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蓮蕊有香塵
荷花,花大葉麗,清香遠溢,出淤泥而不染,一向為中國人所喜愛,而且由來已久。如果追溯起來,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詩經?6?1國風?6?1陳風?6?1澤陂》 有這樣一段話: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大意是一位青年愛上一位漂亮的姑娘,朝思暮想,憂懷成忡,感傷落淚,夜不成眠。這里的蒲喻作男性,荷、蕳、菡萏喻作女性之容體,并且用卷(quán同“婘”,美好貌)、儼(莊重,端莊貌)形容女性的端莊和秀麗。可見,古人早就把荷花之美與人間最美好的愛情聯系起來,并加以歌頌。從古至今,人們以荷花而自喻,譬為人格和精神的象征,崇尚有加。
那么人們為什么對荷花這樣的情由獨鐘呢?
1
荷花說來也是一種古老的植物,據專家們研究,蓮屬的化石最早發現在白堊紀地層中,亞洲阿穆爾河流即我國黑龍江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存在距今大約有一億三千五百萬年左右。據說現在我國黑龍江省扶遠、虎林、同江、尚志等縣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蓮分布。這說明蓮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與它一樣古老的水杉、銀杏、中國鵝掌楸、北美紅杉等,都是白堊紀晚期的冰期時代幸存下來的的孑遺植物的代表。荷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種屬之一,是被子植物的“活化石”,這話一點也不過份。
荷花屬睡蓮科蓮屬,屬于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之一。花期6至9月,婷婷于塘畔汀岸。它有很多別稱,如蓮花、芙蓉、芙蕖、玉環、澤芝、水華、菡萏、藕花、靈草、玉芝,更有人以其圣潔高雅的氣質,譽之為凌波仙子、水宮仙子、六月花神等等。
對于蓮的認識,很多人會首先把它與佛教聯系起來,至少在印度是如此。在佛教傳說中釋迦牟尼出世后,立刻下地,左七步右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征,佛教徒稱之為蓮花王子。婆羅門教(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形成于公元前7世紀)的神話中,創造之神據說是在毗濕奴入定時,從其肚臍中生出的蓮花中鉆出來的。在印度的恒河流域出土一尊頭上戴著蓮花的裸體女神像,竟是公元前3000年的遺物,這是已知的最早與蓮有關的藝術品,也是最早把蓮與神結合在一起的雕像。古印度阿育王時期搜集整理的一部早期佛教經典《起世經》,是一部較為全面的闡釋佛教宇宙觀的經書,書中這樣記載:“彼諸山中,有種種河,百道流散,平順向下,漸漸要行,不緩不急,無有波浪,其岸不深,平淺易涉,其水清澄,眾華覆上,水流遍滿……”認為創世之初,清風涼意,川流蕩蕩,廣闊的水面上覆滿蓮花,生命就在這樣的情景下誕生了,這是不是很浪漫而又很富有詩意?肇世之始,澄水清波,蓮花灼灼,遍滿生香,渡得眾生之微,發端于六道輪回,聯想到圣經《創世紀》里也認為,世界上生命起源于水,不能不讓人感慨。現代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蓮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中開花的植物之一,也許人類的祖先早已破解了其中的秘密。
2
似乎荷花生來就與宗教聯在一起,更是關乎到人們的喜怒哀樂,諸般情感。這也不奇怪。荷花沒有牡丹那樣雍容華貴,也沒有菊花那樣的孤傲清高,但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卻贏得了眾生統一的贊美。人生在世,苦欲繁雜。荷花生在污泥之中,猶如人生在濁塵的世界,這自然要與污濁相處在一起,受許多邪惡污穢事物的侵擾。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開出高潔瑩美的鮮花,確實是最美好的象征。因此,人們便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視作心中消除污染,排除干擾的意象,以實現不惑塵囂保持潔凈的愿望,達到心中所期待的高潔無塵的最高境界。
