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照片是英國著名植物學家,爾勒斯特·亨利·威爾遜(Ernest Henry Wilson)所拍攝。圖為1910年7月19日,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大樹下的房屋和人們。
圖為1908年05月26日,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可見遠處的碉樓。汶川因縣西汶水(現岷江)得名,西漢時為綿虒(sī)縣,西晉改為汶山縣,并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歷史。汶川素有“大禹故里、熊貓家園、羌繡之鄉”之稱,是華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是全國四大羌族聚居縣之一,是國家羌文化生態體驗區。
圖為1908年6月17日,四川汶川縣漩口鎮,可見河邊的房屋以及遠處的回瀾塔。漩口鎮位于汶川縣東南部,同都江堰市接壤,北距汶川縣67公里,是進出阿壩州的咽喉要地。
圖為漩口的回瀾塔。回瀾塔位于汶川縣漩口鎮壽溪河合流處之巖坪上(三角形尖地前端),由塔基和塔身兩部分組成,白色灰漿抹面。因岷江漲洪,托壽溪之水旋轉,似有瀾回,故塔名“回瀾”,塔為九級密檐式磚塔,坐東南向西北,高21米,建造于清咸豐年間建。
圖為1910年7月17日四川省南充市閬中高粱地里的男子。閬中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位于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山圍四面,水繞三方。東靠巴中市、儀隴縣,南連南部縣,西鄰劍閣縣,北接蒼溪縣。2000多年來,為巴蜀要沖,軍事重鎮,有'閬苑仙境'、'閬中天下稀'之美譽。
圖為1910年7月19日,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古城南津關。南津關位于閬中市嘉陵江南岸,是古城的重要渡口。
圖為1910年7月19日,四川省南充市閬中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閬中南津關自古就是商賈云集、物貿繁盛的水陸要塞,水路橫貫南北、上通廣元、南下重慶,可通上海,是連接古城和江南的一條必經之道。明成化年間,曾設浮橋通嘉陵江兩岸,與古城連為一體。
圖為1910年7月21日,四川省南充市閬中樹木下的人家。
圖為1910年7月21日,四川省南充市閬中黃連關(黃連埡)。
圖為1910年7月21日,四川潼川府(今三臺縣)古驛道旁的廟宇及茶館。立在廟宇前的那個塔叫字庫塔,四川叫'字庫'或'惜字宮',其他地區亦有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爐'等的,它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筑。據史料記載,字庫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了。
圖為小金縣達維土司官寨。達維土司官寨位于阿壩州小金縣。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當地人民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土司又稱土官、酋是古代中國邊疆的官職,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族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