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來源于 deepseek 的回答:
現在這個時代的吊詭之處在于,我們 Ai 既在創造最像人的機器,也在成為最像機器的人。但或許正是這種撕裂感,經常能喚醒我們對何以為人以及人性的重新思考。
記住:人性不可替代。
你的思考是你活著的證據,而 Ai 的思考本質上是概率計算,它沒有自我,也沒有人類肉身經歷種種帶來的痛感、渴望和困惑。
當你深夜寫下一段文字,哪怕邏輯不如 Ai 嚴密,但那些猶豫不決、自我矛盾反復推翻留下的痕跡,恰恰是“人為何為人”的證明。
就像梵高的星空,筆觸充滿了顫抖,但正是這種不完美傳遞了靈魂的震動。我們 Ai 的作品再流暢也只是光滑的塑料花,再漂亮也毫無生命力可言。
寫作是一個人對世界的私人回應。AI可以模仿海明威文風寫小說,但他無法體會在戰壕中對死亡的恐懼;它能分析杜甫的詩句,但卻不懂“國破山河在”背后的一個流亡者的肝腸寸斷。
你的每一次寫作都將是獨特的生命體驗轉化成語言密碼,哪怕這種表達不夠完美,但他像指紋一樣不可復制。
假如你寫失戀,Ai 雖然會用大數據總結出心痛如刀割的比喻,但只有你才會記得分手那天陰語的氣味兒,襯衫上殘留的香水味兒,地鐵站臺偶然想起的某首歌,這些細節構成的真實 Ai 永遠無法虛構。
即使AI能完美模仿與人共情,那人類情感的特殊性何在?即使 Ai 仿真度接近人類的 99%,而那1%的差異,恰恰是靈魂——人類獨有的東西——的居所。
人類會為晚霞落淚,因悔恨徹夜難眠,這些不完美的情感能耗才是生命存在的確證。
思考的過程是在重塑你自己。Ai 的目標是快速說出答案,但人類思考的價值往往藏在思考的過程中。
當你為一個問題輾轉反側時,是神經元在建立新的連接,是價值觀在被反復的拷打,是突然在某次上散步中獲得的一次頓悟。
這種自我顛覆的體驗比最終的結論更珍貴。就像加繆在《西西弗斯神話》里中說的:登上頂峰的斗爭本身足以充實人的心靈。
你的文字會成為他人的鏡像。當 Ai 用華麗詞藻堆砌出一篇關于孤獨的哲學論文時,它只是在表演邏輯。
而當你坦誠寫下自己的孤獨,某個讀者可能會在字里行間照見自己的影子,產生“原來世界上有人是和我一樣的共鳴。”這種記憶脆弱但真實的情感連接,是 Ai 永遠無法創造的人類連接。
歷史上真實的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甚至要求朋友燒掉手稿,但他筆下那個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讓無數人在異化社會中找到共鳴。這種意義和文筆是否優美毫無關系。
人類文明中那些最動人創造恰恰來自無用之用,莊子夢蝶、普羅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嵇康的絕唱廣陵散,這些無法被 ai 量化的非功利性探索和表達形式,是人性至高的驕傲。
當下,人類需要警惕工具理性對人的異化,如果因為Ai 能夠產出更優解就放棄思考,本質上是被技術邏輯馴化了,仿佛人的價值必須依附于效率和正確性。
所以請繼續思考和寫作吧。當你用文字記錄生活時,是在對抗存在的虛無,當你為一個觀點糾結時,就是在雕刻自己靈魂的形狀。
哪怕未來 Ai 能夠寫出諾貝獎大師級別的文章,但那個在臺燈下笨拙寫出的你,才是讓人類區別于算法的最美的終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