荷花亭亭玉立,翠蓋擎搖,天姿麗質。在我國文學作品中,眾多詩人對她大加贊賞,描寫荷花的詩篇數不勝數。曹植《芙蓉賦》云:“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竟把荷花推為群芳之首。對于荷的喜愛,人們多從荷的形態和特性出發,賦于它獨特的人格化的文化形象,借以表達對它風姿和品性由衷的贊美,進而抒發詩人所賦于的情感或寄托。“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6?1李白《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意謂剛出清水的荷花,質樸明媚,毫無雕琢裝飾。王安石云:“詩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李白所得也。”“素萌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唐?6?1皮日休《白蓮》),詩人憐惜冰清玉潔的白蓮花,真應該生長在西王母的仙境瑤池之中,即使很少人賞識它,任她自開自落;然而白蓮是很美的,她那純潔之色,她那婷婷之態,只要有曉月清風作伴,又何損于她的美麗呢?這樣的想象和描寫既適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蓮的性格的特點,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引人入勝,款款婉曲的還有一篇《蘇幕遮》(北宋?6?1周邦彥),亦堪玩味:
燎沉香,消溽暑。鳥鳥雀呼睛,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此詞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鄉的荷花。游子濃濃的思鄉情,向荷花娓娓道來,構思巧妙別致。尤其是“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句,深得眾人好評,傳為千古佳句。清晨的陽光投射到荷花的葉子上,昨夜花葉上積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紅的荷花在春風中輕輕顫動,一一舉起了晶瑩剔透的綠蓋。遠遠望去,仿佛一群身著紅裳綠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少女。國學大師王國維評道:“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后人認為,周邦彥是善于使用藝術語言的大師,他往往運用優美的語詞來創造生動的形象,有時精雕細刻,富艷精工;有時用典,融化古人的詩句人詞。但這首詞卻既未用典,也未融化前人的詩句,而主要是用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風神,抒寫了自己的鄉愁,有一種從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風韻。此外,“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唐?6?1王昌齡《采蓮曲》);“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6?1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6?1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都是千古傳頌的詠荷名句。
在描寫荷花的文章里,還有一篇不得不提的散文,就是最負盛名的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了。周敦頤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聞達。北宋文學大家黃庭堅譽之為“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他的高潔的人品無不反映在傳世佳作《愛蓮說》這篇文章中,后人說,此文恰是他灑落胸懷所透射而出的精神光芒。《愛蓮說》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以擬人化的手法,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深為世人景仰。自此之后的數百年來,“出淤泥而不染”“香遠益清”這些名句,膾炙人口,令人吟頌不衰。以賦為題吟荷花的名作亦很可觀,如《芙蓉賦》(東漢?6?1閔鴻)、《芙蓉賦》(三國魏?6?1曹植)、《蓮花賦》(晉?6?1孫楚)、《采蓮賦》(南朝?6?1江淹)等等,皆為吟荷的名篇,赫然在目。
3
我國古代對荷花的認識還是很早的,《本草綱目》:“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依照外形,起名荷花。《說文解字》云:“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蓉”。《爾雅?6?1釋草》中對蓮的各部分都有明確的稱謂,它的食用和藥用功效,長期為勞動人民所掌握,深受喜愛。考古發現,我國周朝就有蓮花造型壺,青銅器上有蓮瓣花紋。漢魏以后,佛教傳入我國,蓮花的形象更是無處不在而深入人心了。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人們十分珍視蓮花,并演繹出豐富、圣潔的內涵,被賦于吉祥如意的象征,寓意于簡,親切自然,易于大眾所接受。
