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洪澤湖底真的有座泗州城


一直以來,洪澤湖地區都流傳著“水漫泗州”的傳說。據說在清康熙年間,一場滔天洪水將泗州城淹沒在了洪澤湖底。從此,繁榮興旺了900多年的泗州城深埋湖底不見天日。

那么,洪澤湖底是否真的有座泗州城?泗州城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劫難?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01

千年古城重見天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淮河治理成功,洪澤湖水位下降并趨穩定,水面不時顯現出來一些斑駁的古建筑,傳說中古泗州城的邵公堤、城墻和殘存的街市建筑物一一顯露真容。千年古城是否能就此重見天日,讓我們一睹曾經的繁華?

1963年,與泗州城一同被淹沉的明祖陵露出水面。為保護明祖陵,在七八十年代筑堤3000米,把陵墓從湖水中隔出。明祖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因此時稱“三祖陵”。明祖陵修建前后歷時近30年,營建時間之長、體制之宏偉,在諸代明陵中名列前茅,但重見天日的明祖陵木制建筑已蕩然無存,僅剩外羅城城墻以及后來發掘修復的石像。1996年,成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明祖陵神道

發掘出的明祖陵地宮拱門

明祖陵的顯露也讓泗州城重見天日有了希望。

1974年,江蘇省泗洪縣水利局對水下泗州城進行勘察,實測南城墻炮臺墻頂海拔高程在10.7米左右,而現在洪澤湖底平均海拔是10—11米。這說明,經過700多年黃河南泛,泗州城不僅被黃淮洪水淹沒了,還被淤積在洪澤湖區的黃河泥沙埋葬了。

1982年,江蘇省淮陰市曾對明祖陵地面淤土清理至原始地面進行測量,實測海拔高程為11.57米。經勘探,古泗州城的確切地理位置位于盱眙縣淮河鄉沿河村、城根村一帶(與盱眙縣城隔淮相望,相距約1000米),走向為東北對西南向。古泗州城的形制為橢圓狀(與史料記載較為相近),長2.05公里,寬1.2公里,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

泗州城遺址
發掘出土的泗州城香花門遺址
200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利用當今最先進的電法配合鉆探進行了勘探,找到了位于地下數米深的普照王寺靈瑞塔的塔基。2012年2月,考古人員對靈瑞塔遺址進行了發掘,清除五米多厚的泥沙后,發現遺址是一個不太規則的“凸”字形臺基。靈瑞塔的基礎呈方形,邊長達38米,塔基四周是條石,中間為夯土,3米高的臺基竟然夯筑了30層,可見施工多么精細。在臺基西南方發掘出一塊古碑,碑額上刻著“泗州普照王寺靈瑞塔之碑”,屬于確鑿的文字證據。同時出土了許多精美的瓦當、滴水、屋脊上的吻獸等建筑構件及一個半人高幾十斤重的抱鼓石,還有一口直徑3米、一人深的大鐵鑊,這是寺院災荒年頭施粥用的。出土的3只石香爐上面的文字表明,這是明代正德年間佛教信徒為祈求平安而捐贈。

2006年發掘出土的泗州普照王寺院內鐵鑊

2006年發掘出土的“泗州普照王寺靈瑞塔之碑”原址基座

目前,考古發掘已完成了2萬多平方米勘探,與規模恢弘的遺址整體相比,僅完成不到百分之一。

02

曾是繁華興旺的“水陸都會”
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代的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開始設置泗州,治所在宿預縣(今江蘇省宿遷市)。隋代開鑿通濟渠(唐宋稱汴渠)自板渚向東,至開封轉向東南,經商丘、宿縣、泗洪到達盱眙縣北接入淮河,成為重要的漕運水道。為了加強對汴渠漕運管理,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把泗州遷移到汴渠河口的臨淮縣,同時把臨淮縣改為泗州。

泗州城圖

泗州城南臨淮水,西靠汴河,是唐宋兩代的漕運中心,有“水陸都會”之稱。據《帝鄉紀略》和《泗州志》記述,這里是“北枕清口,南帶濠梁,東達維揚,西通宿壽,江淮險扼,徐邳要沖,東南之戶樞,中原之要會”,“天下無事,則為南北行商之所必歷,天下有事,則為南北兵家之所必爭”。可見泗州城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有多么重要。

