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是漢代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用于傷寒癥抗感冒、流感及變異流感的千古名方。
人常說:用好小柴胡,勝過看大夫。日常,家中常備小柴胡顆粒用來治療感冒發燒。此次新冠陽性感染爆發后,小柴胡顆粒也成為官方推薦抗疫藥品之一。
小柴胡顆粒雖然是非處方藥,但是在使用上也需藥證相符,療效才會好。說明書上的適用癥看起來簡單易操作,對于不明醫理、藥理的患者來說,不一定與自身的病癥相適用,所以表現出來的療效不穩定。
01
小柴胡顆粒主治
小柴胡顆粒的主要成分有柴胡、黃芩、姜半夏、生姜、甘草、大棗,一般為中藥免煎顆粒,屬于中藥湯劑。
小柴胡顆粒適用于風熱感冒。
風熱感冒的癥狀表現為喉嚨疼痛、干燥,口苦口干、唇干鼻干、偏頭痛,干咳無痰或能咳出黃色痰液,眼睛紅腫而干澀,渾身感到燥熱難受等。
此外,外感風寒到了后期,導致病邪走少陽,用小柴胡顆粒效果也不錯。
02
小柴胡湯的藥理
小柴胡湯就是用來和解少陽經之邪的。
少陽經脈循胸布脅,位于太陽、陽明表里之間。傷寒邪犯少陽,邪正相爭,正勝欲拒邪出于表,邪勝欲入里并于陰,故往來寒熱;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其支者,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邪在少陽,經氣不利,郁而化熱,膽火上炎,而致胸脅苦滿、心煩、口苦、咽干、目眩;膽熱犯胃,胃失和降,氣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飲食而喜嘔;若婦人經期,感受風邪,邪熱內傳,熱與血結,血熱瘀滯,疏泄失常,故經水不當斷而斷、寒熱發作有時。
邪在表者,當從汗解;邪入里者,則當吐下。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間,則非汗、吐、下所宜,故惟宜和解之法。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膽經,透泄少陽之邪,并能疏泄氣機之郁滯,使少陽半表之邪得以疏散,為君藥。黃芩苦寒,清泄少陽半里之熱,為臣藥。柴胡之升散,得黃芩之降泄,兩者配伍,是和解少陽的基本結構。膽氣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邪從太陽傳入少陽,緣于正氣本虛,故又佐以人參、大棗益氣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氣以御邪內傳,俾正氣旺盛,則邪無內向之機。炙甘草助參、棗扶正,且能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以和解少陽為主,兼補胃氣,使邪氣得解,樞機得利,胃氣調和,則諸癥自除。
03
小柴胡湯的神奇之處
小柴胡湯神奇效用在于它不是對“證”治“病”的方子。
小柴胡湯擅開肝膽之郁,故能推動氣機而使六腑通暢,五臟安和,陰陽平衡,氣血調諧,故其功甚捷,而其治又甚妙。故無麻桂而能發汗,無硝黃而能通便,無苓術而能利水,無常山、草果而能治瘧。所謂不跡其形,而獨治其因,郁開氣活,其病可愈。
04
小柴胡湯的運用
小柴胡湯在傷寒熱病中是清熱劑,在六經中為和解劑,在治療各科雜病中又是理氣解郁劑,如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藥品,寓理血于行氣藥之中,它又是很理想的理血劑。
在臨床應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臨床上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一二主證,便可用小柴胡湯治療,不必待其證候悉具。正如《傷寒論》所說:“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05
注意用藥禁忌
小兒患者不能用。對于小兒患者來說,外邪入侵時首犯的是太陽經,而小柴胡是治療少陽證的主方,通常是針對感冒的老年患者和體虛患者。
因柴胡升散,黃芩、姜半夏性燥,所以陰虛血少者忌用。
小柴胡的適用范圍雖然很廣,但是如果沒有相關的癥狀是不能隨意服用的,更不能當保健品服用,應當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用藥期間,需要清淡飲食、多喝水、禁煙酒。
服用小柴胡期間,如有任何的不適,應當立刻停藥,并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
編輯/排版:余慧敏
審核:王明
線上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