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責編:Roy
要設計出科學適當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目標,首先得找到高中文言文教學最基礎的目標,即“本元”目標。這個目標只有既遵循《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新課標全國卷高中語文考試大綱》(以下簡稱《新考綱》)、《考試大綱說明》(以下簡稱《考試說明》)的相關規定,又關注當代高中生的實際學情,才“合法合情”。如何設定出這樣的目標?
遵循課標要求,設定“本元”目標
《新課標》倡導遵循“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體來說,學生要通過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針對文言文必修和選修教材的教學,《新課標》又分別作了明確規定。比如,“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內容和文字不太艱深的我國古代散文,進一步培養文言語感。背誦一定數量的我國古代詩文名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等。
據此分析,文言文教學的“本元”目標可以設定為六項:(一)誦讀并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學會識文斷句;(二)理解并積累常見的文言虛(實)詞以及特殊句式的意義或用法,能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三)理解并翻譯文言語句;(四)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五)理解文本內容,篩選相關信息,鑒賞評價表達技巧及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觀點態度價值觀;(六)通過閱讀和鑒賞陶冶性情,深化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研究學情,調整“本元”目標
以上六個方面的目標只是具備“合法性”,并不是說每一個年級都要同時達成這些目標。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酌情調整教學目標。
針對高一學生文言知識儲備少、文言文閱讀能力低的特點,教學目標應側重于“本元”目標的前4點,以夯實基礎、探究方法和培養興趣為主。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也有了不少的文言知識儲備,應該將以上6個“本元”目標都作為教學重點。
高三學生面臨高考,可以參照《新考綱》《考試說明》為他們量身定做針對性的學習目標。關于文言文考試,《新考綱》規定了5個角度:“1.識記。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2.理解。(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的18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3.分析綜合。(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4.鑒賞評價。(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考試說明》則用題例的方式詮釋了考綱和課程標準。因此,我們在《新考綱》和《考試說明》的框架下,譬如根據新課標全國卷語文高考試題的命題意圖和樣式,可以設置這樣的教學目標:(一)理解性默寫考綱規定的名篇名句;(二)學會斷句;(三)掌握一定量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四)理解文本內容,篩選、概括文本相關信息,合理評價(鑒賞)人物形象、作者觀點和表達技巧,根據文本作出合理推斷;(五)學會據分踩點,調動文言虛(實)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積累,結合上下文理解并翻譯文言語句等。
上述五個方面的目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依循高考逐年變化的規律,我們還需做一些側重點的調整和目標的細化。比如,針對“掌握一定量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目標,我們可以將其細化為“掌握古代社會的典章制度、禮儀習俗、器物用具、科舉官職、天文歷法以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識”。
根據文本特點,修剪“本元”目標
以上主要從“合法合情”的角度探討了目標的設置問題,僅此遠遠不夠。針對每一個具體的教學文本,教師必須進一步修剪目標,讓其更加“合理”。這個“理”包括“小理”和“大理”兩個方面。 “小理”主要針對文言文本材料(即教材)本身而言,“大理”則針對古代文化精髓與當代主流文化的碰撞而言。
首先談談“小理”。譬如《離騷》《赤壁賦》(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2,同版本教材以下簡稱“必修*”)《勸學》《師說》(必修3)《逍遙游》(必修5)《阿房宮賦》(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同版本教材以下簡稱選修《古詩文欣賞》)等《新課標》《新考綱》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是經典中的經典,針對它們設置教學目標無需旁顧,直接將以上六大“本元”目標悉數列出。
對于其他文本材料,教師可以根據字面的難易程度以及文章在表達技巧、結構布局、語言形象、構思立意等方面的不同,適當地“修剪”整理目標。如果文本較淺顯,像《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必修1)等,除了“夫晉,何厭之有?”“大王來何操?”等幾個特殊句式外,就無需再把“掌握特殊句式”作為教學目標。這兩篇文章都注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妨把“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作為學習的重點目標。如果文本較難,如《陶庵夢憶序》(選修《古詩文欣賞》)《張衡傳》(必修4)等,就要將“理解并積累常見文言虛(實)詞、特殊句式的意義或用法,理解并翻譯文言語句”等作為重點教學目標了。其他如《項脊軒志》《大鐵椎傳》(選修《古詩文欣賞》)等就可以學習文章的選材組材、結構布局的技巧,《六國論》(選修《古詩文欣賞》)《過秦論》(必修3)等就可以學習文章構思立意的技巧等。
再談談“大理”。這個“大理”就是要重視學生的人格培養,即“本元”目標(六)。這個目標應貫穿于整個高中階段的教學,但要注意古為今用,讓古人的普世價值觀與當代的主流文化完美融合。
梳理高中文言文本材料中的“大理”,大致包括以下五種:①不論地位高低、際遇好壞,都保持憂國憂民的愛國心。如《離騷》中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廉頗藺相如列傳》(必修4)中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等憂國憂民之心。②為實現理想百折不撓,甚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師說》(必修3)中韓愈“不拘于時”,不顧“群聚而笑之”,堅持“行古道”,大力倡導古文運動,《蘇武傳》(必修4)中蘇武被囚北海“杖漢節牧羊”19年而不辱使命的剛毅等。③不畏強暴,捍衛正義,堅守真理的膽識。如《荊軻刺秦王》(必修1)中舍生取義的荊軻,《張衡傳》(必修4)中“出為河間相,治威嚴,整法度”的張衡的忠義等。④潔身自好,清正廉明的修為。如《張衡傳》《離騷》中,張衡、屈原廉潔奉公、剛正不阿的為官之范等。⑤忠于國家,重視友情,孝敬長輩的真情。如《陳情表》(必修5)中的孝、《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對亡妻的愛等。這些“大理”古今同理,教師要根據文本的不同,設定針對性的目標。
除此以外,教材中還有許多可供人格教育的內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寡人之于國也》必修3)的普愛思想,“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傳序》選自選修《古詩文欣賞》)中的哲學思考,以及《阿房宮賦》《六國論》(選修《古詩文欣賞》)《過秦論》(必修3)中的戒奢愛民和《庖丁解牛》《種樹郭橐駝傳》(選修《古詩文欣賞》)中的順勢而為等,都是很好的人格教育材料。教師挖掘這些思想并與當代精神相結合而設定德育目標,必然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
高中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就像培植果樹,教師先按“合法合情”的原則設定本元目標,讓文言文知識像果苗扎根土壤一樣在學生心田中生根,然后以“合理”的方式進行修剪,學生的文言智慧之花定然絢爛。
(作者單位:興山一中)
(本文選自《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6年第6期,更多精彩請關注雜志!除特殊注明外,本平臺內容均為原創,歡迎轉載,但必須取得本公眾號授權,必須注明作者和出處!)
『關于我們』
一本雜志和她倡導的教育服務理念
聯系電話 (027)50769330
投稿交流郵箱 761753566@qq.com
郵發代號 38—20 38—385
提供教育咨詢服務,教育培訓服務,教育專著出版服務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