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灌輸式的教學為主,以教師獨白式、單向度的話語霸權為顯著特征的課堂及教育模式漸漸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師生關系日趨冷漠;大班教學,信息龐雜,教學反饋僅憑經驗,難以鑒別不同層次學生在每節課中的學習成效;數字時代的學生對沉悶的課堂也越來越難以適應,加之繁重的課后作業令學生逐漸厭學。傳統教育已經無法培養出“互聯網 ”時代真正需要的創新人才。新課改以后,雖然教師都知道要以學生為中心,由于缺少物質或技術工具的承載,但在教學行為特征上仍普遍外顯為灌輸式教學,在教學目標的撰寫上就更為凸顯。
新技術為學校變革傳統教育教學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為拓寬傳統教學時空,改變教學內容呈現,革新教學組織與管理,轉變師生關系提供了新的手段。
交互式電子白板作為交互媒體的典型代表,自1991年問世以來,經過10多年的探索,于本世紀初開始應用于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在數字時代,灌輸式課堂也在加速抹殺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師生關系也由此日趨冷漠,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的厭學情緒日趨凸顯。如何在教育教學中發揮交互技術應有的功能和效益,讓數字時代原住民的學習天性不被過早的泯滅,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問題。該項目成果借鑒先進教育理念將教育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實踐,探索凝練基于交互技術的普適性的教學模式并推廣,從而為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實驗依據,為我國教育信息化技術在小學課堂中的應用模式奠定理論基礎。
2003年開始,本項目組開始關注互動課堂、資源以及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1],并進行了文獻研究,依托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持續進行相關研究。
2003年8月本項目組發表了相關論文,提出交互技術已經為互動課堂乃至互動課程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已發表論文50篇。項目組進行了三個階段的理論和實踐探究,如下:
第一階段2003年7月至2009年8月 環境創設,軟硬并進
第二階段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 初建模式,遷移拓展
第三階段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 完善模式,推廣應用
本成果提出了交互技術促進課堂教學變革的理論建構及技術應用四融合理念;變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再造教學結構流程,構建i5E互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變革教學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提出交互技術助力德育滲透三原則,變革課堂文化,促進學校特色發展;變革保障體系,創設教師研修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模式,提出教師科研自組織構建模式。
(一)構建交互技術促進課堂教學變革理論,提出技術應用四融合理念
交互技術的誕生及不斷發展促使我們技術應用理念的更新,本成果提出了技術應用的“四融合”理念(如圖),即軟件與硬件的融合、軟件與軟件的融合(如知識建構類的互動軟件、互動資源)、硬件與硬件的(如傳感器與白板)融合[2],虛擬與現實的融合。
技術應用的“四融合”理念
(二)變革交互技術支持下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交互技術方便的書寫、繪畫、標注、顏色變化、漫游、隱藏、動畫等新型教學功能,提供了靈活多樣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精彩演繹動靜結合、妙趣橫生的課堂。
(三)再造交互技術支持下的教學結構流程,構建i5E互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本項目組沿用了美國5E教學流程主要結構,針對小學各學科課堂做了本土化改進,添加了交互技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互動行為的特征,構建了i5E互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是由5個重要教學環節:Engage(驅動)、Elicit(啟發)、Explore(探究)、Explain(解釋)、Elaborate(應用)的首字母E和interactive(交互\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詞的首字母i(諧音:愛)疊加命名而成,利用交互技術將評價環節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
i5E互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具有普適性,經過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等50多位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完善,各學科借助技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參與度,并提出i5E互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式。從下圖可見,不斷發展的交互技術可以按照學科教學目標的不同需求融入到i5E環節當中。
i5E互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式
(四)變革交互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評價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課前、課中、課后都可以用交互技術進行評價。另外,教學反饋軟件顧忌到學生的羞澀心理,可實施靜默式評價,由此課堂具有了安全的心理環境,每個學生都被喚起了參與的熱情。交互技術可以保存每一位學生在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數據,從而精準反饋、調整教學策略,使教學評價從傳統的“片段式”轉變為“全景式”,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五)提出交互技術助力德育滲透三原則,變革課堂文化,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該成果注重課堂文化的營造,在學科課堂及課內外活動中探究交互技術助力德育滲透的策略,提煉出“主體性”、“情境化”和“互動性”三原則,相關論文發表在國家級核心期刊。
交互技術助力德育滲透的三原則[3]
學校被評為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州市義務教育特色學校、廣州市首批智慧校園示范校。
(六)變革教學保障體系,創設教師研修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模式,提出教師科研自組織構建模式(略)
教師研修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模式[4]
教科研自組織構建模式圖
(一)研究視角
較早提出技術應用融合理念。2008年公開發表“以融合的理念應用技術為互動的課堂增光添彩”(見圖1)一文,與國家2016年提出“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理念吻合。
(二)技術應用
較早關注交互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基于交互技術的i5E互動高效課堂模式,具有多互動、少灌輸;多參與、重體驗;多精準、重個性;多生成、重思維;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特點。教學模式中深度融入交互技術變革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教學組織方式;學校較早(2006年)使用互動反饋系統,是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數據的采集與反饋調控的先行者,由此促進了教學評價方式的變革。模式應用效果檢驗中利用Nvivo8視頻分析工具對學生的深度學習情況進行研究。
(三)保障機制
率先關注教師自組織的發展。建立“互動教學研究室”的教師自組織機構,完善區、校管理制度,組成區內跨界協同的研究團隊。提煉出教師研修資源建設與應用(圖2)及教科研自組織構建模式(圖3)。依托復雜適應系統論理論(CAS)和技術環境,營造制度環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最早踐行互聯網 理念,成果轉化為學校改革方案及政府頒行政策。
[1]容梅. 互動課程的誕生與興起[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3(8):82-83.
[2]容梅. 以融合的理念應用技術為互動的課堂增光添彩[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08(11):22-25.
[3]曹慧萍, 楊玉佩. 交互式電子白板助力學科德育滲透的策略及效果分析[J]. 教育導刊,2013(12):49-52.
[4]容梅.基于個性化學習需求的中小學教師研修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電化教育, 2017(10).
(1)《中國教育報》報道鏈接1:
(2)《中國教育報》報道鏈接2:
長按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