區域局部圖,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甲、乙兩地在圖示季節氣溫和降水量的差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圖中R區域的兩片沼澤在不同季節會呈現離合變化現象,請予以說明。
18、根據材料和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一方面爭取了國產大飛機總裝等項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轉出部分制造業。同時,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優化,制造業集中分布區不斷調整。下圖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業就業比重的空間分布。
(1)分析國產大飛機總裝基地落戶上海的原因。
(2)從產業轉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滬皖籍從業人員返鄉創業的原因。
19、讀我國某區域河流多年平均等降水量圖,回答問題。
(1)該區域河谷地帶是我國冬季氣溫較高的地方之一,是冬季理想的避寒河谷。分析該地冬季氣溫偏高的原因。
(2)說明圖示地區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
(3)說出該區域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并說明原因。
(4)分析說明該河流域綜合開發的條件。
20、讀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河谷地區是圖示省份的主要種植業分布區,試分析其區位優勢。
(2)推斷該地氣溫年變化和日變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21、下圖為R河流域及周邊地區圖。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峽谷,峽谷平均深度達1600m。R河中上游地區年降水量約為250mm—500mm,下游地區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國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庫和大型引水工程。促進了該國西部的城市和工農業的發展。
(1)R河大峽谷呈現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蒼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觀,分別說明其成因。
(2)與甲國西部沿海地區相比,R河沿岸地區工業較不發達,分析其原因。
(3)分析R河河口出現斷流現象的人為原因。
(4)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分析R河徑流量減少對下游自然環境的影響。
九類綜合題答題建模——分析類 答案
1、(1)甲附近河段降水充沛,支流密集,河流流量較大;
丁附近河段流經沙漠地區,降水較少,下滲和蒸發明顯,河流流量較少。
(2)6、7、8三個月均是三地的多雨季節,云量較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明顯。
(3) 6—9月的汛期:降水集中在6—9月。
12—1月的汛期:上游地區降水集中在7、8、9三個月,
河流經過流速較慢的中游河段到達下游就是12月。
(4)乙城市位于河流北側,由于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河水偏向右側(即南邊),河流南側侵蝕,
河道南移,河流北側以泥沙沉積作用為主。
2、(1)寒冷干燥,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坦開闊;人均耕地面積大。
(2)緯度低、熱量充足;處于中俄邊境,距離較近,交通便捷。
(3)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充足。
3、春季主要是干旱風沙和寒潮。春季降水少,氣溫升高快,蒸發旺盛,干旱多風沙;西伯利亞強冷空氣迅速南下,形成寒潮。
夏季主要是水旱災害。夏季降水集中,常以暴雨出現,加之地勢低平,易形成水災;夏季氣溫高,蒸發強,降水較少時易出現旱災;溫帶季風氣候,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加劇了水旱災害的發生。
4、冬季:島內溫差大,東側氣溫高,西側氣溫低; 原因:冬季西部受冬季風影響大。
夏季:島內普遍高溫,氣溫中部低四周高; 原因:受地形影響,中部地勢高。
5、(1)乳畜業 緯度高,生長期短,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但適宜牧草生長,牧草資源豐富;
城市人口多,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2)地形較平坦; 農業條件好; 工業很發達; 商業、貿易、金融發達; 交通便利。
6、甲盆地內沙漠、戈壁廣布,建設地面交通不便;
盆地面積廣大,城市分散(或城市相聚遠),航空運輸速度快,適宜長距離運輸;
盆地內無高大山脈且晴天多、云霧少,有利于飛機航行。
7、夏季(夏秋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山高谷深,山河相間,坡度大;
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巖石易破碎;
亂砍濫伐,山坡缺少植被保護,地表碎屑物多,水土流失嚴重。
8、(1)冬季:因降水較多,蒸發量較小,河流徑流匯入較多,鹽度較低;
夏季:因降水少,蒸發量較大,河流徑流匯入較少,鹽度較高。
(2)降水豐富,徑流量豐富;河流由阿爾卑斯山脈流到平原地區,河流的落差大;
河流多或河流密度大。
(3)地勢低平;氣候適宜;有河流流經。
(4)水災 海拔低; 降水的季節變化較大;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
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或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面下沉。
9、自東向西為耕地、林地、草地。
(分別寫出地形區名稱以及對應土地類型也可)大興安嶺以東地勢低平(平原地形),積(氣)溫較高(夏季高溫),降水豐沛(雨熱同期),耕地廣大;
以西地形平坦開闊、地勢較高(高原地形),積(氣)溫較低,氣候干燥,草原廣闊;
大興安嶺山地,宜林地區廣。
10、(1)虛線框內的地形特征對氣候要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降水和氣溫的影響。
夏季由于受到東南季風影響,東南季風在山地的東南側受到抬升,產生豐富的地形雨,
而西北側則處于背風坡,降水較少;
冬季由于受到西北季風影響,西北季風經過北側海洋攜帶水汽遇山地阻擋, 在山地的西側形成豐富的降雪,而東南側則處于背風坡,降水較少;
東南部地區地勢偏高,使其氣溫較低。
(2)小島周圍四面環海,水汽充足; 島嶼附近寒流經過,水汽遇冷凝結,從而形成大霧
