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修道者靜坐觀心時,收攝六根,要對外界的一切現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僅如此,還要慢慢地止息內心紛飛的念頭,對念頭僅僅保持一種清明的旁觀。這時在別人的眼中,就顯現為一種[悶悶]的狀態,即看起來有些木訥無言,反應遲鈍。而這時其內心卻是處在一種離于欲望、離于妄想的自然淳樸的狀態。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不修道的人,常常表現得耳聰目明,十分地精明伶俐,但正是因為不知道收攝六根,不知道清心寡欲,所以常常沉溺于物欲之中,其心靈無法自主,得之則喜,失之則憂,常常深陷于痛苦煩惱之中,不得自由和解脫。
禍兮,福之所倚;被人們視為不吉祥的禍事,其中卻暗含著真正的[福氣]。比如很多人都是在遭遇重大變故和命運打擊之后,才豁然明白世俗的成功與快樂來得快去得也快,所有的功名利祿最終必將煙消云散,因此而走上追尋大道之路,那么這些所謂的[禍事]就成了促進他們走上修道之路的[福緣]。
福兮,禍之所伏。被人們視為大吉大利的喜事,比如升官發財等等,其中卻暗含著[禍事]。比如那些因徇私枉法貪污受賄而鋃鐺入獄的曾經身居高位之人,如果沒有機會升官發財,那么也就不會身敗名裂遺恨終生了。
孰知其極。誰能知道這其中福禍變化的奧秘呢?
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其實對于真正明白了的人,其中的奧秘也非常簡單。正所謂[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福禍,唯在一心。如果本心未明,真心未見,那么這就屬于[其無正也]的情況,這個時候呢,真心就無法做主,做主的是后天意識心。后天意識心為主宰,就會被貪嗔癡慢疑所惑,造作各種善惡之業,沉淪苦海,流轉輪回......
人之迷,其日固久。未覺悟的人,已經在生死迷妄中沉淪了很久很久,如果沒有對覺醒智慧的聞思修,是很難覺醒的。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那么如何才能使沉淪在生死苦海里的人走上修行覺醒之路呢?已經覺悟的人,就會一方面安住于覺醒的自性本心之中,一方面隨順因緣,因材施教,善于根據眾生根機施設方便法門而于第一義諦如如不動。
廉而不劌:雖然以各種方便法門而進行教化,但都暗合于自性本心,皆指向于自性本心,并不會違背和傷害自性本心覺悟之道。
直而不肆:關于自性本心的智慧教導,直指真相,超越名相,但并非放肆不羈,恰恰相反,而是充滿了道德的光明品格。
光而不耀。自性本心的智慧,雖然充滿了道德的光明品格,卻沒有任何耀人耳目的奇特之處,平常樸素,貼近生活,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就在我們的一呼一吸里,就在我們從容安詳的微笑里.......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