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行、五臟六腑與六字訣對應表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臟六腑 | 肝、膽 | 心、小腸 | 脾、胃 | 肺、大腸 | 腎、膀胱 |
六字訣 | 噓(虛) | 呵(科) | 呼 | 呬(謝) | 炊(吹) |
胸腹部九宮穴位及穴區主治的病癥及按摩方法:見圖4圖5 1、4宮與2宮,云門及中府穴,肺經,連心肋。云門在鎖骨外沿,距前正中線6寸。中府在云門下1寸。主治:咳嗽,哮喘,胸脅痛,肺炎,肺結核,支氣管炎,心絞痛,肋間神經痛,肩臂痛。按摩法:用五指并攏為梅花指在該穴區轉揉。
2、9宮天突穴:任脈,嗓子眼,連肺胃。主治:咽喉腫痛,失語,咳喘,止嘔。急性咳喘可即按即停。按摩法:用梅花指或中食指按揉嗓子眼。
3、3宮與7宮,乳根、乳中、天池三角區,連心胸肋。天池穴,屬手厥陰心包經,在腋下三寸,乳后一寸。乳根穴屬胃經,乳中下1寸(乳中不直接按摩)。按摩該三角區域,作用是寬胸理氣,止咳平喘,降逆止嘔。主治:胸悶,胸脅痛,,咳嗽痰喘,嘔吐,可改善乳腺組織營養,防治乳腺炎及乳腺增生,對女性可以重塑胸部、改善乳房的松馳、外擴現象。按摩法:用一只手的虎口扣住乳根可雙手疊壓轉揉。
4、5宮膻中穴,任脈,兩乳頭中間。脾、腎、小腸、三焦經與任脈會穴。作用是利氣寬胸,止咳化痰。主治:胸悶,胸痛,心痛,咳嗽,哮喘,肋間神經痛,乳腺炎,乳汁不足,返酸、嘔逆。按摩法:用梅花指壓住穴位轉揉。
5、8宮與四宮,左肋下胸腹交界處叫脾區,主要器官是脾臟和胰腺。胰腺、脾臟和胃是相連在一起的。胃的左側是脾臟,胃床大部分在胰腺上:脾主運化,胰腺分泌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對于保持血糖正常有重要意義。主治:脾胃病,糖尿病及其連帶病癥。按摩法:用左手小魚際(小指下面的手掌面)摳住左肋下,再用右手疊壓在左手上轉揉。
6、6宮與二宮,右肋下胸腹交界處叫肝區。肝膽互為表里其肝疏泄功能與膽汁分泌排泄、脾胃消化有關。肝氣郁,則納呆、噯氣、嘔吐、腹脹、泄瀉等。肝濕熱,膽液外溢則黃疸。肝氣盛郁,則頭痛、頭暈、易怒、耳鳴耳聾、目赤等。肝區的期門穴(乳頭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章門穴(側腹部11肋游離端下法下方)可治療:腹痛、脹、瀉,嘔吐,肝炎,肝硬化,黃疸,肋間神經痛,肝脾腫大、腹水,膽囊炎、膽石癥等。所以該區可防治肝膽及連帶病癥。按摩法:用左手小魚際(小指下面的手掌面)摳住右肋下,再用右手疊壓在左手上轉揉。
7、1宮與九宮胃區(中脘穴:腹部之任脈,臍上4寸,小腸、三焦、胃經與任脈會穴)。作用是消食利氣,健脾和胃,寬中開胃。主治:胃痛,腹痛,腹瀉,消化不良,嘔吐,吞酸,便秘,吐血,便血,急慢性胃腸炎,胃及12指腸潰瘍,腸梗阻,哮喘,神經衰弱。按摩法:在臍上4寸,用雙手掌疊壓或梅花指轉揉。
8、三宮與七宮,腹中部,神闕穴左右側,距臍中2—4寸(3—5指)。包括“天樞、大橫、腹結”區域。天樞穴:胃經,平臍中,距臍中左右2寸。大橫穴:脾經,平臍中,距臍中左右各4寸。腹結穴:脾經,大橫穴下1.3寸。該區域主治:繞臍腹痛、腹脹、腹瀉,消化不良,便秘,痢疾,腸道寄生蟲病,腸麻痹,月經不調,痛經,闌尾炎,癔癥。按摩法:在天樞、大橫、腹結三角區,用雙手掌疊壓或梅花指轉揉。
9、五宮,神闕穴區(包括肚臍正中的“神闕穴”及臍上1寸的水分”,臍下1寸的“陰交”,臍下1.5寸的“氣海”):屬任脈。“神闕”禁針可灸,“陰交”孕婦不用針、可灸,“神闕”主治:虛脫,休克,腹痛腹脹,腹瀉,便秘,脫肛,腹部水腫,細菌性痢疾,腸粘連,痔瘡。“水分”(臍上1寸)主治:腹痛、腹脹、腹瀉、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陰交”(臍下1寸)主治:腹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陰癢、不孕癥、疝氣、水腫、細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宮出血。“氣海”(臍下1.5寸)主治:腹痛,腹瀉,虛脫,哮喘,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后惡露不盡,不孕癥,疝氣,遺尿,脫肛,尿潴留,泌尿系感染,腸麻痹,胃下垂、尿崩癥,神經衰弱。按摩法:用雙手掌在肚臍處疊壓轉揉。
10、八宮與六宮,歸來、氣沖、沖門三角區(歸來穴:胃經,臍下4寸、距正中線2寸。氣沖穴:胃經,歸來穴下1寸。沖門:脾經,腹股溝外側距曲骨3.5寸,)主治:小腹痛,外陰痛,月經不調,不孕,子宮脫垂,子宮內膜炎,白帶多,陰莖痛,遺精,睪丸炎,疝氣,陽痿,痔痛,小便不利,睪丸炎。按摩法:在左右大腿根與小腹交界區,用左或右手的小魚際(小指下面的手掌面)壓住該區,再用另一只手疊壓在上面助力轉揉。也可用梅花指轉揉。
