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輪學說源于《內經》。如《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大體指出了眼的各個部分與臟腑的關系。后代醫家在此論述的基礎上發展出五輪學說,即將眼局部劃分為五輪,分屬于五臟,借以說明眼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并用于臨床,指導辨證的學說。五輪中,肉輪指胞瞼,胞瞼在臟屬脾,脾主肌肉,故稱肉輪。因脾與胃相表里,所以肉輪疾病常責之于脾和胃。血輪指兩眥,兩眥在臟屬心,心主血,故稱血輪。因心與小腸相表里,所以血輪疾病常責之于心和小腸。氣輪指白睛,白睛在臟屬肺,肺主氣,故稱氣輪。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氣輪疾病常責之于肺和大腸。風輪指黑睛,黑睛在臟屬肝,肝主風,故稱風輪。因肝與膽相表里,所以風輪疾病常責之于肝和膽。水輪指瞳神,瞳神在臟屬腎,腎主水,故稱水輪。因腎與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輪疾病常責之于腎和膀胱。
2.五輪五臟綜合療法在臨床中的應用
五輪學說起源于《內經》,此學說在我國現存醫籍中,有《太平圣惠方·眼論》記載為最早。五輪中的輪是比喻眼珠形圓而轉動靈活如車輪之意。正如《審視瑤函》所說:“五輪者,皆五臟之精華所發,名之曰輪,其像如車輪圓轉,運動之意也。”其與五臟、五行的關系可見下表:
輪與五臟、五行之間有密切關系,“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其中,又以肝、腎、脾最為重要。肝開竅于目,與目的關系最為密切。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中屬木,其性主升主動,為黑精之所屬,因其在五候主風,故曰“風輪”。又因肝與膽關系密切,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絡屬與肝膽之間,肝與膽相為表里。故黑精之病變多責之于肝膽,治療多以疏肝平肝柔肝之品以明目。腎在五行屬水,為先天之本,主人體一身之陽氣,腎精充足則目視精明。腎主水生津,故曰“水輪”,其五色主黑,為目之至黑——瞳神之所屬。腎與膀胱相合,互為表里。故瞳神之病變當從腎與膀胱論治。脾在五行屬土,是人體氣血生化的本源,為后天之本。“脾主身之肌肉”,主約束,故曰“肉輪”,主司胞瞼之開合。脾與胃互為表里,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脾升胃降,調暢氣機,使清陽之氣升運于目,目得溫養則視物清明;濁陰之邪從下而出,不致上犯清竅。心為血帥,主全身血脈,心氣推動血液運行而上受養目,維持視覺。心主血,五行屬火,五色主赤,故曰“血輪”,主兩眥之赤色。心與小腸相表里,故血輪之病可由心及小腸論治。如目眥紅赤,灼熱痛癢之癥即當以清心瀉火而明目之法治之,使上焦心火從小便(小腸秘別清濁)而走。肺在五行屬金,主氣,司呼吸,故曰“氣輪”;其五色主白,故主白睛之病。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氣輪疾病常責之于肺和大腸。
- 3.傳統中醫對眼病的認識
- 五輪屬五臟、五臟應五行,同時,五行與季節、氣候的歸屬關系,五行生克制化的轉化規律都指導我們在治療眼病時,要以五輪為標、五臟為本。輪之有病,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在臨床上,運用五輪理論,通過觀察各輪外顯癥狀,去推斷相應臟腑內蘊病變的方法,即獨特的五輪辨證。它實際上是一種從眼局部進行臟腑辨證的方法。但因五輪本身在辨證中僅有確定臟腑病位的作用,所以在臨證時,尚需與八綱、病因、氣血津液等若干辨證方法結合起來運用。例如,瞼弦紅赤濕爛者,病位在肉輪,內屬于脾,而紅赤濕爛系濕熱為患,因而證屬脾胃濕熱。若病變出現于多輪,則應考慮為多個臟腑失調的表現,如胞瞼腫硬,并見白睛虹赤,應屬脾肺實熱。又若數輪先后發病,則可從相應臟腑之間的生克關系失常來認識病變的發生和發展變化,如先發白睛紅赤,繼而出現黑睛星翳,常屬肺金乘肝木之證。
- 鑒于五輪學說對臨床辨證確具一定指導意義,故由宋至今,醫家運用比較普遍。《審視瑤函》還專門立論,強調五輪不可忽視,認為輪臟標本相應,既不知輪,則不知臟,是為標本不明。然而,五輪辨證也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如白睛發黃,病位雖在氣輪,卻非肺之為病,乃由脾胃濕熱,交蒸肝膽,膽汁外溢所致;再如瞳神為水輪,但其病變不僅因于腎,還常與其他臟腑失調有關。由上可知,臨證時既要詳查眼之五輪,又不可拘泥于五輪,而應注意從整體出發,四診合參,將局部辨證與全身辨證綜合起來,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方案。
五輪五臟綜合療法以祖國傳統醫學之五輪學說為基礎,運用現代醫學檢查手段,結合臟腑、經絡、八綱、病因、氣血津液等若干辨證方法,審證求因、審因論治,五輪五臟相結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使疾病盡早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