或答:小島位于寒暖流交匯處,日本暖流提供充足的水汽,遇到千島寒流冷卻凝結形成大霧。
11、(1)400mm 東南暖濕氣流沿山地迎風坡抬升形成豐富的地形雨。
(2)城市沿交通線(鐵路線)分布。交通線附近地形平坦,水源補給條件好,交通便利,人口稠密。
(3)夏季處于雨季,降水集中強度大,匯水集中;舟曲地處甘南山地,地形復雜,地勢坡度大;
受汶川地震和開礦等影響,山體巖石松散破碎;山坡植被覆蓋差。
12、澳大利亞東北部地處西太平洋,夏季氣溫持續偏高,氣壓低,盛行上升氣流,附近有暖流,增溫增濕,且地處大分水嶺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因而出現連續暴雨。
加上此處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因而產生洪水災害。
13、(1)①橫斷山區錯綜復雜的自然地帶性,使不同的地區形成了獨立的自然區域,
在各自然區域生活的人們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文化、風俗。
②橫斷山區大山大河相間排列,山高水急,各族群之間很難聯系、溝通,
各自局限在相對獨立的區域。
③橫斷山區交通艱難,其他文化難以進入,使該區域的文化很難被同化。
(2)茶樹適宜在溫暖濕潤的酸性土壤中,多云霧天氣更佳;西藏地處高原,大部分地區氣候高寒,降水少,空氣干燥,不適合茶葉生長。
藏民以種植青稞、飼養牲畜為主要農業活動; 其膳食結構以酥油、牛羊肉為主,缺乏蔬菜。
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能夠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習慣。
14、(1)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狹小。 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高、東南低)。
由河流自西向東的流向可判斷地勢特征為西高東低(或西北高,東南低)
(2)A→B降水量增加,B→C降水量減少。
A—B—C受夏季風影響,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沿海向內陸)遞減。
但由于武夷山東南側為迎風坡,多地形雨,所以A→B降水增加,而B→C降水量減少。
15、由于長江上游植被破壞嚴重,河流含沙量較大;
該區域河段由山區進入平原,坡度變緩,河道變寬且曲折,水流變慢,泥沙沉積,河床抬高,加高堤壩,成為地上河。
16、(1)冬春季節;
①自然原因是冬春季節干旱,多大風,植被少,地面干燥,多沙塵物質;
②人為原因是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以及工程建設造成地表植被破壞嚴重,
工地廢沙、棄土多。
(2)北方冬季時農作物停止生長或生長進入休眠期(北方冬季農閑),故造成的危害較小;
春秋季節農作物仍處于生長期,故造成的危害較大。
南方冬季有一定的農業生產活動,故冷凍災害危害較大,春秋季節氣溫相對較高,且冬季風影響相對較弱,氣溫下降幅度較小。
17、(1)甲地降水量大于乙地;甲地氣溫高于乙地。
甲沿岸有暖流經過;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地處迎風坡);
且海拔比乙地低。(或乙地沿岸有寒流經過;為離岸風;且海拔比甲地高。)
(2)兩片沼澤之間地勢較高; 沼澤的補給水源位于熱帶草原氣候區;
濕(雨)季時,水源補給量大,使沼澤水位上漲而聚合;
干(旱)季時,水源補給量小且蒸發量大,導致沼澤水位下降而分離。
18、(1)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金融中心,營銷市場廣闊,資金雄厚,工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好;
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科技發達,勞動力素質較高;
政策支持,創新環境好。
(2)安徽承接產業轉移,發展機會增多;
與上海相比,安徽的生產生活成本較低,勞動力資源豐富,能源、原料充足;
安徽政策優惠,交通等基礎設施改善;
返鄉人員掌握了技術、市場信息,積累了資金,具有鄉土感情。
(亦可從上海產業結構升級等角度分析)
19、(1)冬季受單一的西南干暖氣流的影響; 重重山脈對寒潮的阻擋; 河谷深切,海拔較低;
西南風的背風坡,焚風效應,形成干熱河谷; 緯度較低,氣溫較高。
(2)大致自西南向東北減少;
南北走向的山脈加上地勢北高南低,山脈對西南季風的阻擋作用,迎風坡多雨,并且造成降水量的東西差異; 南部以南北(或西北東南)走向河谷為主,通道作用明顯,有利于水汽進入。
(3)地震、滑坡、泥石流。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地殼活動強烈,地震頻發,震級高;
山體中斷裂發育,巖石破碎,風化嚴重;亞熱帶季風氣候,暴雨集中;地形崎嶇,坡度陡峭。
(4)有利條件:降水多,水量充足; 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緯度低,位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山地垂直帶明顯生物資源豐富;礦產、旅游資源豐富。
不利條件:地形崎嶇,交通不便;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
板塊的交界處,多地質災害;流域內的國家協調不易;資金技術短缺等。
20、(1)地勢較低、熱量條件較好; 地形平坦; 水源較近; 土壤較為肥沃; 晝夜溫差大。
(2)氣溫年變化較小。原因:位于青藏高原,地勢高,氣溫全年較低。
氣溫日變化較大、原因:地勢高,空氣稀薄,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差,
晚上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差,因而晝夜溫差大。
21、(1)大峽谷深居內陸,谷底受下沉氣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觀;
北壁為濕潤氣流迎風坡,降水多,林木蒼翠; 南壁為背風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R河中上游為重要的水源保護區,且流域生態環境脆弱,限制了工業發展;
大部分地處內陸山區,水陸交通較不便;
城鎮數量少,人口較少;
技術水平地域甲國西部沿海地區。
(3)甲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對水的需求量不斷增多,
R河梯級開發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上游來水,使下游的徑流量減少,河口出現斷流現象。
(4)徑流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鹽堿化加劇,水質變差;
來水來沙的減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漁業資源減少;
海水入侵,海岸線侵蝕加劇;
濕地減少,影響動植物的生長與棲息;
蒸發旺盛,氣候更加干旱,大陸性增強;
荒漠化加劇,下游生態環境趨于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