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脊椎病因治療學(一)

針刀整脊療法

第二章  應用解剖及生理基礎

第一節(jié)  脊柱的生理力學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由脊椎骨、椎間盤、椎間關節(jié)和椎旁各關節(jié),韌帶及肌肉緊密連接而成,內容脊髓。成人整個脊柱從正面觀為一直線,從側面觀分為四個彎曲,經部向前凸,胸部向后凸,腰部向前凸,骶部向后凸。這些彎曲是適應人體直立行走的姿勢,在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初生兒脊椎是向后凸成弧形的,隨著可以抬頭及起坐,頸部前凸即逐漸出現,胸部后凸也顯得明顯,等到學會行走后,頸部和要不向前的彎曲才顯著發(fā)展型成。
   脊柱的功能為:支持體重,傳遞重力:保護脊椎和神經根;參與行程胸腔、腹腔即骨盆腔;支持和附著四肢與軀干聯系的肌肉和筋膜。
   脊柱有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即左右旋轉的運動功能,在脊柱運動時,椎間盤的髓核成為杠桿作用的支點。由于生理彎曲存在,胸椎椎間盤髓核在中央,而頸及腰椎髓核偏后。其髓核前方的纖維環(huán)比后側強而厚,前縱韌帶亦較后縱韌帶強而有力,當仰頭,伸腰時,椎間盤后方受擠壓,髓核向前移動,反之,低頭、彎腰時,髓核向后推擠。如用力過度,后縱韌帶核后方纖維環(huán)易發(fā)生損傷破裂而使髓核發(fā)生突出,尤其在椎間盤已有退變的基礎上更易發(fā)生椎間盤突出。由于脊椎各段的后關節(jié)面排列方向不同,其旋轉軸心亦各異。后關節(jié)面頸椎近似水平面,胸椎呈冠狀面,而腰椎呈矢狀面。同時由于各段椎間盤中髓核位置不同,在脊柱運動時頸部和腰部旋轉的軸心位于椎管后部與椎板聯合處,胸部的旋轉軸心在椎間盤中心。
   整條脊柱中以頸、腰段活動度較大,故較易受傷,胸椎因有肋骨、胸廓的支持,受傷的機會相對較少,但人們用雙臂勞動,肩胛區(qū)軟組織損傷則相對較多。當老年頸、胸椎椎間盤退變而引起椎間失穩(wěn)時,肩胛區(qū)軟組織慢性勞損即加劇,下頸、上胸段脊椎失穩(wěn)而易發(fā)生脊椎錯位,繼而引起內臟功能障礙。頸椎處于負擔較大重量的頭顱與活動較少的胸椎之間,活動度大又要支持頭部平衡,故易勞損,尤以下位頸椎為多見。腰椎亦處于較穩(wěn)固的胸廓與骨盆之間,為人體的中點,在運動中受剪性應力最大,并在脊柱形似寶塔的形狀中處于基底部位,承受重力最大,故亦易受勞損。其發(fā)病率亦以下腰椎為多見,因腰椎作伸屈運動時,其運動范圍約75%發(fā)生于第5間隙;20%發(fā)生于第4 間隙;只有5%發(fā)生于1~3間隙。由此可見各段脊椎在傳遞重力及旋轉運動中,由于各段后關節(jié)方向不同,當用力過度或用力不當,較易損傷脊柱各段交界處。臨床常見的枕環(huán)關節(jié)錯位引起頭暈頭痛,頸胸交界處錯位引起頸肩綜合徵,胸腰交界處錯位出現腸功能紊亂。
第二節(jié)  脊椎骨與椎間盤
   正常人脊柱有32~34個脊椎骨: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椎5個和尾椎3~5個。有椎間盤23個和關節(jié)134個。脊柱的側面觀呈“S”形,正面觀呈一直線。
一、脊椎骨
(一)脊椎骨的共有形態(tài):
   1.椎體在前,除環(huán)椎無椎體外,其余各椎均有椎體。
   2.椎弓在后,椎弓呈半圓形,與其椎體連接部稱椎弓根,其上下緣有切跡,兩側壁稱椎板。
   3.椎孔是由椎體與椎弓相連而成一孔。各椎體連接構成椎管,為脊髓所在處
   4.椎間孔由椎弓根上緣與上一椎弓根下緣的切跡構成,脊髓發(fā)出的脊神經根、脊神經節(jié)并有血管在此通過。胸腰椎部還有交感神經節(jié)前纖維通過。
   5.關節(jié)突。在左、右椎弓根與椎板相連處向上和向下突出成為上關節(jié)突和下關節(jié)突。由下一椎的上關節(jié)突與上一椎的下關節(jié)突構成后關節(jié)(亦稱關節(jié)突關節(jié)),行程椎間孔的后壁。
   6.橫突。由椎弓根與椎板相連處向左右突出,左右各一個。
   7.棘突。由兩側椎板會合后向后方突起
(二)頸椎的特點
   正常人體有7個頸椎,6個椎間盤,35個大小關節(jié)。枕環(huán)椎間和環(huán)樞椎間無椎間盤。6個椎間盤包括第7頸椎與第1胸椎間的椎間盤。
