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統編教材使用過程中
一線教師總是遇到
教、學、考不一致的問題
這既影響教師教教材的積極性
也影響學生學教材的積極性
更使統編教材的功能
得不到真正體現
這一問題,初、高中相比
高中尤為突出
面對這一問題
作為教師究竟該怎么辦?
今天,小師邀請您
一起來看河南教師成長學院
中學語文班導師程翔的
思考和智慧見解——
程翔
2019河南教師成長學院初中語文班導師,北京一零一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出版專著10余部。
所謂教、學、考不一致,主要指的是期中、期末考試中試卷內容與教材內容不一致。長期以來,中考、高考內容與教材內容不一致的現象一直存在,大家習以為常,視為當然,因為中考、高考是選拔性、淘汰性考試,要考遷移能力,要體現區分度。
不幸的是,這一命題思想被移植到了期中、期末考試命題中,甚至在畢業會考(合格考)中也有所體現。期中、期末考試以及畢業考試與中考、高考性質不同,試卷內容與教、學內容理應具有一致性。以前全國一綱多本,要求不統一,似乎可以理解;實施統編教材后,這一現象理應改變。
最不應該出現的情況是:期中、期末考試命題瞄準中考和高考,使教、學、考不一致,混淆了兩種不同性質的命題考試。命題考試按照目的和用途,可以分為課程考試和水平考試。期中、期末命題考試屬于課程考試,又叫學業考試,其功能是考查學生在某個階段的學習狀況,其內容應與這個階段的教材內容高度一致。
此種考試既可以測量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評價教師教學的效果。章熊先生說,這種考試在于測定學生的“昨天”。學生沒有系統認真地學習這個階段的教材,就不容易考得好。課程考試命題的覆蓋面應當盡量全面,做到教、學、考一致,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及格。
中考、高考屬于水平考試,目的是通過甄別學生水平對其進行選拔。這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命題考試。將課程考試混同于水平考試的主要原因是應試教育思想,是激烈的升學競爭。很多學校在起始年級就把目標瞄準中、高考,將語文教學窄化為應試,使語文教學進入了狹窄的胡同。
我們可以稱為“小語文”。這種做法的弊端顯而易見,就是師生不重視對《語文》課本的教與學。大家知道,實施統編教材是國家行為,教材理念體現國家意志。筆者有幸參加了溫儒敏擔任主編的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歷時四年多。
這套教材繼承了以前同類教材的優點,集中了眾多專家的智慧,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又具有新時代特色。筆者還在初中教了三年,親身體驗了這套教材的教學過程。師生對這套教材是滿意的。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與備課組的教師一起,深入細致地研制期中、期末試卷,力求能夠考查平時教與學的實際情況,但是期中、期末試卷中教材內容覆蓋率仍沒有達到60%。
教、學、考一致性,不是說將教材中的練習題直接搬到期中、期末試題中來,而是說相關度要高。比如字詞,教材中有100個重點字詞,考試可以抽測20個;文學常識有20個點,可以抽測5個;默寫要100%出自課內;現代文閱讀可以課內課外各出一篇;文言文試題不要超出課本。
有些內容應當成為每屆學生必考內容,不怕學生事先知道。寫作題目雖然不能與平時練習的題目相同,但可以文體相同,要求也基本相同。一份期中、期末試卷,60%出自課內,40%出自課外。
當然,各校情況不一樣,不能用同一份試卷去評價所有學校的教與學,各校可根據實際情況,獨立命題;也可以按照縣、市區域進行整體評價,試題難度以中偏下學校為基本參照,讓多數學生及格。校與校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橫向比較,及格是相對的。這里有一個關鍵環節,就是集體備課。
備課組要在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作業布置和考試命題及閱卷講評等方面統一規劃,不能各自為政。縣、市區域內的同一評價也應事先有統一規劃。期中、期末考試可以分開命題,即期中考試學校獨立命題,期末考試以縣、市為單位統一命題。縣、市命題人員應吸收一線教師代表參加。
目前,能夠做到教、學、考一致性的學校并不普遍,更多的學校是教、學、考不一致,試卷內容與教材內容相關度低,甚至看不到教材中的內容。
教師日常教學效果得不到如實反映,學生認為學教材和不學教材沒有區別,積極性受到影響,教師不得不在日常教學中增加課本以外與中考、高考關系密切的內容;有的學校從網上下載歷年中考、高考試題以及大量模擬試題,學生陷入題海之中,辛辛苦苦編出來的教材成了“雞肋”。
這一現象如果出現在畢業年級試卷中并不奇怪,問題是出現在非畢業年級,高中尤為嚴重。非畢業年級期中、期末考試內容與高考試卷相同,但質量上相差很遠。
有學生反應,辛辛苦苦學了半個學期高中統編教材,希望得到一個理想成績,結果期中考試根本不考,成績很不理想;相反,那些在課上不怎么學課本的同學,因為在課外班上刷高考題,成績反而很高。這就大大影響了學生學習統編教材的積極性,教師也教得不帶勁兒。
筆者理解高考的重要性,它不可繞行,而且從高一就開始做高考題,肯定比到了高三再做高考題效果明顯。高中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都知道高考成績關乎自己尊嚴,關乎職稱晉升和評優樹先,寧可犧牲教材也不能犧牲高考。
這就是高中語文學科日常教學的實際狀況。在這樣的現狀下,統編教材的功能就可想而知了。如何將統編教材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這不僅是擺在一線教師面前的實際問題,也是擺在高考命題人員面前的一個迫切任務,更是擺在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相關人員面前的嚴峻問題——教、學、考相剝離的現象不能繼續下去了。
