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永
今年12月22日,是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50周年紀念日,這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
作為一名親歷者,一個老知青,我有很多話想說。
“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它同“老三屆”一樣,是文革當中出現的一個專用名詞。這個詞在字典里是查不到的,可它在歷史的軌跡上卻刻劃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抹不去,擦不掉。“文革”、“老三屆”、“知青”、“上山下鄉”這些特定的名詞在我們的心上已烙成印,相伴一生。
“知識青年”,顧名思義就是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而實際上,“知青”是特指1966年至1968年三屆高初中畢業生及后來畢業上山下鄉的那一部分城市青年。所以“知青”的前面一般要加一個限制詞,叫做“上山下鄉知識青年”。
其實,“知識青年”對我們這批人來講是名不副實的。青年是真的,甚至有些還是少年。至于知識,那就另當別論了。知青們的知識構成除了少數高中畢業生以外,大多數都是初中畢業或未畢業的十七八歲的學生。在上山下鄉運動中,被統統冠以“知識青年”,組織去農村和農場插隊落戶。
在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全國先后有1700多萬城市學子離開了眷戀的校園,離開了父母兄妹和故鄉。他們躊躇滿志,懷揣夢想,滿懷激情地奔赴農村邊疆,來到兵團農場,扎根到祖國的四面八方。
他們曾在農村農場那片荒涼的土地上接受著嚴酷的磨煉,一天天的流汗,一年年的成長。面對著風沙彌漫,酷暑嚴寒的惡劣環境和沉重勞動,他們選擇了忍耐和堅強。他們在農村農場學會了獨立生活,在兵團連隊堅定了信仰,自立、自強,錘練意志,凈化思想。他們不辱使命,為建設自己的祖國灑熱血寫春秋,貢獻出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力量。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從開始至今,已經整整五十年了,回首往日,是非功過誰與評說?
今天,無論怎樣看待和評價這場上山下鄉運動,我們都要看到,當時1700萬知青是把自己的理想與祖國的需要牢牢的捆綁在了一起的。用當下的話說就是,作為知青群體已然成為共和國的命運共同體。他們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的熱情和初心沒有錯,他們的辛勞和付出沒有錯。他們經歷了艱苦的歲月,建設了邊疆,貢獻出了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更是沒有錯。這一段難忘的時光和彌足珍貴的經歷,正是他們一生中最可寶貴的收獲。“知青”們的正確思想和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是一代知青人的靈魂和圖騰。他們是當代最勇于擔當,最有奉獻精神,最能吃苦耐勞、胸襟最為開闊的一代人。正因為如此,從農村這個廣闊天地里,也走出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和國家棟梁。
1976年返城以后的“知青”們,又逢改革開放的大潮滾滾涌來。他們有限的文化、單一的技能和偏大的年齡,顯然不能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一些人選擇進入文化夜校、電大、補習班等途徑充電學習文化;也有一部分人通過恢復高考和刻苦學習,幸運地走進了大學殿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相當大一部分人則迫于市場經濟的無情壓力,無奈地下崗失業,人生旅途再次跌入低谷。他們又一次艱難地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自主創業。即使走進勞務市場甚至外出打工也不曾向國家提出任何條件和要求,不給國家增添任何負擔。他們身懷大義,不屈不撓,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挫折和困難,頑強地為黨和政府分憂解難。他們沒有自怨自艾,不消沉,不埋怨,不低頭,不頹廢,默默地發揚著“知青”精神,與共和國同舟共濟,甘苦與共。
時至今日,作為一名老“知青”,面對祖國,我們可以無悔地說: “我們是共和國的長子,我們一生與共和國同行!一代知青無愧于黨的培養,無愧于祖國的囑托,無愧于人民的期望!我們用一生的行動詮釋了自己的初心和諾言,完成了歷史賦予我們的擔當與責任。于黨、于國家、于人民我們赤膽忠心,問心無愧”。對自己和后人我們可以驕傲地說: “一代知青,一世英雄!知青常青,精神永恒!”
我們這一代人,一生都在摸爬滾打,負重前行。經歷了五六十年代的艱難困苦,到改革開放后的豐衣足食。我們既驚嘆于祖國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和變化,又自豪于親歷親為,自足于我們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祖國繁榮富強也有我們貢獻的一份力量。
1968年到2018年,五十年轉瞬即逝,彈指一揮間。
五十年,只是時光隧道里的回眸一瞬;上山下鄉運動,也只是歷史長河里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五十年,卻是我們人生中的半生經年!
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我們從青蔥歲月走到了古稀之年!
五十年,日月輪回,滄桑巨變!
五十年,值得回憶,值得紀念,值得追思,值得祭奠!
讓我們共同舉杯,為知青干杯!
為知青的青春芳華干杯!
為我們更加美好的明天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