   椎體較小,橫徑長,縱徑短,約差1/2。前緣矮些,后緣高些。頸軸前彎弧度由椎間盤構成。椎體上面凹兩側偏后有鉤突。椎體下面略凹,兩側偏后有斜坡。下一椎的鉤突與上一椎體斜坡之間構成鉤椎關節(jié),此為滑膜關節(jié)(又稱為椎體側方關節(jié),椎體半關節(jié),神經弓椎體關節(jié),弓體關節(jié)及Luschka關節(jié))。其作用可防止椎間盤向后突出。椎體上面前緣呈斜坡狀,下面前緣呈嵴狀突起,約為椎體厚度的1/3,故椎體前方椎間隙小,前路手術時,切勿過多切除椎間下方的椎體骨。
椎弓較短,故椎孔前后徑小。當椎體發(fā)生前后滑脫移位,黃韌帶和后縱韌帶鈣化肥厚,或發(fā)生椎間盤突出時,神經根和脊髓易受擠壓損傷。
   椎間孔為橢圓形的骨性管道,縱徑長,橫徑短,神經根通過其中只占其1/2 ~2/3左右。當椎間盤變窄時,椎間孔縱徑縮短成為圓形;鉤椎關節(jié)和后關節(jié)發(fā)生錯位時,椎間孔橫徑變成多邊形或腎形且狹窄,變窄1/3~1/2即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而引起頸椎病癥狀。枕環(huán)即環(huán)樞椎間無椎間盤,亦無椎間孔保護第1、2頸神經,故神經較容易受損傷。
   橫突較小,有橫突孔,椎動脈及經脈從中通過。橫突上面呈溝狀,脊神經根從中通過。
   關節(jié)突較低,呈塊狀。上關節(jié)突的關節(jié)面朝上,偏后方。下關節(jié)突處的關節(jié)面朝下,偏前方神經根從關節(jié)突前方通過。頸椎后關節(jié)呈水平面,正常時使經部活動較靈活;頸椎失穩(wěn)使,則甚發(fā)生錯位。
   棘突較短且末端多分叉。第七頸椎棘突不分叉或分叉不明顯,但最長,可作為體表標志之一。
   環(huán)椎(第一頸椎)無椎體和棘突,有前弓、后弓和左右側塊組成。前弓短,內面有關節(jié)面,于樞椎齒狀突形成關節(jié),齒狀突有橫韌帶固定于關節(jié)內。前弓前方正中有關節(jié),使兩側頸長肌附著點。后弓上面兩側近側塊處有椎動脈溝;側塊上面有橢圓形的凹形關節(jié)面,于枕骨髁突行程枕環(huán)關節(jié)。下面兩側各有平坦的關節(jié)面,朝下前內方,于樞椎上關節(jié)突形成關節(jié)。側塊兩側有橫突,較長大,為環(huán)椎旋轉的指點。
   樞椎椎體是頸椎中最厚者,成為環(huán)椎環(huán)繞運動的支點,上方有齒突,與環(huán)椎構成環(huán)齒關節(jié)。上關節(jié)面在椎體與椎弓根連接處。朝上、稍后方,與環(huán)椎下關節(jié)面形成環(huán)樞關節(jié)。棘突寬大且分叉,橫突較小且朝下。第2頸神經從關節(jié)突后方通過。
   頸椎的活動:前屈以下段為主,后伸以中段為主,左右側屈時全部頸椎均參加活動。頸椎共有35各關節(jié),頸椎后關節(jié)呈水平面,故正常時比胸椎腰椎更為靈活。枕環(huán)關節(jié)以伸屈為主,環(huán)樞關節(jié)以旋轉為主。
(三)胸椎的特點:
   正常人有12個胸椎及12個椎間盤,全胸段脊椎排列呈胸脊柱的后凸背弓。椎體比驚魂最高達,椎體上面和下面均平坦,而后側略厚。
胸椎后外方近椎弓根處有與肋骨小頭相關節(jié)的關節(jié)凹。第1、10至12胸椎只有上關節(jié)凹,第2~9胸椎因肋骨小頭上移而與相鄰的上下椎體相關節(jié),故此八個胸椎各有上下兩個肋凹,與肋骨構成肋小頭關節(jié)。
胸椎橫突比頸椎橫突粗大,末端呈小球形膨大,側方有小關節(jié)面與肋骨結節(jié)構成肋橫突關節(jié)。
胸椎后關節(jié)面平坦,上關節(jié)面向后外,下關節(jié)面向前內,故關節(jié)呈冠狀面,這種關節(jié)結構使胸椎運動以側屈和旋轉為主。
   脊髓的頸膨大達第二胸椎,腰膨大向上達第十胸椎,故1、2和10~12胸椎椎孔較大,呈三角形,其余椎孔較小,呈心形。
   胸椎棘突較長而細,呈三棱柱形,末端有較粗糙的結節(jié),向后下方互相重疊如瓦蓋狀,故胸椎棘突與椎體的定位約相差一節(jié)。
(四)腰椎的特點:
   腰椎負重最大,故椎體比胸椎更粗大,呈腎形,上下面扁平。
   腰椎椎弓很發(fā)達,棘突呈板狀,呈水平方向后伸,故腰椎與棘突體表位置一致。
   腰椎上關節(jié)突由椎弓根發(fā)出,關節(jié)面向內弧形;下關節(jié)突由椎體發(fā)出,面向外,故腰椎后關節(jié)呈矢狀面,但從上而下又逐漸為冠裝面(腰骶關節(jié)面)。
(五)脊椎的變異:
   人體脊椎的變異是較常見的,尤其是某些附件的變異更多見。
   1.椎體:數量的變異,如椎體融合;椎體互變,例如骶椎腰化,腰椎骶化,第七頸肋或第12胸椎無肋骨等。
   2.橫突或棘突變形較為多見,如過長、過短、彎曲或分叉等,故體表觸診時,切勿單靠骨標志的偏歪而定為錯位,必須與臨床癥狀及椎旁軟組織同時有損害才下診斷為宜。
