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餐市,民間土菜的進駐興起和繁盛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顧名思義,土菜土搞法,土菜本真味。土菜隨著都市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登堂入室上餐桌,大魚大肉吃膩了,口味不改不行。土菜與其他菜品在味覺訴求上大相徑庭,比如吃蛇,傳統的吃法是清燉蛇、“龍虎斗”等,但現在的湘菜中,寧鄉口味蛇、青椒帶皮蛇、姜辣蛇等土菜風味的特色菜一一亮相,深受不同人的不同喜好。
美食出自民間
民間土菜指的是廣大城鄉居民祖祖輩輩日常制作和食用的肴饌。民間土菜遍布東西南北,有著不同的地方風情、民族風情和家庭風情。它是中式菜的根源與基礎。民間菜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四季三餐必備的家常菜,以素為主,葷腥搭配,其經濟實惠、補益養生的特點十分明顯;另一類是逢年過節聚餐的家宴菜,以葷為主,配以素食,其特點是豐盛大氣、琳瑯滿目。
民間土菜的傳播主要靠家庭間的相互影響和一代代的傳教,民間菜的歷史很難考證,現今的資料主要來自對文學作品、雜記、民俗等史料和仍流行于民間的眾多食品的采集和整理。如《宋氏養生部》便是由明代學者宋詡及母親合著的。宋詡的母親雖只是家庭主婦,卻能烹制多種菜肴,她怕自己的烹飪經驗失傳,就自己口授,由宋詡記錄整理,共同完成了此書。清兵入關時,浙江慈溪人潘清渠閉門修書,專事廚藝,完成《饕餮譜》一書。而歷史上的許多名家也在其詩文中留下許多贊美民間菜的文字。如李調元詩中的“烹雞冠爪具,蒸豚椒姜并”,就是對四川民間菜的描述;蘇東坡“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是對民間紅燒肉的描述;《金瓶梅》中對民間燒豬頭、豬蹄有這樣的描述:“舀一鍋水,把那豬首、蹄子剃刷干凈,只用一根長柴禾安在灶內,用一碗油醬并茴香大料,拌得停當,上下錫古子扣定,哪消一個時辰,把個豬頭燒得皮脫肉鮮,香噴噴五味俱全,將大冰盤盛了,連姜蒜碟兒……”而在湖湘一地,地形復雜,氣候不一,市井鄉野的民間土菜各有所創,但漸成氣候卻是在明清以后,這與當時的社會日漸開化有關。
土菜贏得人氣
通過這些史料可以看出,民間菜產生于民間,發展于民間,品種豐富,它的影響滲透于各地風味之中,是各地方風味形成的基礎和源頭。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民間菜是中式烹飪之根。
民間土菜取材方便,操作易行。家家戶戶每天都要煮飯炒菜,這是生存的需要。從一日三餐的食物原料來看,普通老百姓大多是就地取材得來的,而非四方珍品。民間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說法,是指老百姓主要依靠居住地附近的物產獲取食物原料。而從烹飪技術要求看,普通老百姓為了生存的需要,常常是因料施烹,操作簡單,不受條條框框制約,也正是因為如此,民間菜往往可以出新出彩。在湖南,湘北洞庭湖區以魚食為主,湘西南則以腌食臘食見長,而湘中一帶博采眾長,酒宴風格卓著。湘菜追根溯源便是土菜的整合與發展的結果。湘菜發展至今,已海納百川,風味多樣,高、中、低檔肴饌齊備,其勢則更為壯觀了。
在菜點的食用上,民間土菜的食用者最初常常是小范圍的,后來才逐漸擴大范圍,故而調味技藝較為隨意。民間土菜的口味特點,都是以民間的口味嗜好為基礎形成的。眾所有知,湘菜以酸辣為主要口味基調,因此像衡東土菜、湘中土菜等近幾年勢頭最勁的地方菜式,無不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湘菜的核心風格。長沙城里大小酒家上萬,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以經營土菜為主,衡東土菜城、三大碗,九龍魚頭店等是其中的代表,特色突出,風格鮮明,無數食客趨之若騖。民間土菜不刻意追求菜肴的造型、裝盤,也不會追求華彩,更看重的是實用和可口,一些流行在民間的用“土辦法”制作出來的菜肴,雖不華美,卻別有風味。比如辣菜、腌菜、醬菜、漬菜、泡菜、豆醬、皮蛋、糟蛋、風雞、風鴨、臘肉、風干魚,等等,無不體現出樸實無華的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