自泗州州府遷至臨淮以后,轄縣多達七個,少至三個。“泗州直屬疆域,東至清河界洪澤九十里,西至五河縣潼河口一百二十里,南至盱眙縣淮河二里,北至宿遷界梅花道口一百五十里。轄七鄉五十三里,計有鎮集二十二個”。不難看出,歷史上的泗州城不僅面積大大覆蓋了現在的洪澤湖地區,而且是當時洪澤湖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我國歷史上交通發達、經濟繁榮、人口密集的港口歷史名城。

泗州城舊有東、西兩座土城,中隔汴河,有汴河橋相連。明代初期始將二城合一,建成磚石城,周長九里三十步,城墻原高二丈,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遭倭寇圍攻,后加高至二丈五尺。據《泗州志》載,泗州共有五座城門,東、西、北各一門,南面有南門和香花門。香花門是為了迎僧伽大師真身從長安回到泗州而特建。為了防洪水侵擾,每座城門都建月城和門樓。城外大水,先堵月門,行人從月城堤上出入。每座城門下都建有水關,香花門與北門水關相對應。宋代有漕船、舟楫出入,到明代后期,水關先后淤廢。

唐宋以后,泗州城為歷代州郡所在地。當年泗州街景整齊,商貿發達。根據《帝年紀略》和《泗州志》記載,泗州城內外,共有5個集貿市場,15條大街,34條巷道。明洪武初年置泗州衛,都督府轄九千戶,人口約三萬多。在城內有州衙、都察院、巡監察院、理刑廳、泗州衛等官衙單位;有儒學署、訓導署、學正署、龍泉書院、泗水書院等文教建筑;還有漕糧中轉的常豐倉等倉儲建筑。此外,在泗州城內還有鐘、鼓樓各一處,寺、廟、庵、祠等建筑53處,壇、堂、亭、閣12處,表、坊、碑、碣等24處。最富盛名的是唐代建造的靈瑞塔和明遠大師塔。

泗州城不僅有眾多建筑壯觀的名勝古跡,還有優美的環境,是一座“山水朝拱,風氣凝萃”的歷史名城。宋代書畫家、詩人米芾知漣水軍,道經泗州,曾留有絕句“京洛風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贊美泗州景色秀麗。唐、宋、元、明各代,許多文人墨客駐足泗州,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

明祖陵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開國皇帝朱元璋選定泗州城這塊風水寶地,在泗州城北門外十三里處楊家墩興建了規模宏大的明代第一陵——“三祖陵寢”,即現在的明祖陵。這不僅證明泗州城的重要,而且更提高了泗州城的地位,增加了泗州的繁榮。

03

“水漫泗州”的歷史真相

“水漫泗州”的傳說有幾十個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被編成了淮劇《水漫泗州》,后來還被改編成京劇、粵劇、昆曲等。

繁榮興旺了900多年的歷史名城泗州城為什么到了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突然淹沒在洪澤湖底?

泗州城本來地處淮河下游,地勢低洼,水患不斷。有史料記載,從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的459年間,泗州城被淹事件29次,平均36年發生一次水災。從金明昌五年至明萬歷六年(1578年)的384年間,泗州城被淹事件達43次,平均8.9年發生一次嚴重淹城水災。黃河奪淮后比奪淮前,泗州城遭淹頻次增加4倍。從明萬歷六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102年間,泗州城遭水災淹城事件達29次,平均3.5年就發生一次淹城事件。

明代潘季馴總理河道時,提出“蓄清(淮河)刷黃(黃河)”以保漕運的治運方略,多次加高和延長了洪澤湖下游的高家堰,使淮河水位常年保持高于黃河的水位,以保淮河的清水從清口處倒灌黃河,沖刷黃河帶入大運河的泥沙,從而使得大運河暢通無阻。而洪澤湖區的水位在筑堤后明顯上漲,明萬歷以后洪水位是11.2—12.5米,清康熙前期的洪水位在12.813.25米。這兩個時段的洪水位,已經高于泗州城墻的高度。雖然泗州城有防洪大堤,洪澤湖大堤上還有五座減水壩泄洪,但是在這樣的高水位威脅下,泗州城遭滅頂之災隨時都可發生。