11、一宮,關元、中極區。關元穴:任脈,臍下3寸,就是丹田。中極穴:任脈,關元下1寸,膀胱經的募穴。均為肝脾腎經與任脈的會穴。主治:昏迷,虛脫,遺精,陽痿,早泄,疝氣,小腹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子宮出血,帶下,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滯產、產后宮縮痛。陰癢,遺精,遺尿、小便不通、尿頻、尿急、尿痛、尿路感染,腹瀉,脫肛。作用是扶正,生陽,溫調氣血,利濕。按摩法:用雙手掌疊壓轉揉,或用梅花指轉揉。
12、胸腺區(免疫區):鎖骨中間天突穴直垂下來,一短帶狀,緊靠任脈兩側,約四指寬的長度,就是胸腺。按摩胸腺的意義:胸腺位于胸骨后面,胸骨上端,左右兩肺之間,緊靠心臟,呈灰赤色,火柴盒大小,扁平橢圓形,由淋巴組織構成,青春期前發育良好,40歲過后就會逐漸萎縮.但是只要經常不斷的刺激它,就會保持活躍的狀態,可提高免疫力,防癌,不易生病。按摩法:見五。
13、轉揉大腹(大腸區),以肚臍為中心距肚臍3-5指處轉揉大腹:(見圖5)、按照大腸的自然走向按摩。自右側小腹開始向上↑(升結腸)經“天樞”等胃經穴位到近右肋下面轉向左(橫結腸)經“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轉向下↓(降結腸)經胃經的“歸來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轉→經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側。大腸區的“器官”是大腸,所經經絡是胃經及腎經和任脈,故轉揉大腹可以疏通大腸區,可治療腹痛、腹脹、腹瀉,便秘,脫肛,腹部水腫,細菌性痢疾,腸粘連及胃腸部的多種疾病。按摩法:見五。
四、主要防治的疾病:肺熱咳喘,心臟不適,胸悶脅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肝氣不舒,腹漲、腹痛、腹瀉,糖尿病,高血壓,大便秘結及男科婦科疾病等。可以說通過九宮按摩可增強人體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統的功能,防治五臟六腑的疾病,并有減肥功效。
五、兩種按摩法:參照圖3、4.5
(一)米字型按摩法:參照圖3。不分時間。
(A)、按摩順序是:9→1→3→7→4→6→2→8→5→九→一→三→七→四→六→二→八→五。
(B)、按摩次數與順逆:所有穴位都是先順時針轉揉36圈,再逆時針轉揉24圈,然后點壓兩秒鐘以上。(按摩時想著在胸腹部掛著一塊表,就知道順逆了)
(C)、按摩九宮后剁搓摩擦胸腺:在任脈兩側1.5 — 2寸(兩三指)處,用雙手指自上至下剁搓摩擦各50次(或從嗓子眼直垂下來到膻中一線剁搓摩擦100次),力度要適中,不可用蠻力。
(D)最后轉揉大腹:雙手疊壓自右側小腹開始向上↑轉揉,到近右肋下面轉向左(橫結腸)經“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轉向下↓(降結腸)經胃經的“歸來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轉→經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側,就這樣要順時針轉36圈。然后雙手在左右肋下面“稍用力”向下↓拍搓24次,一直搓到小腹。
(二)九宮按摩法:
(A)、時間:夜11時、→午11時定為上午,午11時→晚11時為下午。
(B)、上午按摩(自下到上按摩九宮,再自上到下按摩胸腺及大腹)按摩順序是:先由(一)宮開始→經(二、三、四、五、六、七、八)宮→(九)宮(腹部—自關元到胃區),接著按摩(1)宮→經(2、3、4、5、6、7、8)宮→(9)宮(胃區→天突穴)的順序按摩(這樣肝、脾、胃區先后按摩了兩遍),按摩每個穴位后要點壓兩秒鐘以上,最后按摩胸腺及大腹。
(C)、下午按摩(自上到下按摩九宮,再自上到下按摩胸腺及大腹),按摩順序是:先由(9)宮→(1)宮(胸部--自天突穴到胃區),接著按(九)宮→(一)宮(胃區→關元)的順序按摩(肝、脾、胃區先后按摩了兩遍),按摩每個穴位后點壓兩秒鐘以上,最后按摩胸腺大腹。
(D)、九宮的按摩次數與順逆:單數×9的倍數、要順時針轉揉、《如按摩7或七宮×9﹦63次,要順時針轉揉》;雙數×6的倍數、要逆時針轉揉、《如按摩4及四宮×6=24次,要逆時針轉揉》。
(E)、按摩九宮后剁搓摩擦胸腺:在任脈兩側1.5 — 2寸(兩三指)處,用雙手指自上至下剁搓摩擦各50次(或從嗓子眼直垂下來到膻中一線剁搓摩擦100次),力度要適中,不可用蠻力。
(F)、最后轉揉大腹:雙手疊壓自右側小腹開始向上↑轉揉,到近右肋下面轉向左(橫結腸)經“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轉向下↓(降結腸)經胃經的“歸來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轉→經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側,就這樣要順時針轉36圈。然后雙手在左右肋下面“稍用力”向下↓拍搓24次,一直搓到左小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