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與你相遇幾分鐘,不多不少剛剛好。
Old FriendAngus & Julia Stone - Memories of an Old Friend2018.8.11
宜 看一場午夜電影
忌 瞎湊熱鬧
“祝這個世界繼續熱鬧,祝我仍是我。”
??
前段時間答應大家寫一篇關于與人相處的小建議。
在我看來,“人際交往”其實包括好幾個部分:
與人相識——與人相知——與人相處。
相識總是最容易的,相知是價值觀和性格的彼此試探,而相處則是兩段人生和歲月的重疊。
的確,有的人天生就在人際交往這一塊是好手,但有的人就是不開竅,被冠以低情商的黑帽子。
“更好地與人相處”并不等同于犧牲掉自己的意愿,讓更多人滿意或喜歡自己。
今天分享的是我個人的一些不成熟小建議,希望你有所得。
1.不要對人有預設,
他人是“與你相處時的他人”
我始終相信人的復雜多面,也討厭從別人口中了解一個人。對方到底好不好,相處之后才知道。
認識一個朋友(現在挺熟),相識之前在網上看到一些負面評價,剛開始和對方說話的時候其實還有些心理負擔,但一段時間相處之后發現這個人其實真誠又耐心,我反而反感起網上說壞話的人了。
他人之間發生過的不愉快不值得cover掉我對這個人的判斷。
人與不同的人相處會呈現出很多不同的樣子,你無法將其一概而論,但你得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不是別人的八卦。
同樣,給人以負面評價的時候也要謹慎。
2.你可以做那個先打招呼的人??
這條適用于那些總覺得自己和周圍格格不入的人。
有時候不是別人沒注意到你,或許是你自己的氣質太拒人千里之外了。
我高中的時候和一個舍友討論過一個“三次hello”原則(名字亂起的)——
大部分人都無法抵抗陌生人的三次友善的主動問候,任何人對于陌生人都是有些害羞膽怯的,但也不會有無端的惡意。
你其實可以試著下次對你的同學、同事主動打個招呼或者隨便搭幾句話,可能第一次對方會不適應,第二次會有勉強的回應,第三次,也就逐漸適應了。
如果主動三次還是沒有辦法,fine,放棄也沒什么。
人際的僵局,自己來打破會比較好。只是主動打一個招呼而已啦,沒有跌價。
3.與其費力修復一段關系,
不如避免使其破碎
有的人總愛說“分手”,總愛提“絕交”,把底牌頻頻亮出來,沉不住氣。
但是有些狠話說出去了,有些氣撒出去了,真的可能導致一段關系破碎,縱使之后還能再修補,也不可能恢復原狀了。
我承認人與人之間太容易產生矛盾,愛情友情親情都是如此,我總覺得現在的人從生氣到爆發速度太快了,沒有太多留給自己思考的空間,就一股腦地把爛攤子和壞脾氣往別人懷里扔。
每個人或許都幾段失敗的戀情,一定有幾段破碎的友誼,這是很令人惋惜卻也無可奈何的。但遇到矛盾,首先需要的是冷靜,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獨處一兩個小時,或者找其他人來傾訴緩解一下,讓理智慢慢回歸。溝通永遠比爭吵有效。
如果思考再三,還是得撕,那就認真撕吧。
4.大部分關系都是基于利益的
不要對“利益”這個詞嗤之以鼻。好的人際關系大概是理解并且尊重多方利益的。這個利益包括物質也包括精神:金錢、權利、人脈、情緒、感覺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和某人在一起讓我很快樂”和“和某人在一起讓我獲得更多錢”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有的人更注重人際關系所帶來的實際物質利益,有的人更注重精神的體驗。
anyway,大家都喜歡和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的人在一起。努力變成一個能力更強,性格更好,更樂觀積極的人,從大概路上是可以改善人際關系的。
5.記住一些人的愛好,
有助于增加彼此的好感
很多愉快的關系始于無聊或者無意的分享。
“投其所好”永遠是與人相處的捷徑。
大家可以嘗試著鍛煉自己的一種能力,比如想到一個人,給ta列出幾個興趣愛好或者其他方面的關鍵詞。
