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默 圖:小默
時間:2020年6月7日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籠子里的人。看不清這個世界的容態,也猜不透這世間的紛擾。
很喜歡找朋友聊天。
很喜歡聽朋友講述他自己的事情。
聽得多了,也漸漸地明白:
很多煩惱、不甘、愁苦,都是從一個毫無關系的邏輯開始的
1
朋友小A是一家公司的會計,每天都要處理幾十、上百件事務。
如果做得不夠完美,或者哪里出現了重大紕漏。返工是肯定的,但是也會得到領導上司的白眼,和同事間調侃的談資。
這個天生與數字打交道的職業,其實并不是小A希望的,她本身對數字不敏感,也對人情交道充滿了迷惑
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最初的源頭,只是因為父母聽了一句話。“一個女孩,當個會計蠻好的!既能在外面替公司管錢,回家又能掌握家庭的財政大權”。
小A告訴我,“她小時候挺喜歡做一名老師,和小孩子呆在一起,陪著他們成長!”是的,一句話釀成了小A的前半生。
我曾不止一次告訴她,你可以嘗試去改變自己啊!既然不喜歡,就選擇去打破現在的僵局,去考一個教師資格證啊
小A聽了之后,滿是嘆氣!她很可能會繼續做父母眼中的那個乖乖女,以及父母眼中的“別人家孩子”。
2
同事小B,是我上家單位遇到的一個設計。設計水平自然是行活,但是生就一副與天斗、與地斗、與自己斗的傲慢脾性。
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個設計,從拿到需求到設計成品,2個小時甚至2天都有可能。期間,要經歷了文案調整、風格調整、版式調整等等很多層工序,甚至還可能打翻重來
但是他本身比較排斥這一點。很多時候,他都會選擇動一動文案的內容,調整一下領導喜好的風格,似乎在和什么東西做抗爭。
每次領導都會叫他談心,甚至當著大家的面,說設計的問題。小B也不慫,也會當面直接開懟,過把嘴癮,每次事情的結果都會是以他宣告失敗而告終。
久而久之,他似乎也比較喜歡這種方式,即便是沒事也會制造出這種事端。但他有時候也會因制造不出這種事端,而充滿煩惱!
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繼續延續風格,還是選擇迎合領導!
3
其實,我們都是自己,或者都不是自己。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昧著自己的內心,做自己不擅長,或者不愉快的事情。
我們跳不出纏繞在我們身上的繩子,只能做一個籠子里的人。面對不斷縮小的繩子,我們要么是讓自己變小去適應它,要么是讓自己變強大掙破這個枷鎖。
然而,我們更多的是,在改變和適應的邊緣瘋狂試探,這也是我們煩惱、痛苦、迷茫、不甘的根源所在。
其實,天下事無外乎這三種:老天爺的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
老天爺的事,我們決定不了,也改變不了,只能順應它,屈服它。只有做老天爺的“乖寶寶”,它才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給你以豐厚的饋贈。
別人的事,我們也決定不了,我們可以給他提供建議、提供思路,提供方案,但我們不能因為和它產生了交集而當成自己的事情,要去追問內心,是否真的和自己有關系,別人的一句話,是否真的是自己的內心歸屬。
自己的事,毫無疑問,這是最重要的。自己要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怎么干什么,一切的主動權都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決定自己未來的一切。
道理其實很簡單,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改變那些能改變的,適應那些不能改變的”,就能擺脫“庸人自擾”的困境。
愿每個人都能成為生活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