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的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和體悟《大學》。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上一次我們分享了“修其身在正其心”,今天的內(nèi)容為“齊其家在修其身”,修身和正心的區(qū)別在于,正心側(cè)重于內(nèi)心的修行,而修身則側(cè)重于身口意內(nèi)外一體的修行,稱為修身。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就是說要使家庭、家族成為賢善之家,和諧之家,圣賢之家,則需要以修身為本。家,在古代更多的是指一個家族,而不僅僅是指一個小家庭,而是指一個大家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在當代,家更多的是指小家庭。但不管是小家庭還是大家族,要使家庭成為賢善之家,家庭成員特別是一家之長都需要“修其身”。修身,身主要代表行為,而這個行為就體現(xiàn)在我們的語言、行動、為人處世以及對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處理上。
那么為什么要修其身?這是因為通常人們受自己的喜好或者厭惡這種情感的影響,而不能夠客觀、公平、公正的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大學》里這段內(nèi)容就把在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這種偏頗的情況列舉了出來。
比如這里說,“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辟,就是偏頗不正,就是有偏。不管是偏愛還是偏見,或者是其他的這種不正的行為,都是屬于偏僻的行為,對于自己親近和喜愛的人,我們的心里就自然的會有所偏愛,這樣在處理事的時候,就會因為這種偏愛而不能公正客觀的處理。“之其所賤惡而辟焉”,對于我們自己不喜歡的人、感到厭惡的人,就會因厭惡而產(chǎn)生諸多的偏見。因為這些偏見的存在,那么在與這樣的人相處的時候,就不能客觀公正的去看待它,也不能客觀公正的去處理與這樣的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對于自己尊敬、敬畏的人也會有所偏向。“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對于能博得自己同情和憐憫的人,也會對其有所偏向。“之其所敖情而辟焉”,對于自己看不起的人,覺得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對這樣的人也會存有偏見。所以接下來說“故好而知其惡”,或者是“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好,即喜歡。特別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同時還能夠清楚的看到這個人的缺點和不足,或者說特別厭惡、討厭一個人,同時還能夠清楚的看到他的優(yōu)點和長處,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天下鮮矣,就是非常稀少的意思。所以說大部分的人都是被自己的好惡所左右,而不能客觀公正地去看待別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不能正確地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所以古代就有民間流傳下來的諺語說,人們很難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人們也很難看到自己地里的莊稼長得過于茁壯健碩。這是因為人們習慣性地偏愛自己的孩子,當對自己的孩子非常偏愛非常喜愛。這個時候當別人說自己的孩子不好的時候,自己本能的就會不能接受,不能客觀的去面對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比如說很多的父母,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出現(xiàn)爭吵打鬧的情況,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就會出現(xiàn)護短的行為,對自己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會遮掩,然后會強調(diào)對方孩子的過錯而忽視自己孩子言行不當之處。“莫知其苗之碩”,則是說人們因為對于收成的奢望,或者說希望收成越高越好,希望莊稼長得越壯越好,那么對于自己田地里的莊稼長得過于茂盛的問題也是看不到的。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所以說,如果對于自己身邊的人,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情感好惡來進行處理,那么就無法客觀公正的去處理家庭、家族中的事,特別是對于古代的大家族而言,一個大家族甚至有上百人、上千人,這樣的話每個人都憑著自己的好惡,對于自己親近的人特別地袒護,而對于自己不喜歡的人就給予不公正的對待,那么這樣的家族就無法管理好,無法使整個家族和諧相處。每個人都是有優(yōu)點和缺點,都有長處和不足,對于家族的管理而言,只有客觀公正的看待每一個人,不論親疏,都能夠正確地評價一個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既能看到其優(yōu)秀的一面,也能看到其不足的一面,對自己和別人都能夠全面客觀地看待,這樣才能以一顆公正無私的心處理好家庭和家族的事務(wù),從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家庭文化的氛圍。以上是從世俗家庭生活方面進行的解讀。