假設我是其他人,我第一次見到維安,可能會覺得這個女孩給我幾個印象:“頭發卷(多)”、“喜歡爵士樂”、“喜歡復古風格的衣服”。
比如有天我在逛淘寶店,發現一家特別棒的古著店,我可能會分享給她,或者我發現了一首好聽的歌,也會問問她聽過沒有。再或者更簡單的,記住對方的生日,發一條簡單的祝福。
人都喜歡被人惦記的感覺。
6.不要吝嗇自己的資源。
樂于助人其實是很好的品質,幫助他人越來越好,其實也是幫助我們的人脈資源更合理配置。
我們可以作為一個人際關系的連接者,將合適的人或者機會對接給合適的人。比如我的朋友a在寫作的某一個方向上十分擅長但并沒有找到合適的平臺,而我認識的互聯網公司的同事b剛好需要找尋一個類似的人。
a和b都不認識彼此,但如果我發現他們的需求(并未特地向我求助),或許我都會推給對方問問有沒有這個意愿,然后推個微信名片之類的。
詢問意見,幫助建立聯系,然后退出。
這樣的事情其實并不太費力,但可以優化人脈的資源配置,不要害怕周圍人越來越好,一定要相信,能和越來越好的人相處是可以推動自身向前的。
7.確認自己“是否說明白”和“是否聽明白”
都是重要的事
這兩個點都直指“溝通”這件事情。
在人際關系中,有效的溝通真的太重要了,大部分的誤會和沖突都來自于誤解。
無論是工作上的大小事情還是生活上的日常,在和別人說完一件事之后可以順便問一下:“我剛才說明白了嗎”。
在澳洲玩的時候聽一個kol小哥哥抱怨酒店的工作人員太粗心,他明明都和對方說清楚了自己的行程、行李到達時間和其他信息,小姑娘點頭“嗯嗯嗯”,然而最后完全搞錯了,直接影響到了kol們后面的行程安排。小哥哥找到他核對信息,才發現那個工作人員根本沒有搞清楚。
與人交流時多確認,讓信息完整有效傳遞,可以提高效率,也能避免很多誤會和不快。
8.和厲害的人多請教,和普通人多分享。
首先,這個“厲害”和“普通”只是相對而言的,沒有褒貶意味。
一群人待在一起,肯定會有經驗、閱歷、能力和其他資質的區別,如果都是比自己更有經驗的人,不如少說話,多聽他人分享,多請教多學習,如果都是比自己閱歷還要淺的人,不必擺架子,帶著分享的口吻就好,讓對方自己去感知。
面對不同的人,自己的表達策略應該是不一樣的,面對長輩時的話語體系與面對小朋友的完全是兩種。這是一種“人設”,也是為了達成更有效的溝通。
9.優越感沒有錯,卻只適合給自己看。
意識到“落差”其實是一種天賦,無論是物質上還是資質上的,缺乏的那一方通常生性敏感,但占優勢的那一方也得有“不讓人難堪”的自覺。
“優越感”是肯定存在的,且我認為這種東西其實并不完全是負面的,可以拿來自我激勵,但絕對不適合用來攻擊別人。
無論你是成績好、長得漂亮、工資高還是家庭幸福,或者吃穿用著什么檔次的產品,自己心里知道并且愉快享受就好啦。
人是需要驕傲的理由的,但驕傲不是張揚,隱隱的就好。
10.迂回地建立自己的原則。
人人都知道自己有說“不”的權利,但沒人告訴你“不”可以用很多方式表達。
在一些場合“不”需要大聲說!義正言辭地說!(前段時間新聞太多了),也可以溫柔地說~迂回地說~
以前我媽教我在外面如何避免飯局上別人勸酒,不直接說不想喝,說自己對酒精過敏,一喝就起疹子。
和朋友一起喝酒吃飯無所謂,在一些不太喜歡的飯局的確也用過這招,笑著多拒絕幾次,別人就不為難了。
雖然是謊言,卻也無傷大雅。不只是喝酒,我的意思是,該拒絕的時候就得拒絕,但可以拒絕地讓雙方都體面一點。
??
以前有個學妹問過我,要怎么擁有好的人緣?
這真是一個太讓人為難的問題了,我唯一能給出的答案是:“可能你要先弄丟一些朋友,才留得下一些朋友。”
與人相處其實就是一個自我試探的過程,任何人都幫不了你,自己慢慢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際相處方式。
social和獨處,都是一種生活方式,最終目的是在此基礎上慢慢變成一個更加豐富多元的人。
送給大家我今天在網上看到的一句很可愛的話:
以上基于個人的經歷和觀點,歡迎補充和討論??
“祝你盡興獨處,偶爾參與熱鬧??”
-End-
文字|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