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定義
――副熱帶地區(20°~35°),由于海陸分布影響,副熱帶高壓帶斷裂成若干個具有閉合中心的高壓單體,這些單體統稱為副熱帶高壓(Subtropical High),簡稱副高,是控制熱帶、副熱帶地區的大氣活動中心,組成大氣環流的重要成員之一,是大型、持久的暖性深厚系統。
2、分布
――主要位于海洋上:
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夏威夷高壓)、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亞速爾高壓)、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
二、天氣分布(西北太平洋)
高壓內部:輻散氣流占優勢,為下沉氣流區,多晴朗少云天氣,風力微弱,天氣炎熱。
北側:與盛行西風帶相鄰,氣旋和鋒面活動頻繁,上升運動強,形成大范圍的雨帶,
雨帶位于副高脊線之北5~8個緯距處,走向大致和脊線平行。
南側:東風氣流(信風),當無氣旋性環流時,一般天氣晴好,
當有東風波、熱帶氣旋等系統活動時,出現雷暴、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
東部:吹偏北向的冷風,且大洋東部存在著冷的涌升流,大氣層結穩定,有時出現層
云和霧;長期受其控制的一些陸地,因久旱無雨而變成沙漠。
西部:偏南暖氣流,又位于暖海流上空,低層大氣層結不穩定,多雷陣雨和大風。
三、活動規律及對中國沿海天氣的影響
1、副高強度和位置變化的表示方法
――高壓單體中心氣壓值和中心位置;
――500hPa圖上副高脊線(閉合等壓線或等高線的長軸,副高多呈東西向扁長形狀,脊線呈西南西-東北東走向);
――500hPa圖上588位勢什米等高線的位置表示移動;
588線所包圍的面積變化表示副高的增強和減弱。
2、季節性變化與雨帶的關系(見下表)
冬季,副高強度弱,范圍小,退居海上和低緯地區;
夏季,勢力增強,范圍擴大,控制了副熱帶地區的海洋和大陸。
從春到夏,副高不斷北進,北進持續時間較久,速度較緩慢,表現為穩定少變、緩慢移動和跳躍三種形式;入秋以后又南退,南退經歷的時間短,速度快。
3、短期變化及對沿海天氣的影響
北進中有短暫的南退,南退常伴有東縮。
南退中有短暫的北進,北進常伴有西伸。
一個進退的周期,長的可達10天以上,短的只有1-2天,多數為6~7天。
春末夏初,當副高脊顯著加強時,若東部沿海地區有低壓(槽)發展,構成“東高西低”的形勢,脊西部常可出現偏(東)南大風。
夏初,副高西伸脊邊緣控制我國沿海時,其西側的偏南氣流將低緯暖濕空氣輸送到沿岸冷流水域時,常形成大范圍的平流霧或平流低云。
副高脊西伸時,西部地區往往為低壓和槽控制,水汽較多,在高壓脊西部氣旋式風切變地區會產生熱雷暴;
隨著脊的進一步西伸,下沉氣流逐漸加強,受其控制地區則出現晴熱少云天氣。
當副高脊東縮時,西部常伴有低槽東移,上升運動發展,若大氣潮濕不穩定,常形成大范圍的雷陣雨天氣。
季節 | 副高脊線位置 | 雨帶位置 | 備注 |
冬季 | 15°N附近徘徊 | 位于華南(27.5°N以南地區) | 3~6月為華南雨季,其中5~6月為華南前汛期 |
2~4月 | 由18°N以南的南海北部緩慢北進 | ||
5月上、中旬至6月中旬前后 | 18°~20°N | ||
6月中旬前后 | 北躍過20°N,后在20°~25°N之間徘徊。 | 長江中下游和日本一帶,梅雨季節。 | 華南酷暑盛夏 |
7月上、中旬 | 北跳過25°N,后在25°~30°N之間擺動。 | 黃淮流域,黃淮雨季 | 長江中下游酷暑盛夏,華南后汛期開始 |
7月底或8月初 | 跨越30°N,達一年中最北的位置。 | 華北、東北地區,華北雨季 | 黃淮酷暑盛夏 |
9月上旬 | 回跳到25°N附近 | 南撤,長江中下游秋雨季 | |
10月上旬 | 回跳到20°N以南 | 南撤,華南又多陰雨 | |
到冬季 | 回到和穩定在15°N以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