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胡華名師工作室 ,作者Huhua
“游戲課程化” ≠ “課程游戲化”,近來,這個問題一直被熱議。
今天,一起來聽聽胡華園長對這個問題的一些認識。
1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
真的做到了嗎?
在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dǎo)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這句話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如果說‘基本活動’應(yīng)該是帶有基礎(chǔ)性和根本性的主要活動。用‘基本活動’來界定游戲在幼兒園中的地位和作用,那就意味著在幼兒園中,游戲不是一個限定在某個時間段中的暫時性活動,也不是一個局限在某個特定區(qū)域中的局部性活動,而是一個存在于幼兒園教育中的帶有基礎(chǔ)性和根本性的主要活動。”華東師范大學王振宇教授如是說。
然而,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大多數(shù)情況下,游戲并沒有成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尤其是在處理游戲與課程、游戲與教學的關(guān)系時,還存在著嚴重的孤立和隔離的傾向。
以上觀點來自于《華東師范大學王振宇教授:論游戲課程化》一文
目前,大部分幼兒園實施的依然是將游戲與學習活動割裂開的一種教育模式,“排排坐”的學習方式依然是主流。很多同行都知道,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加入游戲是非常必要的。但幼兒園教育課程的改革就“僅此而已”嗎?
@ 爬樹的孩子們
2
“游戲課程化”與“課程游戲化”的差別在哪里?
對于孩子們來說,游戲既是他們的天性,也是他們的權(quán)利,還是他們學習的主要途徑。目前,學前教育領(lǐng)域都在進行課程改革,也在呼喚更有生命力的課程體系。但大部分園所的探究與實踐,所做的只是將游戲納入到課程中,增加課程的趣味性,不再以單純灌輸與講授為主。也有很多人以為,這就是“游戲化課程”,但這種將游戲嵌入課程中的做法只是在傳統(tǒng)課程的基礎(chǔ)上有了提升,只能是“課程的游戲化”而已。
王振宇教授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游戲課程化”是建立起一種“兒童就是目的”,而不是“課程目標才是目的”的新課程模式。(這個說法實在太贊,這樣就不會總有人問我們課程目標如何劃分與體現(xiàn),而忽視了兒童是顯現(xiàn)的承載課程目標這一重要事實。)
這種課程模式的出發(fā)點是兒童,目標也只能是兒童。這種全新的以兒童為出發(fā)點的課程模式才是當下課程探索應(yīng)努力的方向。
@夏日里的肆意奔跑
3
我們的課程是“游戲課程化”嗎?
近幾年來,我們的“生活化課程”也贏得了很多人的關(guān)注,那我們的課程背后有著怎樣的思考脈絡(luò)?它和“游戲課程化”之間又存在什么樣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呢?
我們課程探索的沿革...
2013年夏天,我們決定,開始對課程進行改革。之前,我們一直在探尋,什么樣的課程不僅能滿足兒童學習的需要,還能促進他們心靈與智慧的成長。這本質(zhì)上也是對兒童游戲與學習需要的重新關(guān)注。經(jīng)過幾番討論,我們決定,將課程改革方向鎖定在了“回歸與還原兒童本真生活”上。我們想完成一套涵蓋兒童學習特點,又能滿足他們發(fā)展需要、還能最大限度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也能幫助家長學習提高的課程體系。
之后,我們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步:生成課程
重新審視與觀察兒童的游戲,傾聽兒童學習的需要
坦率而言,在課程探索初期,我們并未有更全面的思考,但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觀察他們的游戲,記錄他們的語言,傾聽他們的學習需要,找到他們的興趣點,以此來確定課程的主題。
這個階段,我們大約花了2-3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探索。因為,對于教師而言,將課程與生活意義相連接的自覺意識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培養(yǎng)起來。
第二步:暢游日活動課程
我們在記錄的基礎(chǔ)上和孩子們共同生成了一些活動,這些活動先是被固化下來,形成了每周五的兒童“暢游日”。對兒童而言是更自由、更放松、更能遵從自己的意愿,就是他們最喜歡的游戲活動。
每個周五,我們都會有意識地不安排那些所謂的有價值的學習活動,而是給了孩子們更多、更自由的游玩空間與時間。這一天是孩子們可以暢快自由游戲的日子,所以,這一天被命名為“暢游日”。
“暢游日”活動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兒童發(fā)展就是在游戲中完成的。這一探索也成為了“生活化課程”的雛形。甚至,它也成為我們課程中一直保留的一個重要部分。
@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今日“暢游”活動照片
小班“玩泥巴”;中班“記錄夏天”;大班“夏日集市”
第三步:將兒童生活與游戲的線索形成結(jié)構(gòu)化的課程主題
生活化課程絕不僅是回歸生活那么簡單,其背后的哲學更值得我們關(guān)注。我們只有回到民族文化的哲學體系里去,才能將生活、兒童與教育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形成生活化、游戲化的課程。
之后,沿著文化的脈絡(luò),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按照四季變化有序開展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將課程依托于傳統(tǒng)、文化與自然之后,兒童的學習不再脫離當下的生活,又有了更深的涵義。
可以說,在課程中,看到兒童,看到游戲,看到文化,才是課程一直堅持和探索的方向。
