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學、基礎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活動規律的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中間學科、邊緣學科。基礎心理學廣義上是指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基本規律的探討,狹義的是指普通心理學(以正常人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總結最普遍、最一般規律的學科)。
二、心理現象
1、心理過程:認知、情緒情感、意志
·認知: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也是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思維、言語和想象等心理現象。
·情緒、情感:伴隨認識和意志過程而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和內心體驗,反映了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間的關系。
·意志:人的思維決策見之于行動的心理過程。
2、人格(個性):需求和動機(傾向性 動態的),能力、氣質和性格(心理特征 靜態的)
·人格: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通過心理過程表現出來的。
·需要:人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是對維持和發展其生命所需的客觀條件的反映;
·動機: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并朝向一定目標前進的內部動力。當人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時,需要就變成了動機。有了動機才可能去行動。
·能力:順利、有效地完成活動所必需的心理條件;
·氣質:心理活動動力特征的總和,表現在心理活動的速度、強度和穩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表現在對事物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三、心理本質
心理是腦的機能,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這一認識得到了人們生活經驗,監床事實,心理發生、發展過程,腦解剖和生理科學研究資料的證明。
心理是客觀現實(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自己)的反映,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心理反映不是鏡子式的反映,是有能動性和主觀性的特點,是大腦活動的結果,而不是大腦活動的產品,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形象,概念,體驗。
心理支配行為,行為表現心理,按心理與行為之間的關系,人們可以通過行為客觀地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發展經歷了感覺(無脊椎動物)、知覺(脊椎動物)、思維萌芽(靈長類動物)、思維和意識(人類特有)四人階段。
四、心理學流派及當代研究取向
1、構造心理學
馮特和鐵欽納采用實驗內省法(被試在實驗條件下進行自我觀察),分析意識的內容和組成,以及意識連結成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例如哭、笑、思考背后的心理元素。后來看來內容太狹窄,太脫離生活實際,不能將內省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
2、行為主義
華生研究人的行為,查明刺激和反應(即S——R)之間的規律性,通過控制環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是環境決定論的觀點,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組合。
3、格式塔心理學
是德語的音譯,又稱完形心理學。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等主張從整體上研究心理現象,認為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相加。
4、機能主義
杜威、詹姆士主張意識是一連續的整體,不應分解成感覺、情感等元素,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應研究心理在適應環境中的機能作用。
5、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能夠覺察的心理活動)、潛意識(人的本能沖動,出生以來被壓抑的人的欲望)、前意識(介于意識與潛意識的中間心理狀態)。人的心理結構分三層: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發展平衡,就是一健全的人。
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作用,以及兒童期經驗對人心理和人格的影響,這對心理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發展,仍至整個文化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人本心理學
羅杰斯、馬斯洛認為人有自我主觀意識,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應重視人自身的價值,要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應關心人的價值與尊嚴。人本主義心理學被稱為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之后的第三勢力。
7、認知心理學
是心理學研究的新方向,反人看作是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從信息的輸入、編碼、轉換、存儲和提取過程來研究人的認知活動。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結合,開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領域。
8、生理心理學
心理學發展的新動力,探討的是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和腦的機制,包括腦解剖,大腦的物質變化與機能定位等。
五、心理學研究的原則與方法
客觀性,辯證發展,理論聯系實際原則下,觀察法(自然觀察與參與觀察),調查法(訪談法與問卷法),個案法,實驗法(其中有自變量,因變量,無關的額外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