荷花盛開是豐收的預兆,也是夏天有代表性的美麗景色。在中國傳統年畫和工藝品里胖胖的娃娃手持蓮葉或蓮花手舞足蹈的形象比比皆是,意在祝福“連生貴子”。蓮葉下游動著的大鯉魚,則是取其“連年有余”的吉兆;藕為佳偶,并蒂蓮代表一對戀人;荷花與牡丹喻其“富貴連連”,荷與藕則為“因何得偶”,寓意生活富裕,或官運亨通或婚姻美滿等等。我們在瓷器、地毯和戲服上也常常看到繪有荷花的圖案。同時,由于荷與和、合諧音,蓮與聯、連諧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經常以荷花即蓮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等的象征。我國勞動人民這種由生活實踐直接派生出的吉祥寓意,符合我們民族向善的心理乃至追求和諧大同理想的樸素觀念,值得重視。如果說荷花在佛教作為一種精符號而存在,那么在我國勞動人民心目中,荷花已脫離了單純的精神層面而進入千家萬戶,表達著人們對生活的信心、良好的祝愿和優美的情懷。
圍繞荷花還有許多佳話。唐代孟郊詩云:“妾心藕中絲,雖斷猶連牽”。因此,“藕斷絲連”便成了一句成語。清代萬婉儀以白蓮居士為榮,甚至把自己的生日改為傳說中的荷花生日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并賦詩云:“淤泥不染清清水,我與荷花同生日”。唐朝孫光憲所撰寫的一本筆記小說,《北夢瑣言》記載: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年)蘇昌遠居吳中(今蘇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臉女郎,相見甚歡,贈給她一枚玉環,不久,他發現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開,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樣的玉環,當下心中惑然,便將荷花摘了下來。“折之乃絕”,自此那美麗女郎杳無蹤影。這則趣聞讀來饒有興味,不知這位仁兄心中作何感想。這件事在《太平廣記》中也有記載。據說大才子紀曉嵐彌留之際,曾出一上聯曰“蓮子心中苦”,讓病榻邊的兒女們對出下聯。兒女們對不上來,紀曉嵐嘆了一聲“梨兒腹內酸”,說完便駕鶴西去。此聯巧妙的運用了蓮子、梨兒這兩種果實的特性,抒發了不忍棄子而去的流連心境,令人叫絕。
據說在江南各地,人們還有為荷花過生日的習俗。傳說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生日,屆時綠女紅男,浩浩蕩蕩匯聚于蘇州葑門外的荷花蕩,畫船簫鼓,酒食征逐,觀荷納涼,熱鬧非凡。清袁景瀾所著風俗書《吳郡歲華紀麗》卷六寫道:“土人植荷為生息,花年年盛一方,見慣不鮮,行舟過無采。郡人于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又曰觀荷節,傾城而出,至荷花蕩觀賞荷花。明張岱(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葑門荷宕》:“天啟壬戌六月二十四日,偶至蘇州,見士女傾城而出,畢集于葑門外之荷花蕩。樓船畫舫至魚舟蠡小艇,雇覓一空。”曾有詩作描寫當時情景,《冶游》(清?6?1邵長蘅)云:“六月荷花蕩,輕橈泛蘭塘;花嬌映紅玉,語笑熏風香。”《南歌子?6?1癸亥六月廿四日游荷花蕩同松之藥亭兩先生分賦》(清?6?1張遠):“六月今將盡,荷花分外清。說將故事與郎聽,道是荷花生日,要行行。粉膩烏云浸,珠勻細葛輕。手遮西日聽彈箏,買得殘花歸去,笑盈盈。”
昔日之荷花蕩在哪里呢?1912年版《蘇州指南》介紹:“荷花塘,在葑門外覓渡橋之東南七八里,獨墅湖旁”,如今已不復存在,荷花生日的慶祝活動自然也銷聲匿跡了。
在日常中我們蓮、荷通稱,但應與睡蓮有所區分。兩者都屬睡蓮科植物,荷花為睡蓮科,蓮屬;睡蓮為睡蓮科,睡蓮屬。荷花夏秋清晨開花,花色少,有蓮子、蓮蓬,根莖為蓮藕。葉片長大后立于水面稱立葉。睡蓮除嚴寒的氣候外,幾乎全年開花,花色多、花朵較小,而開花時間則因品種而異,無蓮子蓮蓬,根莖屬球根,形狀似芋頭,葉片是心臟形,色濃綠,一般都貼在水面,或因擁擠而稍浮水面。兩種植物花葉莖根,食用和藥用功效各不相同。
4
又到了“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的季節,池水漾波,艷陽晴柔,荷事正繁。密密的荷葉覆滿了水面,高高低低地錯落著,一層層地鋪展著季節的清綠帶來的滿目清涼。沒有風雨的日子,荷塘便顯得格外地幽遠而明麗。荷花開了,一只只躍出了簇簇新綠的葉叢,或躲在荷葉的下面,更有含苞待放的花蕾,探出頭來好奇的打量著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好像整妝含笑的少女,在一抹紅唇上溢出嫵媚和雅致。一陣清風掠過,荷葉輕搖,翠翻綠卷,碧波紅浪,此起彼伏,如一群年輕的女子舞動雙臂淺笑著一擁而過。風過無痕,卻暗香襲人。荷花千姿百態,婀娜多嬌,麗質獨具,出淤泥而不染,潔白無瑕,玲瓏剔透,清香溢遠,高風亮節,天然獨秀,卻如水晶般的純潔而質樸。即便是含苞欲放的花朵,青里泛白,澄容素面,似嬌羞欲語又粉顏半斂,但卻無絲毫做作之象。開放了的花兒,精致的花瓣,粉嫩如肌,優雅的簇擁著蓮房,象極了牽手而起舞的舞女,翩然作歌,舞姿曼妙,散發著清新淡雅的芬芳。
