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護佑著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也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福建地處東南,憑山負海,中藥材資源豐富,千年以降,歷代醫家艱苦探索,承先啟后,推陳出新,交匯包容,發展成獨具特色的閩醫學派。
為了更好地宣傳閩醫學派的精華,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管理處和省衛生與計劃生育研究宣傳教育中心組織,在《福建衛生報》開設了“閩醫24流派”專欄,對24個閩醫學術流派進行了系列報道。
現將這些報道再次刊載,讓更多讀者分享閩醫學派故事,感受閩醫學派智慧的律動,發揮閩醫學派的獨特優勢作用,讓更多人“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推動我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更好保障廣大群眾健康。
本期帶來的是
閩醫 24 流派之一
福建杜建老年病學術流派
當臨床判斷,一個胰腺癌患者壽命不會超過3個月,可1年2個月過去了,她依舊每個月到杜建門診復查,腫瘤標志物指數有所降低。
這算不算是賺了?
當失去手術指征的病人,接受現代醫學治療的同時,堅持中醫藥治療4個月,血小板、白細胞等,甚至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的指征逐漸恢復正常,會不會給予病人極大的信心?
答案是肯定的。
幫助這些患者跑贏死神的是,全國名中醫杜建教授。他從事中醫臨床工作55年,擅長老年心腦血管病、老年腫瘤等常見病及疑難病的治療。
自1965年9月杜建教授先后跟隨福建名老中醫朱梅蘭、嚴守正,福建傷寒大家周石卿,福建溫病大家林可華等學習,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博采眾長,他將溫病發展過程中出現“熱、毒、痰、瘀、虛”的基本思路拓展應用于老年病,并以現代科學手段方法加以驗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老年病診療理論,形成福建杜建老年病學術流派。
▲福建杜建老年病學派傳承工作室團隊
拓展溫病 制定腫瘤基本治法
老年病,顧名思義,人到老年時期得的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老年腫瘤等。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記載,隨著時代發展,老年病學術流派的診療思想已有所不同,有所創新。
在杜建教授的門診病人中,半數以上為腫瘤患者。
▲杜建為患者診脈
在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上,他立法處方注重顧護陰液,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和診療風格——重扶正兼祛邪,制定基本治法“扶正清解法”,借鑒溫病養陰法,形成了益氣養陰健脾、活血化瘀解毒為大法的防治特色,創制了扶正清解方,并獲得國家專利。
同時,他提出,在中醫辨證施治時,要考慮到手術、放化療對病癥的影響。
0 1
如手術耗傷正氣,化療藥傷氣耗陰,損傷脾胃,累及肝腎,應以益氣養陰、健脾和胃、滋補肝腎為原則,并創制了扶正抑瘤方;
0 2
放射線屬于熱毒之邪,易傷陰耗氣,如許多患者接受放療后出現口干舌燥、皮膚干燥等陰液虧損的表現,應以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為原則治療,并創制解毒消癥飲;
0 3
扶正清解方則用于失去手術指征的腫瘤病患。
這三個基礎方在臨床上延緩了腫瘤患者病程發展,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患者遍布海內外。杜建教授講到,他最早的一個腫瘤病人是個乳腺癌患者,十幾年中醫藥輔助治療,靶向治療出現的副反應緩解了,腫瘤標志物指征恢復正常,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擅長腫瘤輔助治療之外,杜建老年病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團隊首創性提出“血管性癡呆患者多虛多瘀,以腎虛血瘀為常見證型”的理論,制定了“補腎健脾養血活血”的血管性癡呆治療法則;
以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經驗方制成中藥制劑“復方龍葵膠囊”,取得較好療效。
中西醫結合為中醫學派的發展蓄力
杜建教授的診室和其他中醫老年病科的不同,一邊是他看診的區域,一邊是營養醫師的區域,僅用薄薄的一扇推拉門間隔。他為老年病患者辨證施治后,營養醫師給予膳食指導。
這是杜建教授在省內率先設立的 中醫(特需)營養門診,也是杜建老年病學術流派的一大創新——將老年病診治與現代營養學融合應用于臨床。
杜建教授認為,中西醫結合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西醫的辨病與中醫辨證結合,可大大提升療效。
他回憶起一位40多歲的胃癌病人,西醫診斷,癌細胞已轉移,不符合手術指征。化療過程中,她惡心嘔吐厲害,影響進食,伴有腹瀉,沒辦法繼續化療。初診時,她坐著輪椅來的,瘦得皮包骨,僅兩層樓,但需要家人抬著她上樓。
“診療時,先不考慮她是癌癥患者,而是調整營養。在治療腫瘤方劑中,加補脾氣方,讓她吃得下,同時根據《惡性腫瘤患者膳食指導》指導她飲食。7天后,她自己能走著到二樓來找我,營養得到很好的改善。之后,在她化療期間,一有不適就用中醫中藥輔助治療。”杜建教授說。
中西醫結合也是未來發展方向。對此,2005 年,杜建教授在福建中醫學院(現福建中醫藥大學)組建了全國首家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開展中西醫結合基礎與臨床研究,為中西醫結合研究打下基礎。
“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目的是,用現代科學技術闡述中醫。有新的理論,學派才會延續下去,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面對腫瘤病患,我們不只看病人自覺癥狀,也注重研究哪些方藥使腫瘤標志物指標降低。因為腫瘤的復雜性,目前研究存在困難,但在臨床看到一定的苗頭。一些患者用藥后,很高興地告訴我們,腫瘤標志物的指標降低了。”杜建教授深感欣慰。
▲杜建在做臨床研究
中醫學派的傳承與發展,要有人才,不僅臨床能治病救人,還要有研究創新。
十幾年來,杜建教授培養了一批中青年傳承人,包括熊尚全、蔡晶、魏開建、沈雙宏、曹治云等一批師承及碩士、博士51位,目前分布國內外,在中醫藥界發揮較大作用,成為學派第二代傳承人;
第三代傳承人目前有20人左右,也已從事臨床工作,在應用這一學派的學術思想與經驗診療疾病。
同時,他帶領學派傳承人先后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29項,共獲科研獎18項,主編著作 14 部,共發表科研論文270余篇,其中17篇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其余文章被引用1703次,產生廣泛影響。
此外,學派還長期致力于推廣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工作,積極主持或受邀參與對外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努力將學派特色診療思想傳播開去。
13 【閩醫24流派】閩醫蕭氏皮膚科學術流派:打造“面子工程”,搭建省級中醫皮膚科學術流派 |
來源:委中醫處、福建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