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穴位常識: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穴位定義:經絡上通行體表的氣孔。
穴位數目:經穴361個(52個單穴,309個雙穴),奇穴48個,共409個穴位。
穴位分類:經穴、奇穴、阿是穴。
一、頭面部常用穴位
1、百會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主治:頭痛、眩暈、高血壓、脫肛等。
2、神庭
位置: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疾病,具有除濕化濕的功效。
3、上星
位置: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鼻出血、癇證,具有降濁升清的功效。
4、頭維
位置:位于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主治:頭痛、目眩、口痛、流淚。指壓頭維穴可以治療臉部痙攣,疼痛等面部疾病。
5、印堂
位置:在面部、兩眉內側端連線的中點。
主治:頭痛、前頭痛、失眠、鼻疾。
6、太陽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約1寸凹陷處。
主治:頭痛、偏頭痛、眼疾、面癱。
7、睛明(注意按摩時不要用力過大)
位置:閉目,在目內眥角上方0.1寸處。
主治:眼科各種病癥,面癱。
8、攢竹
位置:前額眉毛內側端(眉頭)。
主治:頭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癱。
9、魚腰
位置:在眉毛正中、眼平視時下對瞳孔處(眉中)。
主治:目赤腫痛、眼瞼下垂、近視、急性結膜炎等,具有鎮驚安神、疏風通絡的功效。
10、絲竹空
位置:眉梢外側的凹陷處(眉尾)。
主治:目赤腫痛、頭痛、齒痛等。
11、瞳子髎
位置:眼外角0.1寸。
主治: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眼內障、目翳、減少魚尾紋。
12、承泣
位置:眼平視時,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緣上。
主治:近視眼、角膜炎。
13、聽宮
位置:在耳屏的前方、下頜關節后方的凹陷處。
主治:耳沉、頭痛、視力下降等。
14、耳門
位置:在聽宮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主治:耳聾、耳鳴、牙痛等。
15、聽會
位置:聽宮下方,與耳屏切跡平行。
主治:耳鳴、耳聾、耳內流膿、齒痛、下頜脫臼、口眼歪斜、面痛、頭痛。
16、巨髎
位置: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動、鼻出血、齒痛、面頰腫。
17、顴髎
位置: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動、齒痛、面頰腫。
18、頰車
位置: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當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主治:牙痛、面疾。
19、迎香
位置: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
主治:急慢性鼻炎、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
20、人中
位置:鼻唇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界處。
主治:昏迷急救,急性腰扭傷。
21、地倉
位置:口角旁開0.4寸。
主治:口角歪斜、三叉神經痛。
22、承漿
位置:下頜正中線頦唇溝正中的凹陷處。
主治:牙痛、面神經麻痹等,具有連通體表體內的功能。
23、風府
位置:后發際正中直上一寸,相當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
主治:落枕、失眠、神經性頭痛、項強、目眩、咽喉腫痛、流行性感冒、精神分裂癥、癲癇等。
24、風池
位置: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處,與乳突平齊。
主治:感冒、頭痛、頭暈、項強頸痛、眼疾、高血壓病。
25、翳風
位置: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歪斜、視物不清、面癱、腮腺炎、聾啞等。
26、啞門
位置:在頸后發際上五分,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
主治:舌強不語。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1、膻中
位置:兩乳之間,胸骨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胸痛、肋間神經痛、冠心病。
2、上脘
位置: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5寸處。
主治:腹痛、積聚、翻胃嘔吐、惡心等癥。
3、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線,臍上4寸處。
主治:胃痛、胃潰瘍、慢性胃炎、嘔吐、呃逆等。
4、下脘
位置:在腹部正中線,臍上2寸處。
主治:腹痛、腹脹滿、食欲減退等癥。
5、神闕
位置:在腹部,臍窩中央處。
主治: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是人體的長壽大穴。
6、天樞
位置:腹部,肚臍旁開2寸處。
主治:急慢性胃炎、腸炎、痢疾、便秘等。
7、大橫
位置:腹部,肚臍旁開4寸處。
主治:腹部疼痛、腹脹、泄瀉、便秘等。
8、帶脈
位置: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十一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主治:痛經、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閉、疝氣、腰痛、及子宮脫垂、盆腔炎等。
