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在景陽岡打虎,景陽岡在山東聊城陽谷縣張秋鎮(zhèn)內(nèi)。李逵在山東臨沂市沂水縣殺的四虎。解珍和解寶在山東登州城外捕虎。似乎,水滸里打虎殺虎,多半在山東。
為何虎患出沒,以山東為主?歷史考究起來,北宋年間,山東是不是虎患之地?這里,且聽我細細道來。
水滸里所描述的大蟲,都有個明顯的特征:吊睛白額大蟲。吊睛是老虎的的眼睛向上斜翹,白額是老虎額頭是白色的花紋,大蟲是古代對動物的稱呼,不是單指昆蟲綱的動物。
《搜神記》有云:“扶南王范尋養(yǎng)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蟲。”另外,古時對動物泛稱蟲類。比如:禽為羽蟲,獸為毛蟲,龜為甲蟲,魚為鱗蟲。
在中國,老虎主要是東北虎、華南虎居多。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一帶,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是華南虎的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所以武松和李逵見到的,就是華南虎。
諸位知道,山東聊城到沂水,大約380公里左右。而虎的活動范圍較大,一般在100 - 400平方公里,最大的可達900平方公里以上。老虎是山地林棲動物,無固定巢穴。只要有山林,長途跋涉覓食很正常。
既然說到老虎活動范圍廣,那武松在景陽岡見到老虎,李逵在沂嶺見到老虎,正是老虎活動范圍之內(nèi),所以并不奇怪。
老虎傷人,從古至今,并不鮮見。古時捕獵工具簡陋,只能捕捉一些攻擊性不甚強的野獸。倘若碰到老虎之類的猛禽,便束手無策。又加上虎患不斷,人畜被攻擊傷害。所以老虎被視作自然災害不為過。
在歷代,虎災的相關(guān)記載其實很多,攻擊人畜的事件頻發(fā)。各地經(jīng)常記載:虎災連年,群虎遍擾,傷及死者近數(shù)百人。
《宋史》卷66《五行四》共計“虎患”11例,其中10例在南方,也是江南6例,湖北2例;蜀地1例;廣西1例。虎被打死5例,最多打死數(shù)量達到30只。歐陽修也不禁感嘆曰:“猛虎白日行,心閑貌揚揚。當路擇人肉,羆豬不形相。”
因為老虎的活動范圍偏廣,宋代虎患集中在長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帶,經(jīng)常出現(xiàn)老虎的蹤影。
程民生的《宋代老虎的地理分布》列舉了宋代發(fā)生的數(shù)十起虎患,并認為:在宋代,老虎遍布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除京師開封府以外,各路均有分布,連平原乃至城鎮(zhèn)都有老虎活動。人地矛盾的加劇,使虎患時有發(fā)生。
所以,山東出現(xiàn)虎患,實際只是側(cè)面地反映宋代某個城鎮(zhèn)出現(xiàn)的狀況。其實,很多地方,都有虎災。
虎患的發(fā)生,人們也就產(chǎn)生了對老虎的敬畏,也希望老虎與人類能達到和諧共處的愿景。古人很多時候,對付不了天災人禍,便按宿命論來總結(jié)經(jīng)驗。說什么“是天地間所有之物,有此物則有此理。”,什么“人不怕虎者,虎不奈得其人何,是有此理。”那都是無奈之言,為自己無法擺脫虎災找個心理慰籍而已。
水滸里,施耐庵也曾寫過一句:大蟲不吃伏肉。說的意思是:強者不會欺負懾服在腳下的弱者。
這里一句話,是把大蟲視為強者,當你無法征服它,便只能臣服于它的腳下。
施耐庵為何要寫武松打虎,李逵殺虎?
無非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下,無法征服的猛獸,只能通過小說的描述,試圖去表達自己的愿望,人能勝天,哪怕是老虎,人類徒手或靠自身力量也能征服。
雖然,那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