二,脊柱的連接
(一)椎體之間有椎間盤連接。
(二)前縱韌帶,位于椎體前方,從第1頸椎前弓前面至骶椎前面的膜狀韌帶。中部較厚;側方較薄,有稱為側縱韌帶者。第1頸椎前另有一條狀較窄的膜樣組織與顱底相連。
(三)后縱韌帶:由第2頸椎椎體后面至骶骨,附著于椎間盤及椎體后方的長韌帶。在椎管內通過于各椎體之間有裂隙,有椎體的動、靜脈支穿過。由第2頸椎向上有膜樣組織于枕骨斜坡相連。
(四)后關節(jié)囊:每個關節(jié)突之間有薄而松的關節(jié)囊及韌帶相連。
(五)椎弓間韌帶:每個椎弓之間有黃韌帶,含大量彈性纖維,故較堅韌。其兩側有裂隙,有靜脈通過。此韌帶如變形則增厚失去彈性,可引起神經根的壓迫癥狀。
(六)橫突間韌帶:連接上下相鄰的橫突。
(七)棘間韌帶:連接上下相鄰的棘突。
(八)棘上韌帶:強大的棘上韌帶,在棘間韌帶幫助下,可保持脊柱前屈后伸及旋轉體運動于安全范圍以內。在頸椎部的棘上韌帶特別發(fā)達,又稱項韌帶。
三,椎間盤
   成人的椎間盤比所連接的椎體稍大,其厚度約等于所連接的椎體厚度的1/3,其長度總和約占脊柱全長的1/4。經部的椎間盤約占經部脊柱高度的20~40%。頸、腰部之椎間盤前側厚后側薄,形成頸、腰段脊柱有前凸之弧形。胸椎椎間怕前后側等高。
(一)結構:
   1.纖維環(huán)。為纖維交錯之同心環(huán),圍繞在椎間盤之外圍。因前部厚而髓核靠后,后縱韌帶又窄又薄,故椎間盤易向后突出。纖維環(huán)的纖維是斜形編織的彈性纖維,包繞髓核,使兩個椎體的椎間限有5毫米的扭距有搖椅樣和三軸向運動。
   2.髓核。稱膠狀物,有類蛋白組成。含水分約有80%,髓年齡的不同及負重的不同,可有改變,正常人早晚的身長高度可相差1~2厘米,就是由于椎間盤的高度變化所致。髓核具有流體力學的特點。
   3.透明軟骨板。是椎間盤的上下面。緊貼于椎體上,原為骨骺軟骨,于椎體向高度增長有關。在成年后軟骨板和纖維環(huán)融合在一起,將髓核密封于其中。
(二)椎間盤的血液供應和神經支配
   椎間盤的血液供應在胎兒期是來自周圍和相鄰椎體的血管。椎體的血管進入透明軟骨板,但不進入髓核。出生后這些血管發(fā)生變性并逐漸疤痕化二閉鎖。因而成年人之椎間盤沒有血供應,其營養(yǎng)來源是借以軟骨板類似半滲透膜的滲透作用,于椎體進行液體交換,維持其新陳代謝。
神經支配是由竇椎神經支配椎間盤后部纖維環(huán)邊緣及后縱韌帶。竇椎神經是脊神經的脊膜返支和交感神經的一部分所組成,為無髓鞘神經,能傳導于疼痛有關的沖動。當纖維環(huán)后部、后縱韌帶受牽張時可出現疼痛。
第三節(jié) 椎動(靜)脈
   椎動脈時由鎖骨下動脈左右各發(fā)出一支,左側較大,右側較小從睇6頸椎橫突孔進入后沿各橫突孔上行,至環(huán)椎側塊后側彎向外后側椎動脈溝內,然后轉向前方,穿過還真后膜外緣上行,經枕骨大孔入顱內,到延髓前內上行,達橋腦下緣時,雙側椎動脈匯合而成基底動脈。
椎動脈分為四段,其分支較多。
    一.第一段:自鎖骨下動脈至第6頸椎橫突孔,其通過頸長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當斜角肌痙攣時椎動脈受壓迫。與椎動脈并行的椎靜脈多位于其前方,其后側有第7頸椎橫突,7、8頸神經前支及交感神經干和星狀神經節(jié)。此神經節(jié)發(fā)出的交感節(jié)后纖維,與椎動脈并行形成椎動脈神經叢,故臨床上常見椎動脈與交感神經癥狀合并發(fā)生。
椎動脈進入橫突孔的位置多見與第6頸椎,亦有個別人從C7、C5或C4頸椎橫突孔穿入者。
   二.第二段:一般以第6至第2頸椎橫突空之間的椎動脈稱為第二段。此段椎動脈較垂直,在各椎平面分出椎間動脈,此分支經椎間孔進入椎管,營養(yǎng)脊髓及被膜。
第二段椎動脈周圍有神經叢及靜脈叢,其前內方有鉤椎關節(jié)。該關節(jié)錯位或骨質增生時易壓迫椎動脈使其扭曲、偏斜,造成管腔狹窄或發(fā)生痙攣而引起供血障礙。
   三.第三段:位于枕下三角內,自第一頸椎橫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繞過環(huán)椎上關節(jié)突的外側和后側,到環(huán)椎后弓上面外側的椎動脈溝內,轉向前方,穿過環(huán)枕后膜的外緣,沿椎動脈溝進入椎管,貫穿脊膜上行通過枕骨大孔進入顱腔。
   第三段椎動脈的前方有頭側直肌和環(huán)椎側塊,后方有頭上斜肌。頭后大直肌和頭半棘肌。第一頸神經在此段椎動脈與環(huán)椎后弓之間,沿椎動脈溝穿出。
