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海朵云軒出售的吳昌碩篆書條幅每條十元,行草書對聯稍貴點,要十五到二十元一對,可能是稀少的緣故吧。而同時期任伯年的大中堂花鳥畫百把元,人物畫要幾百元,那時算天價了。
時隔六十年,吳昌碩的書畫價格后來居上,有的已大大超過任伯年了?,F在吳昌碩的書法精品動輒上百萬,市面上還鮮有露面。究其原因,有畫家本人壽命長短、有生前大眾影響力程度、有授業學生多寡、有作品數量多少、有子孫后人不懈努力宣傳推廣賣力與否,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那么,評判一件字畫好壞、有否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又如何,以后是否有升值空間、升值空間大???等等問題,理所當然地擺在我們消費者或者是收藏家、投資人、學術研究者面前了。現在藏家對于藏品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真”、“精”、“新”之外,還要“奇”、“特”、“著錄”、“有故事”等等。就拿這件朵云軒舊藏吳昌碩1915年寫的四言大篆書法為例,我們來剖析一下。乍一看,聯文,有點難識。再看落款,上下聯上,分別寫“云壑大弟屬,集散氏鬲字時乙卯”、“歲十二月,吳昌碩年七十二”。
從款上,我們可以捕獲到很多信息。首先,這是吳昌碩在七十二歲時(算晚年作品,一般晚年作品較之早中年要價值高點)寫給弟子趙云壑的。其次,也是我們識出此聯文字的關鍵所在。此聯是集《散氏盤》內的文字寫就的。
隨后,我們馬上運用現代查詢手段,搜索《散氏盤》釋文,發覺里面有“邊”、“柳”、“爽”、“涉”、“自”、“人”、“原”、“微”等字,如下圖,文字下帶有下劃。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散氏盤銘文19行、357字。內容為土地轉讓,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并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清乾隆年間出土于陜西鳳翔。直到1810年冬, 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嘉慶皇帝做50歲壽禮。散氏盤入貢內府,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久藏禁宮中。六朝皇帝誰也不去鑒賞,以致無人知曉它收藏在什么地方。1924年,內務府核查養心殿陳設,發現散氏盤藏在庫房。經后來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鑒定,故宮所藏散氏盤為真品。所以,大古董商都說,1924以前遇上的散氏盤都靠不住的??箲鹌陂g,散氏盤隨大量故宮文物南遷。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散氏盤運抵臺灣,后安置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們再回到開頭講的吳昌碩聯中題款年份是乙卯年(1915年),也就是說,吳昌碩所看到的《散氏盤》上銘文或許是贗品上的文字,或許是入宮前的拓片,所以,他老人家所寫的“爽”、“微”字,都不太規范,“爽”字,甲骨文象形字,像人左右腋下有火,本意“明亮”。后引申為“清爽”、“爽變”、“爽約違背”等。吳昌碩此上聯中,寫成單邊形狀,或許原盤上另一邊字口腐蝕模糊了。還有“微”字,應該如下圖那樣寫法,可能筆誤左下少掉一劃。行文至此,那此聯到底說的啥意思呢?因《散氏盤》本來就是劃分好土地后,要雙方遵守,記銘于盤上,所以上聯“邊柳自爽”: 從《散氏盤》中,“邊”、“柳”是地方界限的名稱,那這句意思是:劃分的邊界自己清晰明爽。那下聯“涉原人微”也迎刃而解了,“踏入劃分好的別國開闊的平原,顯得自己多么卑微渺小??!”是不是有點《詩經》風的意味?無獨有偶,有趣之處是,利用大數據,網上還搜索到了收藏于浙江安吉吳昌碩紀念館中的一件四言對聯,文字內容一樣,落款“大聾”,似乎比這件要晚好幾年,顯得更神完氣足,人書俱老。這件中的“微”字,寫得倒是很規范。吳昌碩,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從昌碩老所取字號,倉石、蒼石、倉碩、老缶、苦鐵、缶道人、石尊者可看出,吳昌碩先生是極其喜好金石,喜好金石文字的金石大家,從上述集《散氏盤》金文對聯也可窺見一斑。
朵云軒藏海派書畫展
活動時間:2020年2月10日至3月28日
活動地址:南京東路422號3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