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詩歌的鑒賞技巧
鑒賞古代詩歌答題時如果能注意一些技巧,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注意的是把握詩歌的題目。古代詩歌的題目往往傳遞給讀者一些有關這首詩的主要信息,它們往往涉及到這首詩的敘寫、抒情的對象或內容。比如,唐代詩人賈島的五言絕句《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刀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題目“劍客”就表明了這首詩敘寫的對象。同樣,宋詞中的題目所起的作用也是一樣的。以辛棄疾的《永遇樂·懷古》為例,題目就概括了這首詩的內容:作者在京口北固亭追懷古事。
其次要體會詩中意境。鑒賞評價詩歌時,體會意境非常重要。詩人用簡單的筆觸勾勒了一幅幅畫面,創造了一個個意境,這其中的意韻和情感就需要我們通過聯想和想象去領會。比如,宋詩《約客》寫詩人在江南的一個雨夜等待客人,而客人“過夜半”還未到的事情。詩歌結尾寫到“閑敲棋子落燈花”。這時就需要我們發揮想象力,如果是你,處在當時的情景下,你在“閑敲棋子”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一種心理活動呢?外表雖然是閑適的,但內心卻是非常急噪的,所以詩后題目上的選項B說“表現出詩人此時閑適恬淡的心情”就不對了。
再次還要掌握古代詩歌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下面為同學們介紹4種經常考到的表現手法。
1、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比如,明代詩人于謙在七言絕句《石灰吟》中寫到:“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人在這首詩中,借吟詠石灰來表明自己的志向,表達了詩人不怕艱險、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這里運用的就是一種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2、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比如,唐代詩人王維在《鳥鳴澗》一詩中是這樣寫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人在詩中描繪了一幅靜謐、柔和的春夜圖。當春夜來臨之時,萬物都陶醉在夜的寧靜里。詩人用明月、落花、鳥鳴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幽靜而又不乏生機的氛圍。詩人的心境、思想和春山的環境揉在一起,互相默契,互相作用,情與景交融在一起。
3、古代詩歌在情感的表現上往往是卒章顯志,到詩歌的最后一二句才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比如,李白的《贈汪倫》中寫到“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單看前三句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直到看到最后一句,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前三句都是為詩人表達汪倫對自己的深厚的情誼做鋪墊的。
另外,還要注意襯托、比喻、對偶等手法的運用。所謂襯托指的是為了使某一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和對照的方法。比如,在上文提到《鳥鳴澗》和《贈汪倫》兩首詩中都用到了這種手法。一個是以鳥鳴之聲襯托春澗的幽靜,一個是以桃花潭水的深度襯托出汪倫對自己的深厚的情誼。
詩歌鑒賞評價的題型可以千變萬化,但我們只要具備了一定的古代詩歌知識,掌握了一定的鑒賞評價的方法,應該是能夠從容應對的。
一、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2、作者是如何表達別離之情、思聚之戀的?
答案:
1、“冷”字既寫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在異鄉孤寂、悵然的心境。
2、作者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描繪特定的環境氣氛,營造出一種月圓人缺、寂靜思憶的意境,使要表達的別離之情、思聚之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2.這首詩在表達方式的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3.請任選一聯或一個角度,談談本詩語言或表達技巧上的妙處。
【答題思路與參考答案】
1.(考查意圖:概括這首詩的主旨。答題思路:整體感知內容,抓住關鍵句——“不破樓蘭終不還”,分析概括。)
表達了戍邊戰士不畏艱辛,英勇殺敵,為國盡忠的愛國激情。
2.(考查意圖:鑒賞多種表達方式運用的藝術效果。答題思路:先明確表達方式包括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然后結合詩句概括。)
第一、二兩句描寫了唐代西北邊陲的廣闊畫面。交代了戍邊戰士戰斗生活的典型環境。第三句概括了邊地戰爭艱苦,戰事頻繁。第四句直抒胸臆,抒發了身經百戰的戰士為國盡忠的豪情。
3.(考查意圖:鑒賞詩的語言、表達技巧。大體思路:語言或表達技巧只需選一個方面作答即可,審題時要注意這一點。如果選擇鑒賞語言,注意揣摩遣詞造句在寫景狀物,塑造形象,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如果選擇鑒賞表達技巧,先要明確表達技巧包括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象征、比興、襯托、烘托、對比、鋪墊等,然后研讀詩句分析概括。)
“穿”,磨穿。寫出了戰爭的艱苦,戰事的頻繁,表現了戍邊戰士英勇無畏的精神。“黃沙百戰穿金甲”反襯了戍邊戰士為國盡忠的豪情壯志。
第一、二句情景交融。寥廓而蒼涼的畫面中融入了戍邊戰士孤寂、凄涼的悲壯之情。
三、閱讀下面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張旭《山中留客》
1.為了留客,詩人先寫了極富啟發性和鼓動性的詩句——山光物態弄春暉,以此渲染出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此句寫得極為概括,“山光物態”任你想象。試寫出一些你想象到的事物。
2.詩的三四兩句,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你是怕天雨濕衣嗎?天晴又怎樣呢?“沾衣”雖是難免,可那
【參考答案】
1.青翠欲滴的新枝綠葉/送來陣陣芳香的春花/花葉叢中百鳥的歌唱/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
2.云煙飄渺、水汽蒙蒙、露濃花鮮
四、閱讀下面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1.首句運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寒梅的什么特點?
2.第二句一個
【參考答案】
1.比喻
2.迥、傍
意象與意境
——古詩詞鑒賞的關鍵
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為一體的藝術形象。它是詩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比自然界中客觀的形象更容易激發讀者的共鳴。這種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
鑒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一向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