   此段椎動脈有肌支和后顱凹腦膜支。第三段椎動脈迂回曲度大,當枕環(huán)關節(jié)或環(huán)樞關節(jié)發(fā)生錯位或臨近肌肉痙攣時,均可使椎動脈受壓或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而使血供受阻。
   四.第四段:自枕骨大孔向上繞到延髓前內上行,達橋腦下緣時,雙側椎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
(一)脊髓前動脈:在匯合成基底動脈前,各分出一支在延髓前方下行一段,匯合組成一條脊髓前動脈,供血脊髓前部。
(二)小腦后下動脈:在延髓兩側,左右椎動脈各發(fā)出1支,分別進入小腦兩側及延髓外側。
(三)延髓后動脈:叢椎動脈或小腦后下動脈左右各分出一支下行動脈,供血脊髓后部。
(四)內聽動脈:又稱迷路動脈,有時發(fā)自小腦后下動脈。左右各分出一支而匯合成細長迂回的動脈,供血內耳。頸椎病故能影響內耳血循環(huán)而出現耳鳴,聽力減退。
   椎動脈——基底動脈供血范圍包括脊髓、延髓、小腦、橋腦和大腦枕葉,故頸椎病損害椎動、靜脈而引起缺血時,多出現頭暈、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體徵可出現水平性眼球震顫,一側肢體力弱和腱反射亢進等。臨床上還可發(fā)生中腦病變,如動眼神經受累,引起眼肌麻痹、復視和視物不清等。有些還發(fā)生猝倒的癥狀。
第四節(jié)  脊髓
   一.形態(tài)
   長橢圓形,位于椎管內,全長約42~45公分,直徑1公分,上端在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接,下端為脊髓圓椎。脊髓在頸部和腰部有較膨大部分,稱為頸膨大和腰膨大。頸膨大由C4~T1組成,最粗大部分橫徑為前后徑的兩倍。腰膨大由T12~L5組成。
   二.脊髓與脊椎骨的關系
   由于脊椎骨發(fā)育較快,而脊髓發(fā)育較慢,初生兒脊髓下端可達第3腰椎,而成人的脊髓下端只達第1腰椎下緣,故成人脊髓的節(jié)段與脊椎骨的水平關系不同在一個水平上。其相互關系為:頸髓節(jié)段比相應頸椎高1個,如第5頸髓平第4頸椎;上胸段脊髓比相應胸椎高2個,如第5胸髓平第3胸椎;下胸段脊髓比相應的胸椎高3個,如第11胸髓平第6胸椎;腰髓位于第10~12胸椎部;骶尾脊髓位于胸12至1腰椎。第2腰椎以下為馬尾神經。
   三.脊髓被膜
   脊髓外包三層膜,自外向內依次為硬膜、蛛網膜和軟膜,借齒狀韌帶和神經根固定于椎管內。神經根向側方延伸時,均覆有三層脊膜呈袖套狀,稱為脊膜袖。至椎間孔處,在脊神經節(jié)的外方,硬脊膜于椎間孔的骨膜和脊神經的神經外膜融合在一起,使脊神經固定,對脊髓亦有固定作用。故牽扯脊神經時,外力不易傳到神經根,更不易傷及脊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者做頸靜脈壓迫試驗時,因脊髓液壓力升高,脊髓袖內壓力隨之升高,故神經根壓力加重而出現坐骨神經痛加重的現象。
   硬膜向下達第2或第3骶椎管內稱為盲端,再向下稱為終絲,附著于尾骨的骨膜上。硬膜于骨性椎管之間為硬膜外腔,此腔內含富有脂肪組織的疏松結締組織,并有動脈血管網及椎內靜脈叢。若椎內靜脈叢因靜脈血瘀滯而擴張時,亦可造成椎管狹窄癥,硬膜前方正中與后縱韌帶緊密相連。
   蛛網膜很薄,與軟膜之間的間隙為蛛網膜下腔,內充滿腦脊液。
   軟膜緊貼與脊髓表面,在脊髓兩側前后根之間,軟膜外面變厚,向側方形成隔膜。軟膜外緣分成20~22個扇狀齒狀突韌帶,對脊髓起懸吊作用。齒狀韌帶并不緊張部影響脊髓隨脊柱的運動。
   四.脊髓內部結構
   (一)脊髓表面的溝和裂
   1.腹正中裂:為脊髓腹側面正中線上的縱行裂,裂較深。將脊髓的腹側面分成左右兩個部分。
   2.背正中溝:為脊髓背側面正中線上的縱隔,將脊髓的背側面分成左右兩個部分。
   3.腹外側溝:溝紋不甚明顯,左右各一,為脊神經腹根出口處。
    4.背外側溝:溝紋較淺,左右各一,為脊神經背根傳入脊髓處。
   5.背中間溝:此溝在胸髓中段以上,始逐漸明顯,位于背正中溝與背外側溝之間,將薄束與楔束分開。
   (二)脊髓的節(jié)段
   脊髓共分31各節(jié)段,每一節(jié)段有兩對神經根(前根和后根)。頸髓8個節(jié)段,胸髓12個節(jié)段,腰髓5個節(jié)段,骶髓5個節(jié)段,尾髓1~2個節(jié)段。在脊髓圓錐一下的腰骶神經根,在椎管內的方向,幾乎始垂直的,構成所謂馬尾。

   (三)脊髓內部結構包括脊髓灰質、脊髓白質、和中央管三部分。
   1.脊髓灰質:位于脊髓的中央,包含許多神經細胞團,橫斷面呈H形,全場呈立柱狀體。在灰質的兩側部分,按位置分布為后角、前角及側角。中間連接的部分,稱為灰質連合。
