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Mr.foto作品)
幫主:“說什么縱橫牽掣,談什么鉤環(huán)盤纖,我就想安靜的寫兩筆!”
筆法說難,有些難,筆法說簡單,其實和騎自行車一樣,能控制毛筆合理的運行即是可以駕馭得了鋒毫。
但,書法并不是那么簡單,如果你說書法就是寫字,那也就是說,書法的價值便是記錄、傳遞信息,如此一來,和洋文有何區(qū)別?最大的限度也就是花體漢字,也沒有逃出美術字的范疇。
上回說審美理想,就是因為總是有人追求寫出蒼茫的渾厚感,也總是有人想寫出娟秀的小清新,還有人想縱向借著酒勁兒表達瀟灑和狷狂,也有人想在夜里寫出沉靜和優(yōu)雅......
這么一說來,書法又是藝術的,一個關乎內(nèi)心的藝術。
那為什么要臨帖,我想,除了“正手腳”之外,也要學習古人如何表現(xiàn)優(yōu)雅,如何表現(xiàn)蒼茫,又如何表現(xiàn)出陰陽哲思...
書法雖是個人的審美表達,但幾千年的傳承,對美的表達,似乎是有“固定的格式”的——審美的范式。比如王羲之那樣的書法,就是中和之美;蘇軾那樣的書法,便是書卷氣息;趙孟頫那樣的書法,便是溫潤典雅...
因此,那些“匠心獨運”的江湖字也就難登大雅之堂,更別說傳世了,因為他們根本不懂書法審美的門道!
蠢不可及的江湖書法
關于筆法的技術,有人說是“遲筆、疾筆、逆筆、順筆、澀筆、倒筆、轉筆、渦筆、提筆、啄筆、罨筆、?筆“,也有人說應該是“落筆、起筆、走筆、住筆、疊筆、圍筆、回筆、藏筆”.......各有各的說法,其實,無非是強調(diào)的側重和理論視角上的不同,而完全可以化整為零,找到最基礎的“三板斧”,然后不斷的組合運用。
轉和折,似乎可以貫穿到用筆的起、行、收各個階段。
折筆見方
折筆,常常是由兩個方向完全不同的兩筆連貫合并而成,使得毛筆筆鋒直接由一側換到另一側,涉及到起筆、行筆和收筆:
轉筆見方
如果轉動毛筆筆桿,理論上可以有360*n個角度,但常見的有三種“轉法”
首先就是不用轉,也就是入筆即是中鋒:
第二種情況,則為藏鋒逆轉,行草書中的藏鋒起筆,多和筆勢有關:
第三種情況,則類似切筆,但不是切筆之勢,是側入后將筆鋒轉為中鋒,這種情況在二王筆法體系中經(jīng)常見到,就是所謂的絞轉用筆,寫不好就容易尖滑:
這種絞轉用筆,也存在于行筆過程中的鋒面逐漸轉換,有時候觀察線條邊緣的光滑度就可以看出筆鋒的“扭絞”:
與絞轉所不同的另外一種轉法,邱振中教授認為是平動之轉,是沒有通過轉動筆毫,而是讓筆鋒一直保持在點畫中間行走的狀態(tài),所以最常見的便是鐵線篆。
這種篆書主要是因為只用到了筆鋒的鋒穎,在轉彎處會通過“斷接”的方式,讓筆鋒的受紙面保持不變。不過在行草書中,也有類似的平動線質(zhì)出現(xiàn),但在起止處還是能看到筆鋒的中側方圓:
線條中段的運筆過程中的平動也是晉唐筆法的一個特征,線條中段是很飽滿的,因為沒有那么多的提按動作,所以會顯得古樸厚重,唐以后的書法在這方面尤有改變,用提按代替了平動和絞轉,加快了書寫效率,但似乎又走到了“古質(zhì)而今妍”的“輪回”當中。
也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以上三種類型的轉和折用筆當中,起筆、行筆和收筆加入“平動”或是“提按”,都會出現(xiàn)完全不同的效果。
而中鋒與側鋒,無非是在轉與折的過程中,因為受力而來回“搖擺”;翻折也便是在完全鋪毫的狀態(tài)下折筆,筆毫成扁狀,兩個面相換。
毛筆的基本狀態(tài)大致有這些,只不過需要你不斷的提高各種筆鋒狀態(tài)下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