9、氣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線,臍下1.5寸。
主治:腹脹、腹痛、氣虛體弱。
10、關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線,臍下3寸。
主治:腹痛、腹瀉、痢疾、尿路感染、月經不調、性功能障礙。
11、中極
位置:人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主治:生殖疾病、泌尿疾病、月經不調等。
12、水道
位置:臍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便秘、月經不調、痛經、疝氣等。配中極、三陰交等主治水液排泄失常性病證。
三、腰背部常用穴位
1、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之間正中處。
主治:發熱、中暑、瘧疾、精神分裂癥、呼吸道疾病、頸背部疼痛。
2、肩井
位置:肩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二分之一處。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風等。
3、天宗
位置:在肩胛骨下窩的中央。
主治:肩胛疼痛、乳腺疾病、肺部疾病。
4、風門
位置: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感冒、呼吸道疾病、肩背部疼痛。
5、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盜汗、背痛等癥。
6、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冠心病、心跳過速、精神分裂癥、背痛等癥。
7、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胃痛、眼痛、肋間神經痛、神經衰弱、月經不調、背腰痛等癥。
8、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神經性嘔吐、腸炎、浮腫、貧血、腰背痛、慢性出血性疾病等。
9、腎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腎病、腰痛、遺精、遺尿、月經不調、哮喘、耳鳴、耳聾、脫發、腰肌勞損等癥。
10、命門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主治:腰痛、腎臟疾病、精力減退、陽痿、早泄、赤白帶下、五勞七傷、過度疲勞等。
11、華佗夾脊
位置: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開0.5寸,左右各17個穴。
主治:背腰部疼痛、神經衰弱、五臟六腑功能失常等。
四、上肢部常用穴位
1、曲池
位置:曲肘成直角,在肘橫紋正中。
主治:上肢關節疼、癱瘓、麻木、高血壓、高燒、過敏性疾病、皮膚病等。
2、合谷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中點。
主治:感冒、五官科、眼科疾病、面神經麻痹、神經科疾病、各種疼痛等。
3、尺澤
位置:在上肢肘窩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外側處。
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腫痛、臂痛、肘關節疼痛、皮膚病等。
4、內關
位置:伸臂、仰掌、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
主治:心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障礙、胃痛、嘔吐、各種疼痛等。
5、列缺
位置:橈骨脛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主治:感冒、咳嗽、頭痛。
6、內勞宮
位置:手掌中心,握拳時,中指尖處。
主治:中風昏迷、心絞痛、癔癥、手指麻、掌痛等癥。
7、少商
位置: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主治:三棱針點刺,主治重癥肺炎所致的高熱、驚厥、呼吸急促和中風昏迷。
五、下肢部常用穴位
1、環跳
位置: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內三分之二交界處。
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癱瘓、麻木等。
2、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
主治:肝胃不和、惡心嘔吐、胃痛、急性胃腸炎、關節炎、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
3、陽陵泉
位置:屈膝,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肝膽疾病、高血壓、偏癱、下肢麻木、疼痛等癥。
4、委中
位置:腘窩橫紋中點。
主治:急性胃炎、嘔吐、腰腿痛、坐骨神經痛、關節炎、偏癱、牛皮癬等癥。
5、承山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即委中穴與足跟之中點。
主治:腰腿痛、痔瘡。
6、豐隆
位置:外踝尖直上8寸。
主治:痰濕諸證。
7、三陰交
位置:內踝骨直上3寸,脛骨后緣。
主治:脾胃虛弱、腸鳴腹脹、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經閉、不孕、難產、遺精、陽痿、陰莖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疝氣、足痿、痹痛、腳氣、失眠。
8、涌泉
位置: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與后三分之二交界處。
主治:昏厥、小兒驚風、咽喉腫痛、涌泉藥物敷貼是臨床常用治療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