   (1)前角又稱腹角,其切面較短,分為頭及底,頭在腹側部。前角中含有較大的多極運動細胞(下運動神經元)。這些細胞又分為四個小組,其排列規(guī)律是:在內側的主司軀干的運動,在外側的主司四肢的運動。
   a.腹內側細胞群:在前角腹內側,司頸部與軀干的肌肉運動。
   b.背內側細胞群:在前角背內側,該細胞群在與于胸腰段脊髓內,司軀干的肌肉運動。
   c.腹外側細胞群:在前角外側腹方,細胞群在頸膨大及要膨大處較發(fā)達,司肩、上臂、骨盆及股部的肌肉運動。
   d.背外側細胞群:在前角外側背方,細胞群在頸膨大及腰膨大處較發(fā)達。頸膨大處者司前臂及手的肌肉運動,腰膨大處者的小腿及足的肌肉運動。
前角細胞發(fā)出神經纖維,從腹外側溝穿出,組成前根。
   (2)后角:在其切面上又分為尖、頭、頸、底四個部分,含有較小的神經細胞,主要接受脊髓神經后根傳入的神經傳導。尖:在后角的尖端部分,該部分細胞小而少,稱為膠狀質,為接受與傳到脊髓后根傳入的普通感覺的第二神經元(溫痛覺和一部分觸覺);頭:在尖端的腹側,比較膨大,內含固有核,發(fā)出纖維,組成脊髓小腦腹側束;頸:比較狹窄的部分:底:是后角的根部,其內側含有較大的細胞群,稱為背核(克氏柱Clarke柱),自此發(fā)出纖維,組成脊髓小腦背側束。
   (3)側角:在前角與后角之間,范圍較小,里面含有多極的小型細胞。是交感神經原的所在地,司內臟器官運動、汗腺分泌、血管運動及神經營養(yǎng)功能。
   在第8頸節(jié)和第1胸節(jié)的側角中有一群細胞,稱為睫狀體脊髓中樞。從這里發(fā)出的交感神經纖維,經過前根、頸交感神經節(jié)(下、中、上)、交感神經、頸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叢和睫狀神經節(jié),到達眼部,支配三個平滑肌:瞳孔擴大肌,司瞳孔擴大;上瞼板肌,司眼裂開大;眼眶肌,當此肌緊張到一定程度時,能使眼球向外突出。
   排尿和排便的脊髓中樞在第3、4、5節(jié)的骶髓的前后角之間的細胞中,性中樞則位于2、3、4骶髓前后角之間的細胞中。
   2.脊髓白質:是有髓鞘的神經纖維所組成。大致稱為神經纖維束與脊髓平行,上下傳導。現分成后索、側索及前索敘述:
   (1)后索:位于背正中溝與脊髓后角之間,略呈三角形。在胸髓中段一下僅有薄束,而在此之上側有楔束。
   a.薄束:在后索內側部,該束是傳導胸中段以下的深部感覺。自內向外的排列為骶、腰、胸。
   b.楔束:位于后索的外側部,其纖維是傳導胸中段以上的深感覺。
薄楔二束也屬外受系,傳導精細的觸覺(辨別二點距離、紋理粗細、重量、實體等。)
   (2)側索:位于脊髓前角與后角的外側,含有上升及下降的兩種纖維,其主要的神經束有:
   a.皮層脊髓側束:位于脊髓小腦背側束的內側,是對側大腦皮層運動區(qū)下降的纖維束。其末梢終止于前角細胞,司遂意肌肉運動的傳導。
   b.脊髓丘腦側束:位于脊髓小腦腹側束的內側與紅核脊髓束的腹側,為傳導痛覺與溫度覺的纖維束。
   c.脊髓小腦背側束:位于側索的背外方,是傳導深部感覺至小腦的神經纖維束。
    d.脊髓小腦腹側束:位于側索的腹外方,亦為傳導深部感覺至小腦的神經纖維束。
   e.紅核脊髓束:位于皮層脊髓側束的腹側,是自對側紅核下降的神經纖維,其末梢終止于前角,司調節(jié)肌肉運動的纖維。
   (3)前索:位于腹正中裂與前角之間,亦含有上升與下降的兩種神經束,其主要是:
   a.皮層脊髓前束:位于前索的內側,是同側大腦皮層運動區(qū)直接下降的纖維束。其大部分纖維將經過白質前結合而終止于對側的前角細胞;一小部分纖維終止于同側的前角細胞,司軀干的肌肉運動。此束在胸髓一下即行消失。
   b.脊髓丘腦前束:位于前索的外側部分,是傳導觸覺的神經纖維束。
   c.前庭脊髓束:位于皮層脊髓束的外側,是自腦干前庭神經核下降的神經纖維束。其末梢終止于前角細胞,司身體平衡的傳導。
   d.頂蓋脊髓束:起自中腦的頂蓋(上丘和下丘),隨即越邊下行。它的主部終于頸髓,入胸胸后纖維漸減少,散在側、前基束的外方。纖維止于前角細胞間,內側部媒介視覺的反射,外側部媒介聽覺的反射。
   e.網狀脊髓束:起自腦干網狀結構中的大型細胞,纖維中繼多種的沖動,散漫下行。在脊髓中此系行于側、前束的外方,于紅核脊髓束、頂蓋脊髓束和基束的纖維相混雜。它們止于前角細胞,參與維持身體平衡、肌肉的協調。
   f.橄欖脊髓束:起于橄欖下核,下行止于前角的灰質(多在上頸部)。此束技能尚不明廖,應附屬小腦系統。
   3.中央管:在灰質的中央為一細長的管道,里面含有腦脊液,上通第四腦室,下通脊髓圓錐末端的終室。在下更形縮小,形成一個盲管,管壁為一層室管膜細胞構成。
