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洪澤湖地區都流傳著“水漫泗州”的傳說。據說在清康熙年間,一場滔天洪水將泗州城淹沒在了洪澤湖底。從此,繁榮興旺了900多年的泗州城深埋湖底不見天日。
那么,洪澤湖底是否真的有座泗州城?泗州城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劫難?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淮河治理成功,洪澤湖水位下降并趨穩定,水面不時顯現出來一些斑駁的古建筑,傳說中古泗州城的邵公堤、城墻和殘存的街市建筑物一一顯露真容。千年古城是否能就此重見天日,讓我們一睹曾經的繁華?
▲明祖陵神道
▲發掘出的明祖陵地宮拱門
明祖陵的顯露也讓泗州城重見天日有了希望。
1974年,江蘇省泗洪縣水利局對水下泗州城進行勘察,實測南城墻炮臺墻頂海拔高程在10.7米左右,而現在洪澤湖底平均海拔是10—11米。這說明,經過700多年黃河南泛,泗州城不僅被黃淮洪水淹沒了,還被淤積在洪澤湖區的黃河泥沙埋葬了。
▲2006年發掘出土的泗州普照王寺院內鐵鑊
▲2006年發掘出土的“泗州普照王寺靈瑞塔之碑”原址基座
目前,考古發掘已完成了2萬多平方米勘探,與規模恢弘的遺址整體相比,僅完成不到百分之一。
▲泗州城圖
泗州城南臨淮水,西靠汴河,是唐宋兩代的漕運中心,有“水陸都會”之稱。據《帝鄉紀略》和《泗州志》記述,這里是“北枕清口,南帶濠梁,東達維揚,西通宿壽,江淮險扼,徐邳要沖,東南之戶樞,中原之要會”,“天下無事,則為南北行商之所必歷,天下有事,則為南北兵家之所必爭”。可見泗州城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有多么重要。
自泗州州府遷至臨淮以后,轄縣多達七個,少至三個。“泗州直屬疆域,東至清河界洪澤九十里,西至五河縣潼河口一百二十里,南至盱眙縣淮河二里,北至宿遷界梅花道口一百五十里。轄七鄉五十三里,計有鎮集二十二個”。不難看出,歷史上的泗州城不僅面積大大覆蓋了現在的洪澤湖地區,而且是當時洪澤湖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我國歷史上交通發達、經濟繁榮、人口密集的港口歷史名城。
泗州城舊有東、西兩座土城,中隔汴河,有汴河橋相連。明代初期始將二城合一,建成磚石城,周長九里三十步,城墻原高二丈,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遭倭寇圍攻,后加高至二丈五尺。據《泗州志》載,泗州共有五座城門,東、西、北各一門,南面有南門和香花門。香花門是為了迎僧伽大師真身從長安回到泗州而特建。為了防洪水侵擾,每座城門都建月城和門樓。城外大水,先堵月門,行人從月城堤上出入。每座城門下都建有水關,香花門與北門水關相對應。宋代有漕船、舟楫出入,到明代后期,水關先后淤廢。
唐宋以后,泗州城為歷代州郡所在地。當年泗州街景整齊,商貿發達。根據《帝年紀略》和《泗州志》記載,泗州城內外,共有5個集貿市場,15條大街,34條巷道。明洪武初年置泗州衛,都督府轄九千戶,人口約三萬多。在城內有州衙、都察院、巡監察院、理刑廳、泗州衛等官衙單位;有儒學署、訓導署、學正署、龍泉書院、泗水書院等文教建筑;還有漕糧中轉的常豐倉等倉儲建筑。此外,在泗州城內還有鐘、鼓樓各一處,寺、廟、庵、祠等建筑53處,壇、堂、亭、閣12處,表、坊、碑、碣等24處。最富盛名的是唐代建造的靈瑞塔和明遠大師塔。
泗州城不僅有眾多建筑壯觀的名勝古跡,還有優美的環境,是一座“山水朝拱,風氣凝萃”的歷史名城。宋代書畫家、詩人米芾知漣水軍,道經泗州,曾留有絕句“京洛風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贊美泗州景色秀麗。唐、宋、元、明各代,許多文人墨客駐足泗州,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開國皇帝朱元璋選定泗州城這塊風水寶地,在泗州城北門外十三里處楊家墩興建了規模宏大的明代第一陵——“三祖陵寢”,即現在的明祖陵。這不僅證明泗州城的重要,而且更提高了泗州城的地位,增加了泗州的繁榮。
“水漫泗州”的傳說有幾十個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被編成了淮劇《水漫泗州》,后來還被改編成京劇、粵劇、昆曲等。
繁榮興旺了900多年的歷史名城泗州城為什么到了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突然淹沒在洪澤湖底?
