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二輪復習又叫整體復習,不再是拉網式掃描,而是大眼網捕魚。關注的是學科特色主干知識!以某一專題問題為中心,搭建知識內在聯系,有效整合教材,真正提高應考綜合能力!二輪復習是將教材中的主干知識、高考的考點、第一輪復習的弱點,分成若干專題,打破章節結構,組成新的系統,體現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學科本質的再復習。二輪復習側重主干知識的具體應用,在應用中提高大家運用主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加深對主干知識的理解。下面給合一線教學地理復習實際,談幾點建議!
一、用好一本二輪資料,刪、改、添
市場上有很多二輪書籍,但真正適合一線教學的幾乎沒有,共性問題是缺少針對性、練習過多或設計不合理。這就需要我們將各類二輪資料作以比較,進行精選、優選,還要借鑒上一年高三教師的經驗,最終確定一本比較符合教學實際的二輪書籍,這是決定二輪復習成效的關鍵!
刪--是針對所選資料過于充實、題量大的特點,為師生共同減負的舉措。專題設計中有一些主干知識是一輪復習重點著力的部分或學生已經掌握、非常熟悉的內容或脫離大綱難度過大的試題要大膽刪除,二輪復習一定要有重點,不能面面俱到。刪也是為節省時間,從而更有效!
改--資源共享環境下,資料在編寫過程不可避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是明顯的知識性問題,一定要及時發現和及時更正。另外試題中的有些問題的答案缺少斟酌和推敲,表述不夠規范、要點不全面的現象會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改正,形成對問題的正確認識和科學表述。
添--資料所呈現的是某一作者的想法,是必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專題,一靠經驗搭建聯系,二靠試題明確考查,三靠其它二輪資料善于借鑒。對于同專題不同的設計者會體現不同的思路和設計內容,要在比較異同的基礎上添加對高考有用的內容,以彌補原資料的不足,真正做到盡善盡美!
二、把握二輪復習節奏,扎扎實實抓落實
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出合理的專題題目,是搞好二輪規劃和時間、進度安排的前提。復習節奏要緊湊、有序,不能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要在計劃中提升綜合能力。復習不能留于形式,要模擬最優的課堂體例,“計劃+不落實=零”,因此要扎扎實實抓落實,宏觀著眼、細處著手,力爭復習最大實效!
1、關于專題題目的確定
專題題目的確定越早越好,越合理越有效。要求站在高考考查的層面上看待問題,不再著眼于知識的某一細節或某一單一知識,主要出于三個方面考慮:一是知識上的查漏補缺;二是能力上的針對性訓練;三是答題技能上的方法指導。專題題目的確定應該盡量與學生用書保持一致,否則會給復習帶來諸多不便。下面是我在二輪復習中確定的專題題目,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1)經緯網圖的四類問題(方向確定、經度的識別、長度的計算和時間換算)
(2)地球運動規律及應用(晨昏線應用、地轉偏向力影響、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
(3)地理圖像的判讀與綜合分析(區域圖、等值線、統計圖、分布圖、示意圖、關聯圖、變化曲線圖、變式圖等)
(4)地理計算方法與技巧(比例尺的計算、時區和地方時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計算、晝夜長短計算、氣溫垂直變化與對流層內海拔高度計算、人口密度和數量的計算、城市化水平的計算)
(5)自然地理事象的運動和分布(大氣環流規律、海水運動規律、水循環規律、地殼物質循環規律、板塊運動規律)
(6)氣候形成因子分析和氣候類型、特征、分布以及綜合判讀
(7)人口與城市問題(人口增長與遷移、人口分布與影響因素、人口發展與人口問題、城市化特點與城市化問題、城市地域類型)
(8)自然資源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種類與分布、資源開發、利用及存在問題、資源與人類生產活動的關系、自然災害的類別、分布及防御)
(9)地理事象的季節變化(地方時、日期、季節是地理時空題中需要進行判定的主要時間單位)
(10)地理空間定位的方法與技巧(經緯網定位法、海陸位置定位法、大陸輪廓定位法、地理景觀定位法、綜合定位法)
(11)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三類災害區與三類農業區域整治、區域可持續發展)
(12)區域地理特征分析、比較與描述
(13)區域環境問題分析與可持續發展(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區域環境整治的措施探究、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建立)
2、關于專題體例的模擬
在整個專題課時安排下,要采取固定與變通相結合的方式,可設計為“專題高考分析--專題考點精講--高考典例探究--模擬專題訓練--課后總結反思”固定模式,復習整體保持不變,然后根據專題本身特點調整講授方式和增縮復習時間,但必須嚴格遵守二輪課時計劃,以確保整體向前推進。
3、關于課堂精講的想法
二輪課堂精講是取得復習成效最關鍵的一環,要做到少而精。講要講在“點子”上,講解的內容必須是同學們最想聽的部分,即知識的薄弱點、概念的模糊點、主干的應用點、命題的著力點。讓同學聽后有種“解渴”的感覺,豁然開朗起來!因此教師的備課要備出“精彩”和“高度”。這需要教師在平時加強對高考試題的研究與探討,以及對命題精神的領悟能力!可以說,教師對高考領悟的有多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有多深!
三、通過研究高考36題,提高綜合訓練能力
由于此時期是高三一模、二模階段,要抓住學生模擬訓練的契機,以增加考場實戰體驗,提升應試技能技巧。二輪復習要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技巧,從“四項能力”的考核出發,關注學生信息獲取和解讀的過程、描述和闡釋問題的質量。
1、高考36題的特點
高考36題是一道學科內的綜合題,以區域圖為載體,依托各類圖像承載信息,考查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相關知識。具有較高的能力要求!命題從題圖信息入手,“小中見大”,主要討論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相互關系,解決區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探尋可行性措施。從某一地理要素出發設置問題,關注信息獲取過程,解題要求估測命題意圖,把握答題方向,恰當表述答案、分出層次和要點。就學科主干來說,考查的重點統計如下:氣候類型、氣候特征描述及氣候影響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描述,航運價值評價及綜合治理;某一人類活動的區位分析與評價;環境問題分析和可持續發展措施的探究等。
2、模擬考的試卷講評
文綜試卷地理試題是11(客觀題)+2(主觀題)的模式,雖然題量不大,但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良好契機,既要舍得拿出時間去投入,又要拿出精神去研究,與學生一塊探討考場上多得分技巧,從學生實際出發,分析出錯、失分的原因,歸納正確的答題思路,形成基本的方法技巧。模擬考后的試卷講評,課時一般安排2節課,第一課時結合11道客觀題重點講選擇題的解答方法,主要側重不同種類問題解題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二課時把重點放在地理綜合思維專題突破上,對學生進行綜合題解題方法指導,研究如何突破思維定勢和如何對地理問題進行綜合描述。
3、建立錯題集和問題庫
解題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能引導學生將考試或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整理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在下次考試前看一看,是必會減少同類題的出錯次數,同時還利于形成對問題的正確思路,進行知識儲備。可設計一個本子,分為正面用和反面用,一面做錯題集,專門整理各類出錯的問題;另一面做問題庫,專門整理綜合試題中出現的典型問題。經常翻看錯題集和清點問題庫,是循序漸進、取得學習成效的關鍵,貴在堅持、做實做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