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慶云鎮轉珠侗寨,這里還保留著很多的傳統習俗,在侗族地區已不多見了的古法榨油就是其中一個。臨近春節,村民們用古法榨油備年貨,準備過一個有茶油香的春節。張琪 攝。
慶云鎮是從江縣擁有茶油較多的鄉鎮,全鎮有近萬畝茶油地。圖為轉珠村村民挑茶籽去榨油坊榨油。
榨油坊的坊主在過稱登記。據了解,3斤7兩茶籽可以榨油出1斤茶油,榨油坊每天平均可以榨1000斤茶籽。
古法榨油是個繁雜的地程。首先要從村民們從山上摘和撿得來的茶籽進行精選,然后自然曬干或者烘干。
在貴州地區,由于濕度比較大,多數人采用的烘干的方式。用磚塊和黃泥搭成灶臺,把做好的木箱鋪在灶臺上面,將茶籽倒在木箱里,然后,在灶堂中燒柴火加溫烘烤。
不斷掀翻茶籽,確保茶籽平均受熱。做好烘干這個環節,榨出的茶油味更香口感更純。
村民們利用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通過水車帶動石碾壓碎茶籽。
在碾房里,村民把烘干了的茶籽倒在碾槽里,通過水車帶動青石滾輪碾碎茶籽。
將碾碎了的茶籽放在用木甑子里進行蒸制。
蒸制茶籽粉,大約需要1小時左右。
榨油坊師傅把糯禾桿鋪在做茶餅用的鐵匝里,將蒸好的茶籽粉倒進,壓平壓實,然后用糯禾桿包緊,一塊一塊的疊放在一榨油機旁。
古法榨油用的榨油機,是一棵長為4米直徑為1.3米以上的硬實的雜木,中段內部挖內圓外方的榨槽。
將茶餅上榨。將茶餅分開放在左右兩則,茶餅中間插上套上鐵帽的木捎,通過用來擠壓出油。
每年榨油坊開榨前師傅們要做一個感恩自然饋贈的儀式,同時也祈禱來年茶油豐收。
在古老的榨油機前,擺上祭品,做儀式。榨油機身上的近30公分的凹槽和變形了的木梢鐵帽記錄著每次的古法榨油經歷。
侗族祖祖輩輩沿用的土法沖榨,都是由村民青壯者來完成的。這是體力活,一般人做不了。
榨油坊里充滿著收獲的喜悅,擠壓出來的每一滴黃金色的茶油都散發著茶油的原香味兒。
榨出了油的茶餅,收掉鐵匝,村民們并未丟棄,而是將茶油渣留著。
在第二年開春前,或在春耕期用作農肥,也起殺蟲的作用。
在排隊榨茶油的村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