泗州城本來地處淮河下游,地勢低洼,水患不斷。有史料記載,從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的459年間,泗州城被淹事件29次,平均36年發生一次水災。從金明昌五年至明萬歷六年(1578年)的384年間,泗州城被淹事件達43次,平均8.9年發生一次嚴重淹城水災。黃河奪淮后比奪淮前,泗州城遭淹頻次增加4倍。從明萬歷六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102年間,泗州城遭水災淹城事件達29次,平均3.5年就發生一次淹城事件。
明代潘季馴總理河道時,提出“蓄清(淮河)刷黃(黃河)”以保漕運的治運方略,多次加高和延長了洪澤湖下游的高家堰,使淮河水位常年保持高于黃河的水位,以保淮河的清水從清口處倒灌黃河,沖刷黃河帶入大運河的泥沙,從而使得大運河暢通無阻。而洪澤湖區的水位在筑堤后明顯上漲,明萬歷以后洪水位是11.2—12.5米,清康熙前期的洪水位在12.8—13.25米。這兩個時段的洪水位,已經高于泗州城墻的高度。雖然泗州城有防洪大堤,洪澤湖大堤上還有五座減水壩泄洪,但是在這樣的高水位威脅下,泗州城遭滅頂之災隨時都可發生。
▲《中國歷史地圖集》所繪萬歷十年(1582年)洪澤湖地區,泗州城尚在洪澤湖西南岸
▲《中國歷史地圖集》所繪康熙十九年(1680年)洪澤湖地區,泗州城已不復存在
公元1680年的那個夏天究竟發生了什么?
史料記載:當時淮河上下游地區連續70天陰雨連綿,淮河和黃河并漲,洪水滔天。本來從洪澤湖下游清口入海的黃河沖決洪澤湖上游的歸仁堤,直接經汴河等沖入洪澤湖,導致湖水猛漲,泗州城外堤決堤。滔天洪水灌注泗州城,城內頃刻水深數丈。接著,洪水鼓裂泗州東北和西北城墻,城內一片汪洋。檣帆往來可手援堞口。泗州官民紛紛逃到淮河堤上寄居,部分人直接奔上盱眙山上。泗州城官員在淮堤上搭棚臨時辦公,不時率民劃船返回城內搶救財產,可惜只能看到露出水面的靈瑞塔頂和殘破的城墻影子。此后連年大水,民苦饑餓,泗州城鄉設六廠(賑濟點)分方賑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在泗州城外筑新堤二道,以保護住在防洪堤上的州署和棚戶居民。
像泗州城歷史上數百次遭遇水災一樣,當地居民堅持了數年,期待洪水退去,恢復重建泗州城,但是,這一次大自然和朝廷沒有留給泗州人任何機會和幻想。四年后的1684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視察高家堰堤工武家墩段時指示靳輔說:“運可當添新閘,防黃水倒灌運河”。由此可見,保運一直是皇家指導思想,犧牲泗州城成為必然。盡管后來泗州州署一直沿襲了近百年,但已名存實亡。
泗州城和它曾經的輝煌從此沉睡洪澤湖底,徹底從歷史上消失。一座美麗富庶的歷史文化古城被淹沒,讓人們扼腕嘆息了幾百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