@ 大班《身體的密碼》的學習成果分享現(xiàn)場
我們將探索出的課程模式命名為
“生活化課程”
“游戲課程化”不是一個純粹的理念,而是一種立足于兒童生活的實踐探索與思考。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的生活就是用游戲的方式展開的。其實,“生活化課程”的本質(zhì)就是“游戲課程化”的另一種呈現(xiàn)方式。
這套課程思想的架構(gòu)的背后有著深厚的文化脈絡(luò),也有著很強的內(nèi)生力。課程的立意和主題都是文化、科學、藝術(shù)、哲學這些人類最美好的東西,這些追求和兒童本性中的追求高度契合,學習的過程,也是他們運用游戲方式追尋精神家園的過程。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即使不借助符號認知,兒童也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完成學習。而這個方式就是他們自己的游戲。在兒童眼中,生活有著無窮無盡的變化與樂趣,激發(fā)著他們探索的欲望,他們會主動運用感官,在思維層面進行判斷、推理、整合與加工。課程以兒童發(fā)展為核心,通過還原兒童生活,幫助他們從不同層面完成學習,課程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生活化、游戲化的。
@ 大班《生命的誕生》課程現(xiàn)場
模擬胎兒在媽媽子宮中的形態(tài)
3 1 1的課程呈現(xiàn)方式,
為每個兒童的學習與思考都插上了翅膀
如果說中國哲學文化的營養(yǎng)是養(yǎng)育“生活化課程”的地基,那么課程和探究主題的選擇就是課程的靈魂。我們從個體經(jīng)驗中最樸素的一些好奇開始,力求用文化作為解讀生命的鑰匙。
這樣的課程思路基于兒童,又不離開實踐,且有文化的滋養(yǎng)。立意大,但正符合兒童對世界的整體性好奇;操作細,正呼應(yīng)孩子探究世界的小步伐生活。
“將課程看作是一個開放的、發(fā)展的教育過程,課程需要根據(jù)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和實際狀態(tài)進行及時調(diào)整和評估。換言之,這種課程需要依靠幼兒經(jīng)驗的不斷融合和累加。由于幼兒的經(jīng)驗各不相同,而學習又是個體化的,因此課程具有不確定性。但無論怎樣他背后都蘊含著對人的地位和價值的問題的不同看法。”
王振宇教授的這一觀點也印證了我們在實踐中的探索。我們多年探索生成的“3 1 1”的課程模式滿足了不同個體的不同學習需要,也尊重了個體的成長發(fā)展的需要。
“3 1 1”的課程模式,是在課程線索的大框架之下,每周有一個主題,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開始,兒童們根據(jù)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和興趣特點自行選擇研究的問題,有小組教學活動,集體教育活動。
“暢游日”具有明顯的游戲中整合和反思特征性,具體項目和具體活動的緣起也是教師和幼兒逐步共同生成的。這是一種非常自覺的課程意識,是對生活經(jīng)驗意義的探尋與引導(dǎo)。
@ 大班《我的家族印記》課程現(xiàn)場
“3”是指一周前三天的小組教學。課程之初,兒童們和老師們一起討論、思辨。小組教學主要是營造一個有呼吸感的課程。在這個有呼吸感的課程中,教師呼應(yīng)每一個兒童的成長,關(guān)注到每一個兒童學習的特點。課程要求成人要傾聽每個兒童的想法,接納他們獨特的思考,使兒童的思維始終處在一種持續(xù)性的分享過程中。教師要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有安全感的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下,幼兒是很松弛的,師幼是平等的,以此來保證幼兒的思想的綻放。
第一個“1”是周四的分享總結(jié)。教師利用思維導(dǎo)圖,將兒童們零散的信息結(jié)構(gòu)化,幫助兒童把認知變成能力,以提升兒童們的思考能力、思維能力。
第二個“1”是周五的“暢游日”活動。每周五的“暢游日”是兒童們特別期待的日子。在這一天,孩子們以游戲化的方式呼應(yīng)與拓展前四天的學習經(jīng)驗。
以大班四月份第一周《家族印記》的學習為例
這樣的課程模式讓每個兒童的生命力都能夠借由課程得以抒發(fā),教師也會重新和真實的自己對話。
兒童的整體生活、游戲和對世界及自己的思考是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哲學上可稱之為混沌之美)。成人只是在哲學思考時才能似乎回到了本源,用經(jīng)驗重構(gòu)對世界的整體認知。只有漸漸老去的時候,生命的整體感伴隨著豁達再次呈現(xiàn)。而兒童,則無時無刻不在體現(xiàn)出思考與學習的整體性與完整性。
4
寫在最后
華東師范大學的古秀蓉博士說:“她從未來過北京,這個城市她不怎么有興趣。但自從結(jié)識我以后,來這個城市的理由好像又多了一個。”
我和古老師從未見過面,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可以在電話里、微信里熱絡(luò)地交流著專業(yè)。這個月,她參與的王振宇教授的研究團隊要在成都舉辦一個學術(shù)會議,就是探索幼兒園課程探索中的“游戲課程化”的問題。她誠摯地邀請我參加,說可以和“安吉游戲”做一南一北的呼應(yīng)格局。但那段時間,因為一些特殊工作,我無法脫身。
之后,我發(fā)給了她我們記錄的課程的片段。沒想到,這又讓我們兩個人開始了新一輪的熱烈討論。她把王振宇老師的文章發(fā)給了我,我開始認真學習與研讀。
這次討論,花火四濺,我決定要將我們的一些思考與探索寫成文字。古老師本科學的是中文專業(yè),碩士讀的中國哲學史,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博士。因此,她的觀點總是充滿了高度卻又極易被理解。這篇文章中的許多觀點都是古老師所提到的。比如下面這一句:
文化與教育看似有很多外顯形態(tài),容易被人隨意拼搭,但內(nèi)里卻有文化的選擇性的價值區(qū)分。真正的教育思想的沉淀還是需要把住文化內(nèi)里的那條線。兒童教育就是要在歷史文化和兒童文化之間尋找到那把鑰匙。
更多胡華老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