   第五節(jié) 脊神經
   脊髓每個節(jié)段發(fā)出一對脊神經,共31對(個別人32對),脊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及尾神經1~2對。脊神經由脊髓前根(運動根)和后根(感覺根)合成根神經通過椎間孔后,分成前支和后支。后支較細,穿橫突向后行,分布于頸、背、腰、骶部肌肉和皮膚;前支粗大,向外前行,支配頭頸、胸、腹及四肢的肌肉和皮膚。每一對脊神經前支在椎間孔外不遠處發(fā)出交通支,與交感神經節(jié)相聯系,并發(fā)出脊膜返支(竇椎神經)再入椎管,支配椎管內骨膜、硬脊膜、硬膜外血管、椎間盤后部纖維環(huán)、后縱韌帶及關節(jié)囊。
   一.脊神經的纖維
   脊神經包含有四種神經纖維:
   (一)軀體感覺纖維:神經末梢終于皮膚、肌肉、肌腱、關節(jié)和骨膜,向中樞傳導各種深、淺感覺。
   (二)軀體運動纖維:末梢終于前身骨骼肌中的運動終板,支配頸、軀干及四肢骨骼肌的運動。
   (三)內臟感覺纖維:傳導胸、腹部內臟、血管及腺體的感覺。
   (四)內臟運動纖維:來自脊髓側角交感神經元的纖維,分布至皮膚的汗腺、立毛肌、血管及肌肉內血管,使汗腺分泌、血管收縮及調節(jié)肌肉營養(yǎng)。
部分頸神經與腦神經聯合支配的,稱為交通支。例如C3,4部分纖維與副神經結合支配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故常見落枕患者胸鎖乳突肌痙攣,當糾正落枕引起2~4頸椎小關節(jié)錯位后,肌痙攣即可緩解。
   二.神經叢
脊神經前支組成個種神經叢,即頸神經叢(C1~4組成)、臂叢(C5~8、T1組成)、腰叢(T12、L1~4組成)、骶叢(尾叢)(L4~5,S1~5、Co1~2組成),胸神經不組成叢。各神經叢分布情況如下:
   (一)頸叢(C1~4前支)
   1.皮支
  (1)枕小神經(C2):支配枕外部、耳廓后面及乳突部皮膚。
  (2)耳大神經(C2、3):支配耳廓。乳突及腮腺區(qū)皮膚。
  (3)頸皮神經(C2、3):支配頸前面皮膚。
  (4)鎖骨上神經(C3、4):支配鎖骨區(qū)、肩部及上胸部皮膚。
   2.肌支
  (1)胸鎖乳突肌支(C2、3)。(參與副神經支配)。
  (2)斜方肌支(C3、4)。
  (3)頸深肌支:C1支配頭前直肌、頭側直肌;C2~4支配頭長肌;C1~4支配頸長肌;C3~4支配中斜角肌;C4支配前斜角肌。
  (4)提肩胛肌支(C3~5)。
   3.膈神經(C3~5)
  (1)運動纖維:支配膈肌。
  (2)感覺纖維:支配心包、膈、縱膈胸膜和肋胸膜一部分。
  (3)至舌下神經交通支:支配頦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及甲狀舌骨肌。
  (4)至迷走神經交通支(C1):支配顱后窩硬腦膜感覺。
  (二)臂叢(C5~8、T1前支)
  1.鎖骨上分支
  (1)肩胛背神經(C3~5):支配菱形肌及提肩胛肌。
  (2)胸長神經(C5~7):支配前鋸肌。
  (3)鎖骨下神經(C5、6):支配鎖骨下肌。
   (4)肩胛上神經(C5,6):支配岡上肌、岡下肌。
  (5)胸前神經(C5~T1):支配胸大肌、胸小肌。
  (6)肩胛下神經(C5、6):支配肩胛下肌、大圓肌。
  (7)胸背神經(C6~8):支配胸闊肌。
   2.鎖骨下分支
  (1)外側束
  a.肌皮神經(C5~7):皮支支配前臂外側面皮膚;肌支支配肱二頭肌及肱肌。
  b.正中神經(C6~T1):皮支支配手掌面橈側三個半手指皮膚;肌支支配前臂旋前圓肌、掌長肌、指屈淺肌及橈側屈腕肌、姆內收肌以外之拇指肌及橈骨側之2、3蚓狀肌、姆屈長肌、指屈深肌的橈骨頭、旋前方肌。
  (2)內側束
  a.臂內側皮神經(C8、T1):支配臂內側面皮膚。
  b.前臂內側皮神經(C8、T1):支配前臂內側面皮膚。
  c.尺神經(C7~T1):皮支支配手掌面尺側一個半手指和手背面尺側兩個半指的皮膚;肌支支配尺側屈腕肌、指屈深肌之尺骨頭、尺側二個蚓狀肌、各骨間肌及內收拇肌。
  (3)后束
  a.腋神經(C5、6):皮之支配臂外側面皮膚;肌支支配三角肌及小圓肌。
  c.橈神經(C5~T1):皮支支配臂和前臂背面、手背橈側兩個半手指皮膚;肌支支配肱三頭肌之長頭、肘肌、肱橈肌及前臂背側各伸肌及橈側之各伸肌。
 (三)胸神經前支(T1~12)
  (1)肋間神經:皮支支配胸前和胸部外側皮膚,第二肋間神經外側皮支稱肋間臂神經,支配臂內側面皮膚;肌支支配肋間肌。下6對肋間神經還支配腹肌。
  (2)肋下神經:為T12胸神經前支。
  (四)腰叢(T12、L1~4前支)
