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削藩意圖如此明顯,為何各諸侯紛紛跳進這個坑?
我國古代諸多王朝中存在時間最長的就是先秦時期的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亡于公元前256年,將近八百年。而周朝之所以能存活這么長時間也得益于周武王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各諸侯國相對獨立,又隸屬于周王朝,使得權利分散,國祚長久。而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收權利于中央,地方實行郡縣制,幾百年的分封制度說廢就廢了,這引起原六國貴族不滿,在秦二世這個毫無才能的人上臺后,天下大亂,秦朝不久就滅亡了。接替秦朝的是項羽建立的西楚,依舊實行分封制,項羽更是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劉邦就被他封為漢王。接著楚漢相爭劉邦勝利,大漢王朝建立,這個時候國家該實行什么制度就得好好討論了。
漢朝初年,那些大臣吸取了秦朝實行郡縣制早亡的教訓,又吸取了周朝實行分封制鬧得春秋戰國諸侯亂戰的教訓,于是集郡縣制和分封制為一體,搞了個郡國并行制。既設立郡縣,又分封諸侯。這些諸侯里有韓信、彭越、英布等異性諸侯王,劉邦雖然親手消滅了異姓王,卻沒有收回他們的封國,而是派本家劉姓去接管,這也為日后諸侯國做大做強威脅中央埋下伏筆。從此之后這些諸侯王就是漢朝皇帝心中的大石頭,都得想著怎么削藩,集中皇權。
漢文帝作為漢朝第三任皇帝,在位期間沒怎么削藩,主要是他的皇位不是從第二任皇帝劉盈那繼承的,是大臣擁立的,他在位期間首先得穩定政局,坐穩皇位。但到了漢景帝這朝就不一樣了,漢景帝作為太子繼承文帝皇位天經地義,沒人會說三道四,于是漢景帝就有時間想削藩的事。他聽從晁錯的建議直接削藩,結果導致七王造反,聲勢浩大,嚇得漢景帝把晁錯殺了。但七王已反,哪有那么容易回去,漢景帝只能派大將周亞夫迎敵,周亞夫也是不負眾望,三個月平定戰亂,但至此之后漢景帝的削藩就失敗了。
到第五任皇帝漢武帝繼位,漢武帝可謂是千古一帝,自然看不慣那些諸侯坐大,于是又開始考慮削藩的事宜。起初的諸侯王的王位都是嫡長子繼承的,其他庶子無封地無爵位,主父偃看到了其中的破綻,向武帝建議實行推恩令,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推恩令把原來的剝奪權利以賞賜的名義傳達下去了,就是讓各諸侯王跟天子一樣也能分封,這樣封國就能越封越小,諸侯王的權利也會越來越下,對中央就構不成威脅。那如果有的諸侯王不實行推恩令怎么辦,這就是推恩令妙的地方,以前的庶子沒有權利得到爵位和土地,可推恩令一出,他們自然都盼著得到土地,如果他們的父王不分封他們,估計這些庶子也得造反,也能達到弱化諸侯的結果。所以不管這些諸侯王實不實行推恩令,日后他們的權利都將弱化,這么一個陽謀可謂是巨坑,但諸侯王也不得不跳啊。
不僅實行陽謀,陰謀也得跟上。在元鼎五年,漢武帝要祭祀宗廟,需要諸侯奉上酎金,結果這些剛分封的小諸侯隨便拿了些金子送過去,漢武帝可就等在這呢,他以這些金子成色不好,分量不足為由一下子廢掉了一百零六個小諸侯,他們的土地也理所應當由中央管理。當時還有兩個不怕死的諸侯王,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居然商量著造反,沒起兵呢消息就傳到漢武帝耳朵里了,直接下令捉拿這兩個諸侯王,這兩個不爭氣的家伙居然就自殺了。從此以后再也沒有諸侯王有實力跟中央對抗。
這個時候劉秀跟劉備可能就要鳴不平了,要不是該死的推恩令,我劉秀堂堂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怎么會淪為布衣,我劉備堂堂中山靖王之后怎么會淪落到賣草鞋,太可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