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論》里記載了這樣一個醫案:一個平素就身體虛弱、陰陽氣血兩虛,又外感風寒的病人。醫生沒有考慮到正氣虛衰無力抗邪的事實,誤用桂枝湯發汗,結果汗之而厥、越治越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①: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②: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從醫案中的癥狀描述來看:
小便數、微惡寒是陽氣不足。惡寒是因為陽氣不足以溫養體表;小便數是因為陽氣的汽化功能不足,水液不得排出。內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汽化則能出矣。
腳攣急、心煩是陰津不足。津液不足以濡養肌肉、筋脛,腳脛失濡故而攣急不得屈伸。心煩是津液內乏、胃燥而煩。
對于一個陰陽血氣俱虛的病人,雖然外感風寒,有表證。但依然不可用桂枝湯復發其汗,原文說:汗之即厥,此誤也。
正氣虛衰又兼有外邪,但以正氣虛為主要病因。應當先復陰陽氣血,再祛除外邪。如果在陰陽氣血虧虛的情況下冒然發汗祛邪,不但不足以祛邪,反而更虛其陰陽氣血。
復其陽可與甘草干姜湯,甘草之甘和干姜之辛相合,辛甘發散為陽,正好復其陽氣。
復其陰可與芍藥甘草湯,白芍之酸和甘草之甘相合,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合用以補陰血。
陰陽來復,“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的癥狀才能消除,如是,才能依據脈浮、自汗出的表證使用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