  (1)髂腹下神經(T12、L1):皮支支配大腿上外側及恥骨聯合附近的皮膚;及支支配腹肌。
 (2)髂腹肌溝神經(L1):皮支支配陰囊、**根的皮膚(女性支配陰阜和大陰唇皮膚)及大腿上內側皮膚;肌支支配腹肌。
 (3)生殖股神經(L1、2):皮支支配大腿前側、腹股溝韌帶下方和陰唇皮膚;肌支支配提睪肌和肉膜。
 (4)股外側皮神經(L2、3):支配大腿外側面皮膚。
 (5)股神經(L2~4):皮支支配大腿前面皮膚及小腿內側和足內側緣皮膚(名隱神經);肌支支配股四頭肌。
 (6)閉孔神經(L2~4):皮支支配大腿內側面中部皮膚和髖關節(jié);肌支支配大腿內收肌群和閉孔外肌。
 (五)骶尾叢(L4~、S1~5、Co1~2前支)
 (1)陰部神經(S1~4):皮實支配會陰及外生殖器皮膚;肌支支配會陰肌。
 (2)臀上神經(L4~S1):支配臀中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
 (3)臀下神經(L5~S2):支配臀大肌。
 (4)肌支:支配梨狀肌(S1、2)、閉孔內肌(L5、S1)及股方肌(L5、S1)。
 (5)股后皮神經(S1~3):支配大腿后面皮膚。
 (6)坐骨神經(L4~5、S1~3)
  a.脛神經:皮支支配小腿后面及足外側緣、足跟內外側及足底的皮膚;肌支支配腓腸肌、跖肌、比目魚肌、腘肌、脛后肌、拇屈長肌、趾屈長肌及足底部肌肉。
  b.腓總神經:皮趾支配小腿前側、外側和足背皮膚;肌支支配脛前肌、伸拇長肌、伸趾長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及足背肌肉
  (六)脊神經后支的分布:
 (1)枕大神經(C2):支配頭下斜肌、頭夾肌。頭最長肌及枕部皮膚。
 (2)枕下神經(C1):支配頭上斜肌、頭下斜肌、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
 (3)第3枕神經(C3):支配頭半棘肌及枕部皮膚。
 (4)頸神經4~8
 (5)胸神經1~12
 (6)腰神經1~5
   以上頭、胸及腰神經后支按節(jié)段支配頸、背、腰部的肌肉及皮膚感覺。其中L1~3后支的皮支組成臀上皮神經,支配臀部上部皮膚。
 (7)骶神經(S1~5):從骶孔穿出支配臀中部皮膚。
 (8)尾神經(Co1~2):從骶管裂孔穿出,支配尾部皮膚。
   第六節(jié)有關肌肉(略)
   第七節(jié) 內臟神經系統
   內臟神經的搞機中樞在大腦的邊緣葉;較搞機中樞在丘腦下部;低級中樞在脊髓和腦干。內臟神經的傳出部分,就是內臟的運動神經。
   一、內臟神經的結構特點
軀體運動神經由低級中樞(脊髓)到達骨骼肌只有一級神經元。內臟神經由低級中樞到達內臟,必須經過兩級神經元,即節(jié)前神經元與節(jié)后神經元。節(jié)前神經元的細胞體在低級中樞,發(fā)出節(jié)前纖維,節(jié)后神經元的細胞體聚成內臟神經節(jié),發(fā)出節(jié)后纖維。節(jié)前纖維與節(jié)后纖維在內臟神經節(jié)內聯系,節(jié)后纖維的末梢分布于內臟效應器。
   二、內臟神經節(jié)
   由三種神經節(jié):
  (一)交感神經節(jié)。在脊柱兩旁,又較椎旁節(jié)。
  (二)內臟神經叢節(jié)。在脊柱前方,又叫椎前節(jié)。
  (三)終節(jié)。在器官附近或散左于器官內部(是交感神經節(jié))。
   三、交感神經
  (一)節(jié)前神經元在脊髓T1~L3的側角內。
  (二)節(jié)后神經元在交感神經節(jié)或內臟神經叢節(jié)。節(jié)后纖維的分布常通過下列三種途徑:
   1?直接到達內臟;
   2?纏在血管上,隨血管到達內臟;
   3?隨脊神經分布。
  (三)交感神經干:交感神經干上自第2頸椎平面,下達尾骨平面。共有23~26各神經節(jié),有纖維連接成為交感神經干。
  1頸交感神經節(jié):兩側各有3~4個。
  (1)頸上交感神經節(jié)。最大。呈紡錘形,在第1、2或第3、4頸椎橫突水平。其節(jié)后纖維進入上三個頸神經內。
  (2)頸中交感神經節(jié)。最小,呈卵圓形,在第5、6頸椎橫突水平。其節(jié)后纖維主要進入第4、5頸神經。
  (3)頸中間交感神經節(jié)。在第6頸椎橫突水平。有時單獨存在,有時與頸中交感神經節(jié)合在一起。其節(jié)后纖維進入第4、5頸神經。
   (4)頸下交感神經節(jié)。常與第一胸交感神經節(jié)合成星狀神經節(jié)在第6頸椎橫突水平或第1肋骨小頭前方。其節(jié)后纖維進入下三個頸神經。
