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銘文》賞賦①
武王伐紂史驚天,
勁旅如林勢氣酣②。
罪紂鹿臺身自焚,
神州歷史譜新篇。
銅文銘記輝煌事,
妙品流芳后世傳。
流便端莊求內斂,
從容自信蘊欣歡③。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注釋】
①周武王討伐紂王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zhàn)爭,史稱“武王伐紂”。1976年在陜西臨潼零口公社出土的青銅器《利簋銘文》便如實地記錄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使人們終于以此為依據(jù)找到了關于武王伐紂日期的準確答案。利簋的器內有銘文4行,共32字。共分兩段,一段記寫右事訃問,一段寫賜金鑄器。《利簋》銘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歲鼎克晨昏,夙(日出)有商",由此可推斷牧野之戰(zhàn)是發(fā)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6、7點鐘左右。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②商紂王是商朝最后一個國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后,辛為嗣。“紂王”并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后人所謚,意思是“殘又損善”。這個時候,活動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漸強大起來,首領周武王姬發(fā)正在積極策劃滅商。他繼承父親文王遺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國力增強。當商的軍隊主力遠在東方作戰(zhàn),國內軍事力量空虛之時,周武王聯(lián)合各個部落,率領兵車300輛,虎賁軍3000人,士卒4.5萬人,進軍到距離商紂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公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了誓師大會,列數(shù)紂王罪狀,鼓勵軍隊同紂王決戰(zhàn)。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③利簋作為武王攻克殷都取勝之后,銘文記載著勝利者的從容和自信。整個作品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作品中的線條體現(xiàn)的是一種平和而寧靜的心情,追求的是一種內斂的精神。字形結構在縱勢協(xié)調的情況下,適當?shù)刈龀隽藢挭M、大小、方圓等變化,構成了一種端莊而流變的節(jié)律,這也許是周公制禮作樂的民族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