對于觀心修行而言,家,指的就是身家性命,指的是我們整個身心,所以說修身就是修正自己身口意的行為。而且這種修身是在正心誠意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先達到正心誠意,然后再進一步深化到身口意的修行。如果意不誠、心不正,就談不上真正的修身。《大學》所說的修身,即是以大學之道的修行要求去觀照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要求,對于不符合的地方就要進行修正。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比如說對于自己親近喜愛的人是否過于偏愛、溺愛、縱容?在面對相關(guān)事情的時候,是否有這樣的心理在影響著我們理性的判斷?對于自己不喜歡的人,自己是否存有主觀的偏見?是否因為這種情感上的不接納、不喜歡,最終成為一種主觀的偏見和偏激的看法?對于自己敬畏的人,自己是否只是一味的尊重其權(quán)威,而缺乏一種客觀冷靜的認知和了解呢?對于自己同情憐憫的人同樣也是如此,是否能夠在同情憐憫的基礎(chǔ)上更深入的了解一些細節(jié)和詳情呢?對于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是否能夠平等的去看待而不是以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過于主觀地做出結(jié)論呢?這些都需要在生活中去觀照自己和反省自己,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偏頗之處,然后去修正自己的言語和行為。這是在生活中修行的內(nèi)容。
但是僅僅這樣修行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只是一種相對較淺層面的修行,更深的層面則需要深入到自己的內(nèi)心,深入到起心動念之中,去觀照自己的念頭,去修正自己的心。這樣的修行就比上面所說的對言語和行為的觀照、修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在不同的情境中,在面對每一個情境的時候,都要時刻警覺和觀察自己的心念,是如何起心動念的,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陷入了世俗的是非好惡之中,是否被自己的情緒情感帶動而形成了偏見等等。自己的念頭是不是一種偏見,在我們的覺照之中其實是清清楚楚的。要觀察自己的心是否被念頭帶動而進入了“情”之“羅網(wǎng)”、“理”之“絲繭”、“法”之“森林”、“我”之“幻境”。
“情”之“羅網(wǎng)”:被情感所帶動使自己偏離了修行的正念;
“理”之“絲繭”:被過往耳熏目染的理論、觀念、思想、文化、道德、習俗等束縛而離開了生命當下的真實;
“法”之“森林”:被教法、法門、概念、名相、知見等束縛而不能回到當下之覺知;
“我”之“幻境”:被強烈的自我感、堅固的個體自我的執(zhí)著所迷惑,而看不清自我的虛幻不實;
以上這些都是在觀心修行中需要去破除的束縛。相對而言,情和理的這種偏頗是比較容易觀照清楚的。而知見、理念、觀念,以及對我的執(zhí)著,特別是對個體自我的這種執(zhí)著,它是非常深的一種習氣,而對于教法的過度執(zhí)著也是一種難以破除的障礙,都需要在觀心修行中,通過對內(nèi)心各種念頭深入的觀照,通過對習氣的觀照,對自心本性的深入體悟才能破除。要徹底破除情、理、法、我的束縛,就要去觀照和體悟這些對象的相對性、緣起性、生滅性,以及它的究竟空性。相對性,就是指某一種事物,不管是情和理還是法和我,都具有在某一種條件下才能成立的特點,離開了相對的條件就無法成立。緣起性就是指這些對象的成立需要因緣條件的聚合,需要很多因緣條件的聚合,最后才能夠形成的情、這樣的理、這樣的法、這樣的自我,這是緣起性。生滅性就是指所有這些觀照的對象,都是有生有滅的,無法永恒不變。當我們?nèi)ド钊胗^照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真相。當對情理法我的相對性、緣起性、生滅性觀察和體悟得非常清楚的時候,那么也就清晰的見到了它們的究竟空性。只有見到了這些事物和現(xiàn)象的空性之后,我們才能夠改變對它們的錯誤的看法,從而解脫對它們的執(zhí)著不再被其束縛。
另外,在之前所說的關(guān)于格物致知的修行中,通過對念頭的深入觀照,通過對自心的空和覺這兩種性質(zhì)的深入觀照和體悟,就能夠明白自心的本性,它是離于一切現(xiàn)象的。而在這里,結(jié)合情理法我的觀照和體悟,最終就可以清楚的觀照到自心本性,本自離于情、離于理、離于法、離于自我執(zhí)著的超越境界。同時當我們對自心的空和覺這兩種本質(zhì)體悟清楚了之后,就可以安住在自心的空寂靈明之中,去清明的觀照和體悟,體悟什么?體悟自心本自離于情、離于理、離于法、離于我,體悟自心本自具足的寧靜清明、離欲離相、本然自在的這種狀態(tài)。
當我們安住于本心之中的時候,這個時候再去面對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事物在本心中都會清清楚楚的展現(xiàn)出它本然的樣子。這時就不會因情感好惡而影響對人事物的客觀的判斷、客觀的關(guān)照。這時對自己以及自己身邊的人,以及所有相關(guān)的人,在處理這些事務(wù)的時候,就可以如實的觀照人事物是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不會額外的去增加什么,也不會額外的去減少什么。
同時還因為我們安住在本心之中,通過這種清明的覺照使我們能夠看清如何更加善巧地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這時對于家庭事務(wù)的處理就會更有智慧,能更好地照顧到所有人的利益。所以說當修行者以這樣的方式去修行,從自己內(nèi)心的深處,從起心動念這樣的點去切入,去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去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去修正自己的言語和行為,不斷堅持這樣去修行,自然就能夠使修行者自身時常安住在安寧祥和之中,同時使整個家庭也會被他的安寧祥和所感染,被他的寧靜清明的智慧所帶動,從而形成自然健康和諧的家庭文化氛圍。這樣充滿溫馨充滿和諧充滿陽光充滿智慧的家庭,即是符合大學之道的賢善之家,也就是大學中所說的“齊家”。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對于《大學》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