   頸交感神經來源于第1、2胸節(jié)的白交通支上行。頸神經是通過灰交通支與交感神經節(jié)相連。驚叫干神經節(jié)的節(jié)后纖維進入頸神經,也進入腦膜返支神經內,入椎管后支配脊膜、后縱韌帶、椎間關節(jié)、關節(jié)囊。頸交感神經節(jié)末梢分布到咽喉部、心臟、頭頸及上肢的動脈。交感神經纖維也加入腦神經,如舌咽、迷走、舌下神經等。頸內動脈的交感神經纖維分布到眼部,支配擴瞳肌和上眼瞼的平滑肌。圍繞在椎動脈上的交感神經纖維,除調節(jié)椎動脈外,并隨椎動脈上行分支到內耳動脈。頸交感神經的幾個灰交通支可合成心臟支,組成頸上心支、頸中心支和頸下心支。T1~5交感神經聯合組成心叢(有的與迷走神經的分支吻合),支配心臟。
   2胸交感神經節(jié):兩側各有11或12個,胸交感神經節(jié)是最正氣地沿兩個肋骨小頭前方下行,但最下兩個稍偏向內側,處于11、12胸椎體之側面。上胸部(T1~5)交感神經節(jié)的一部分節(jié)后纖維分布到食管、氣管、支氣管和肺。下胸部(T6~12)脊髓側角發(fā)出的節(jié)前纖維,通過T6~12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組成內臟大、小神經,達腹腔神經節(jié)和腸系膜上神經節(jié),在節(jié)中交換神經元,節(jié)后纖維隨腹腔血管分布到腹腔器官。
   3腰交感神經節(jié):兩側各有4或5個,均較胸交感神經節(jié)偏與內側,沿腰椎體的側前方下行。
   4骶交感神經節(jié)及尾交感神經節(jié):通常兩側各有4個骶交感神經節(jié)及1個尾交感神經節(jié)。其位置是處于骶前孔之內側。骶部交感神經干末端會合呈一個尾交感干神經節(jié)。
腰骶部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是隨血管分布到直腸、膀胱和男、女生殖各個器官。
   四、副交感神經
  (一)節(jié)前神經元。節(jié)前神經元細胞體位于中腦、橋腦和延髓的有關腦神經核內(動眼神經副核、上涎核、下涎核、迷走神經背核)及骶2~4骶髓的側角內。節(jié)前纖維分別隨動眼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第2~4骶神經的前根離開中樞,終止于有關的終節(jié)內。
  (二)節(jié)后神經元。節(jié)后神經元細胞體位于器官附近和器官內部的終節(jié)。如睫狀神經節(jié)和粘膜下叢的神經節(jié)細胞等。終節(jié)發(fā)出的節(jié)后纖維終止于所分布的器官。
  (三)副交感神經的分布
   1.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起自中腦動眼神經副核。到達睫狀肌及瞳孔括約肌。
   2.面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起自橋腦上涎核,到達淚腺,頜下腺及舌下腺。
   3.舌咽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起自延髓下涎核,到達腮腺。
   4.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起自延髓迷走神經背核,到達心、肺、食道、腹腔叢的各器官。
   5.第2~4骶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起自骶2~4骶髓的側角,到達結腸左曲下的消化管、盆腔內及會陰部的器官
 
 
 您好:歡迎您光臨銜的圖書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頸肩痛、手麻、走路踩棉花感?這些癥狀分別對應6種頸椎病
頸椎的常見疾病與健康防護
辦公室人員必須知道的知識怎樣保養(yǎng)你的頸椎
頸椎病防治250問(一)
混合型頸椎病
與頸椎病有關的解剖結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气| 南召县| 徐水县| 清涧县| 罗田县| 闵行区| 察哈| 新宁县| 海城市| 博罗县| 乐亭县| 延津县| 波密县| 丹阳市| 广安市| 辉南县| 汝阳县| 贡觉县| 依兰县| 和平县| 武山县| 淮北市| 万山特区| 马公市| 黄冈市| 虎林市| 安阳市| 舞钢市| 甘德县| 高邑县| 武邑县| 霍州市| 婺源县| 惠来县| 米易县| 礼泉县| 永年县| 华池县| 民丰县| 同心县|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