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到底是不是財富,這個命題爭論已久。其實筆者之前已經分析過,什么樣的房產才是真正的財富,然而總有投機者“笑我太瘋癲”,覺得不過是紙上談兵。
該來的總會來,現在國內某地政策,十年不得交易。哎呀,有些人一下子就犯了愁——本想等等就出手,換得巨額資金進賬,同時清掉債務;如今如意算盤落了空,有人或許會欲哭無淚吧。
問題在于,什么樣的房子才能在任何情況下讓房產的持有者笑口常開?答案很簡單,能帶來現金流的房子。
羅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中寫到:
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要成為金錢的主人。
這里突出這句話,因為它包含了財富的一切道理。什么叫主人?不動產證上的名字并不代表真正擁有這套物業,按揭呢?養護呢?都是持有物業的成本。所以,多套房產的擁有者不一定就擁有了資產,它們很可能是負債。資產,可以隨時變現的、可以持續產生正向現金流;負債,則在不停地吸走你的現金流。于是乎,擁有“負債”的人,他們必須奔波還債;看似擁有了大量房產,實際上帶來的是幾百個月的房貸;這樣的“主人”是不是慘了點呢?
房價上漲也許是支撐他們的動力,但房價變現靠買賣,如果限賣了呢?
后果很嚴重。
事實上,中國超過95%的房產投資者都沒有進行現金流投資。他們只關注價格漲跌。這種簡單期望僅僅在上漲周期賺錢的盈利模式其實是種投機。要知道,流動的東西才活力,因此,成熟的、成功的地產投資者會讓錢動起來,在擁有資產規模的同時還擁有現金流收益。循環往復,直到財富規模或者現金流達到了其最初設定的退出機制的目標。
有的投資者可能擁有不少物業,但每個月下來收入的租金還不夠覆蓋銀行的按揭供款,現金流是負數。像這樣的資產在財務負債表上是一個“債務(liability)”,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資產(asset)。
房價即便漲了,房產財富總值也增加了,但個人消費信心指數始終趨于低迷,幸福指數下降,生活水平就是提高不上來;尤其是坐擁千萬資產,卻過著緊巴巴的日子,個中緣由,無非是收入沒有與時俱進的獲得增長;如今風向變了,那些多套房持有者如果不做最后的資產調整,那么最后的交易大門關閉之后,房產擁有者才會發現,幸福生活不是靠財富規模,而是靠正向的現金流支撐的,房子越多,負債規模也就越大,幸福和財富自由也就無從談起了。
本文由星火記者聯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無聲處聽驚雷,敢講話、講真話,歐式家具一站式服務就去“齊居置家”www.qiju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