徜徉岸邊,望著這一池的碧影,總是心生感動,夢幻般地生出許多景象。仿佛一陣濃重的綠意從水上緩緩升起,荷葉婷婷,暗自涌動,心卻在低低的吟唱,心動水動,一種靜水流深的平和在心底上流瀉開去。花開水湄,如人影僮僮間淌著一條音樂的河流,聲聲輕擊,顫顫地扣動心房。又如微雨斜風中的點點滴滴,密密的打在荷葉上,沙沙聲中,玉盤搖風,雨珠漱玉般的旋出晶瑩的光彩,翻身落下,俏無聲息,卻在心中落滿了大珠小珠,叮當作響。此刻你便融入了荷的圓潤之中,通透著荷的清韻,步入澄明的境界。夜來了,微風綹綹中,襲來陣陣清涼。月光淡淡,香霧濯水,荷花閉闔,荷風渲妍。荷葉間跳蕩著的月光繞著池水起伏飛動,戲荷成趣,如開在夢中的花朵,在明滅中洗滌著你的靈魂。這時候的思緒便匯成了意境,如詩如歌,心自朦朧,亮亮閃閃的回旋在眼前,蕩開還去,風舞自來,不離左右。猶如一片荷葉輕輕飄在水面上,踩過波尖,隨風游動。不管是有月還是無月的晚上,荷塘上都會飄著淡淡沾衣的芬芳,伴著一池翡翠般的荷葉,在寧謐的夜色里靜靜飄香,搖曳著古老而悠遠的清韻。
蛙鼓聲聲起處,是清蓮水鄉世界,一朵朵清純優雅的荷花在賞讀之間透出別有的情趣與姿韻,讓無數人為之幽懷而別憐動容。如果說“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這是由衷的贊美。而“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就不僅是贊美了。灼灼荷花,亭亭出水,一莖引綠,雙影分紅,分明就是心中的女神。若在“微風紫葉搖,輕露拂朱房”的清晨蕩舟數伴,解纜相催,浮荇移棹,船進倚荷,羅衣垂綠川,爭得風裙隨意開,藕絲牽縷,棒蓮成杯,則又是一番素約清雅、芳菲可人的境界。此時如若相問“秀色粉絕世,馨香為誰傳”?又作太白先生“佳人彩云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的惆悵,是不是又太過矯情了?更有才思艷麗,韻格清拔的飛卿先生“應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大膽而多情,羨其“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心擎滟搖竟然不能自拔,又讓人領略了荷花那攝人心魄的魅力。
荷花從古至今不知傾倒了多少墨家雅士文人騷客,令其一擊三嘆“都無色可并,不奈此香何”,更有人甘愿“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把酒不能消愁,卻道“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還生渺渺愁”,“相看未用傷遲暮,別有池塘一種幽。”荷花,貴不過牡丹,艷不過玫瑰,傲不過霜菊,香不過幽蘭,既無大家之風范,又無華美之雍容,卻令碧波生香,心澄目澈,引人折腰。
千百年來,它帶給人的思考,遠遠大于“十里錦香看不斷”,“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義。“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純高潔的品格和君子形象,讓崇尚修身養性,注重人格品行培養的中國人久久的心儀并向而往之,俯仰之間產生深深的敬意。世無高下,上善若水,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做人就要像荷一樣,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擁有滿心的清雅與純潔。
相關資料:
《詩經·鄭風》:“山有扶蘇,隰有荷華。”隰有荷華指在潮濕的水里生長了荷花這種植物。
《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與蕳。彼澤之陂,有蒲菡萏。” 蕳(間jiān):蘭草,也作蓮。 菡萏(漢旦hàn dàn):荷花。
《爾雅·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音xiá),其本蔤(音mì),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音dì),菂中薏。”
《毛詩鄭箋》:“芙蕖之莖曰荷。”
《本草綱目》:“爾雅以荷為根名,韓氏以荷為葉名,陸璣以荷為莖名,按莖乃負葉者也,有負荷之義,當從陸說。”
《說文解字》:“荷,扶渠葉”。
《正字通》:“北人以蓮為荷,今俗荷皆謂之蓮”。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荷,芙蕖;江東呼荷,其莖茄,其葉蕸,其花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蕖,其實蓮。”
《爾雅》(郭璞注):“荷,芙渠,別名芙蓉,江東呼荷。”
《爾雅》(邢昺注):“芙渠總名也,別名芙蓉,江東呼荷,菡萏蓮華也,的蓮實也。今江東人呼荷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為荷,蜀人以藕為茄,……此皆名相錯,習俗傳誤,失其正體者也。”
歸納一下,古人的荷與蓮指的是同一種植物,部位不同。認識略有差異,通常認為,莖、葉為荷,果實為蓮(蓮子為薏仁),根為藕,花為菡萏、芙蓉、蓮華、荷花等等。
現代人荷、蓮不分,通稱整個植株。
蓮 學名 Nymphaea alba
睡蓮 學名Nymphaea tetragona 與蓮同科不同屬。
感謝木子北方兄優美贈詩,照錄如下:
水中芙蓉.荷花
一池怒放斗艷奇,
惹得騷人破詠題。
花漫七月無粉飾,
驚煞閑人難下筆。
又見雨后飛燕低,
珠璣翡翠相偎依。
雖自污泥骨玉潔,
歲歲清白無窮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