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炎的臨床表現和分型 靜脈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通常會在長期的靜脈注射后發生。靜脈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注射的部位有紅腫、緊繃發脹,隨著注射部位的血管會產生索狀的紅線,觸診時會有發硬、發熱的感覺。輸液時流速可能不變、減慢或是停止,這些都取決于阻塞的情況。
靜脈炎在臨床上的病理表現可以幫助醫生有效的對靜脈炎進行治療,根據不同時期靜脈炎在病理上的表現,有效的采取適宜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靜脈炎主要分為兩型:
1、血栓性深靜脈炎:早期表現患肢腫脹,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勞累后加重,休息后緩解。隨靜脈炎的病情發展,出現患肢營養障礙,皮膚瘙癢、脫屑、色素沉著呈黑色,濕疹樣皮炎,可伴有靜脈曲張。后期出現經久不愈的皮膚潰瘍。長期潰瘍可導致皮膚癌變。
2、游走性淺靜脈炎:初期表現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可觸及皮下硬結或條索狀物,壓痛。炎癥消退后皮膚色素沉著呈黑色。可反復多次發作,位置不定,呈游走性 哪些人易患血栓性靜脈炎? 血栓性靜脈炎簡稱靜脈炎是指靜脈血管發炎,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血栓性靜脈炎可分為血栓性淺靜脈炎和血栓性深靜脈炎。血栓性靜脈炎其病理變化為血管內膜增生,管腔變窄,血流緩慢。周圍皮膚可呈現充血性紅斑,有時伴有水腫。以后逐漸消退,充血被色素沉著代替,紅斑轉變成棕褐色。少數病人可引起反應,如發冷、發熱、白細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陳訴疼痛腫脹。哪些人易患血栓性靜脈炎呢? 1、血流速度緩慢的人易患血栓性靜脈炎:長期臥床、心力衰竭、腫瘤壓迫、靜脈曲張及靜脈瘤患者,妊娠婦女的血流速度均緩慢,血小板粘集于血管壁上,易于形成血栓而導致血栓性靜脈炎。
2、血液凝固性增高的人易患血栓性靜脈炎: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高,纖溶活性降低,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引起血栓形成。其他還有各種原因引起的失水、失血,也可引起血液濃縮,凝固性增高;血小板數量及粘性增加,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增加,可引起血液濃縮;若體內存在胰腺、肺臟的惡性腫瘤,可引起組織因子大量釋放入血,能夠激活凝血系統,亦可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導致血栓性靜脈炎。
3、血管內膜受損的人易患血栓性靜脈炎:有的患者靜脈注入硬化劑、高滲溶液、抗腫瘤藥物、造影劑,24小時靜脈插管,腫瘤細胞侵犯及細菌感染,均可引起血管內膜受損,內膜損傷后粗糙不平,血小板易于粘集,從而引起血液凝固,促使血栓形成。
以上三種人均易患血栓性靜脈炎,應引起高度重視。一旦血栓形成,治療則相對困難。 下肢血栓性靜脈炎如何預防護理? 下肢血栓性靜脈炎是婦產科手術后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可引起肢體不可逆的損害及肺、腦栓塞等。如何做好下肢血栓靜脈炎的預防及護理,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加強心理護理,做好術前、術后的宣教工作,向患者細致地解釋早期下床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患者和家屬的理解與支持。
二、加強患者術后的肢體鍛煉。對于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術后6小時患者要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做下肢伸屈運動,改善足、趾與肢體血液循環。對于術后24小時不能下床活動的患者,鼓勵做深呼吸,促進血液回流。協助患者翻身,鼓勵在床上做肢體活動。活動不便者,應做肢體上下被動活動或腓腸肌的按摩,以便改善下肢血運。
三、輸液時注意更換穿刺部位,如盆腔手術后的患者,不宜采用下肢補液。
四、適當應用止血劑。應根據術中情況決定止血劑的用法,一般術后24~48小時即應停用。長時間止血合劑無明顯治療作用,反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險。
五、密切觀察病情,早發現、早治療。對于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的高危因素患者,如手術大、手術時間長、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術后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其早期癥狀及體征,以便早期發現并及時給予治療,避免嚴重并發癥發生。
六、發生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的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應避免肢體活動,忌用手按摩患肢皮膚,以防止栓子脫落;抬高患肢利于靜脈回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