那么,高中統編教材的教學怎樣體現教、學、考的一致性呢?期中、期末考試命題教材內容占比60%應該是個最低限。試卷結構和試題形式可以模仿高考,做到一舉兩得。就以高中語文課本中《哦,香雪》和《復活》(節選)為例,完全可以作為小說閱讀的語料來設題考查學生。
考查的內容應該是在平時教學中尤其是在集體備課時強調的學習內容,考查學生掌握的程度。有人會質疑,這不是考死記硬背嗎?學生記住了教師講義就答得好,記不住就答得不好,學生的真實能力能考查出來嗎?試題的效度和信度還要嗎?其實,期中、期末考試就是考查學生對某個階段內容的學習情況,并不單純考查理解能力,也考查記憶力,而且記憶力與理解能力不是截然分開的。
教師閱卷時并不要求學生非得按照教師講義上的內容來回答;學生只要言之有理,照樣可以得高分。還有,高考的應考能力是從哪里來的?與平時對課文的學習密切相關;課內基礎打牢了,應對高考就沒有問題。學好教材是應對高考的基礎。
以上強調的雖然是期中、期末考試中教、學、考相一致的重要性,但是筆者認為中、高考命題也應該遵循這一思路,不同的是占比上有差別。
要讓中、高考服從教材,而不是讓教材服從中、高考。教材在學校教學工作中具有基礎地位,一線教師又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中、高考命題要充分考慮兩個因素,一是課標,二是教材,實現“課標—教材—教學—考試”四位一體,這是語文學科發展的必由之路。筆者對高考做過學科之間的橫向比較,發現語文高考中教、學、考不一致性最明顯。
請看近10年數學高考“教材內容”占比例統計——
說明:上表中所說“教材內容”是指教材出現過的定義、定理、公式、方法等基礎知識,以及用這些基礎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常見類型。“教材外”指的是教材上沒出現類似的內容和解法。再看其他學科。
北京物理高考,近十年來教材內容占75%~78%。2019年6月8日《北京考試報》刊登的《2019年高考文綜理綜北京卷試題評析》一文對當年高考物理試題評價如下。通覽2019年北京高考物理試題可以看出,絕大部分試題都能從教材中找到原型或相關內容。
統計表明:客觀題有半數源于教材(13題、14題、15題、17題),主觀題的21題、22題和第23題(1)問也均源于教材。這些試題或源于教材中的正文,或源于教材中的習題,且所有素材在兩個版本教材中均有不同程度地涉及,在考慮教材版本特色的同時兼顧考試公平。
相比之下,語文試卷的情況大不相同。2010—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和北京高考語文試卷中只有古詩文名句默寫題出自教材,賦分5—8分,其余均出自教材之外,占比不到6%。通過橫向比較可以看出,語文高考試題中教材占比是最小的。這一現象應引起語文命題者的注意。以前,高考語文試卷中也有出自教材的題目,甚至出現過原題。
但總起來看,占比甚小。近年來除默寫內容出自教材外,其他均為課外內容。有人會質疑,課內、課外是一個模糊概念,盡管語文高考試題不直接出自教材,但是能力點來自課堂,來自教材,考查的是遷移能力。這話聽起來似乎有理,但細細思量很難令人服氣。
僅以2020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全國卷Ⅰ卷為例,直接出自教材的是6分的默寫內容,連課內的文言實詞和虛詞都不考了。作文是從齊桓公、管仲、鮑叔三人中選一個談感受和思考。這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考歷史,試題效度受到了影響。學生對命題內容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寫作水平的發揮。
熟悉程度高,容易寫得好,熟悉程度低,容易寫得差,很難說真正考查了寫作水平。即便是語文教師,如果寫自己不熟悉的內容,也寫不好。本學期筆者給所教高二學生命了五個議論文題目,內容及成績如下。
1.習慣
2.戰勝自己最重要
3.小議“說真話”
4.學校手機管理之我見
5.說“作業”
其中,第1題是1988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第3題是期中考試作文題,有的學生因考試緊張未寫完。“習慣”是個司空見慣的題目,學生比較得心應手;學生對第4題、第5題最熟悉,而且學生就是當事人,有話可寫,有的學生寫了近3000字。
第2個題目限制性最強,學生即便不認可此觀點也必須想辦法加以證明,有一定難度。由于熟悉程度和認可程度存在明顯差異,所以第1題、第4題、第5題寫作成績比較理想。
有人會說,太熟悉的題區分度差。如何看待區分度呢?區分度指的是試題對應試者水平差異的區分能力,是試題重要的質量指標。在大規模高考情況下,高水平學生得分高,低水平學生得分低,則說明試題區分度好。
但是在期中、期末考試中,第一位的是及格率,第二是良好率,第三才是優秀率。而在高考中,如果其他學科區分度不明顯,只讓語文學科的區分度明顯,并宣傳什么“得語文者得天下”,是很不妥當的。2000年以前,高三學生是有語文教材的,記得當時筆者教高三時,按部就班地教第五、第六冊語文課本。
課改以來,高三學生沒有語文課本了,這個現象不正常。應對高考不應該花一整年的時間刷題。中學語文教育應該是“大語文”教育,而不是“小語文”考試。有關部門看到了這個問題,將語文會考放在高三進行。
但是,誰都知道,會考很容易過,幾乎沒有制約作用。在高中統編教材實施的今天,我們應該好好考慮如何將統編教材的功能最大化,將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維度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位,真正實現教、學、考的一致性,促進語文教育的健康發展。
2019河南教師成長學院程翔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