明代多次修筑防洪堤,在治水策略上也采取過“分黃導淮”和在洪澤湖大堤增設減水壩等措施,似乎還有保護明祖陵免遭淹沒的念頭,但已無力回天。到了清代,明朝“祖陵”已不足為憂,為了維護漕運命脈,大搞“蓄清刷黃”和“減黃助清”,利用洪澤湖為黃河分洪,進一步提高了洪澤湖水位,使水淹泗州城事件更加頻繁,泗州城覆滅厄運已成定局。

▲《中國歷史地圖集》所繪萬歷十年(1582年)洪澤湖地區,泗州城尚在洪澤湖西南岸

頻繁發生的水災給泗州城造成巨大創傷。每次大水淹城,都會發生街巷行舟、房舍傾頹、流民逃亡的慘景。清順治六年(1649年)六月,淮河大水,泗州城東南潰決,水灌入城,水深一丈多,不少人被淹死。十月水退,城內房屋已倒塌一半,街道上仍有大片積水,路徑阻絕,只有南門至州署前可通。當時就有人預言,泗州城依仗堅固的城墻才沒有被淹沒,但城墻年久失修,一旦潰破,全城將頃刻葬身水底。預言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變為慘烈現實。

《中國歷史地圖集》所繪康熙十九年(1680年)洪澤湖地區,泗州城已不復存在

公元1680年的那個夏天究竟發生了什么?

史料記載:當時淮河上下游地區連續70天陰雨連綿,淮河和黃河并漲,洪水滔天。本來從洪澤湖下游清口入海的黃河沖決洪澤湖上游的歸仁堤,直接經汴河等沖入洪澤湖,導致湖水猛漲,泗州城外堤決堤。滔天洪水灌注泗州城,城內頃刻水深數丈。接著,洪水鼓裂泗州東北和西北城墻,城內一片汪洋。檣帆往來可手援堞口。泗州官民紛紛逃到淮河堤上寄居,部分人直接奔上盱眙山上。泗州城官員在淮堤上搭棚臨時辦公,不時率民劃船返回城內搶救財產,可惜只能看到露出水面的靈瑞塔頂和殘破的城墻影子。此后連年大水,民苦饑餓,泗州城鄉設六廠(賑濟點)分方賑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在泗州城外筑新堤二道,以保護住在防洪堤上的州署和棚戶居民。

像泗州城歷史上數百次遭遇水災一樣,當地居民堅持了數年,期待洪水退去,恢復重建泗州城,但是,這一次大自然和朝廷沒有留給泗州人任何機會和幻想。四年后的1684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視察高家堰堤工武家墩段時指示靳輔說:“運可當添新閘,防黃水倒灌運河”。由此可見,保運一直是皇家指導思想,犧牲泗州城成為必然。盡管后來泗州州署一直沿襲了近百年,但已名存實亡。

泗州城和它曾經的輝煌從此沉睡洪澤湖底,徹底從歷史上消失。一座美麗富庶的歷史文化古城被淹沒,讓人們扼腕嘆息了幾百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祖陵為何在水下:背后藏驚人秘密
江淮重鎮泗州古城
沁園春.洪澤湖
龍興之地今安在?【話說泗州】
黃河奪泗侵淮之背景
【轉】盱眙懷古:北望茫茫渺渺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灵石县| 密山市| 巨鹿县| 三穗县| 田林县| 北辰区| 策勒县| 九龙县| 阿克| 孟津县| 沙河市| 桂林市| 革吉县| 克什克腾旗| 萝北县| 涟源市| 昌宁县| 廊坊市| 涟水县| 全州县| 建始县| 阆中市| 灵台县| 黔南| 忻州市| 乌兰察布市| 神农架林区| 凭祥市| 吴旗县| 潢川县| 安庆市| 鸡东县| 读书| 嘉义县| 和田县| 武穴市| 东安县| 邓州市| 南靖县| 灵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