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湖南省常德市,讓人想到山水的綺麗和清秀,讓人想到谷豐魚肥的魚米之鄉。走進今天的常德,千年農耕文明與新型工業文明的交融,讓人們看到了一座清山秀水間的工業新城。 從“制造”到“智造” 在寬敞、明亮的常德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總裝車間,40臺新紡機正在試車。總裝車間主任嚴中華告訴記者,這里是亞洲最大的經編機總裝車間,從這里“總裝”的經編機已漂洋過海進入2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訂單已排到了2012年下半年。 近年來,常德市紡織企業不斷加大創新力度,自主研發新型紡織機械產品,形成了在行業內的知名品牌。目前,這里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搖架、經編機研發、生產基地,僅搖架就形成了彈簧加壓型、板簧加壓型、氣動加壓型等16大類49個系列的產品。其中,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YJ2-142系列搖架和特里科高速經編機、雙針床拉舍爾經編機被科技部列為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棉紡細紗搖架YJ2系列產品成為國內搖架第一品牌,為我國紡織行業確立了一個金燦燦的國字號標準。現在,全國70%和世界50%的搖架、全國50%和世界3%的經編機都是“常德造”。 2010年,常德紡織行業實現銷售收入近40億元。常德市市長陳文浩說,作為紡城,常德的紡織行業經歷了三次轉型。第一次是“改造”,主要以改造更新原國有企業陳舊落后的裝備為主,在提高產量、質量等方面下功夫;第二次是“制造”,將發展方式主要轉向引進先進的面料后整理技術,制造紡織品高端產品;第三次是“智造”,充分發揮常德紡機在中國經編機制造行業的龍頭品牌地位,實現了經編機與經編布制造在本地的完美結合,形成經編白坯的產業集群。 紡織業只是一個縮影。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常德十分注重品牌建設。目前,全市擁有中國名牌產品4件、中國馳名商標6件,湖南省著名商標81件,湖南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4件。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是常德的一大亮點,全市30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與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等20多所科研院校開展了科技合作,有12家龍頭企業自主組建了研發中心,3家企業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獲得湖南省名牌的有38個、湖南省著名商標的有39個。 從“制造”走向“智造”,依托的是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記者來到常德時,正趕上常德市開展“百萬元重獎科技人才”活動,常德市農業局副局長鄧正春、常德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孝文被授予常德市2010年科技功臣,《復合材料填芯門片研制》等32個項目被評定為該市2010年科技進步獎。高級農藝師鄧正春29年來執著于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主持或參與了50余項科研與推廣項目,獲得56項科研成果獎,其中獲省部級成果13項。周孝文是我國知名的經編機設計制造專家,他自主研發了我國第一臺雙針床經編機,主持改進設計的KSA、KSB系列經編機,關鍵零件實現了國產化。 常德市把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突破口,2010年,全市規模企業共投入研發經費22.65億元,完成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4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9%和18%; 市里成立了由46名博士組成的常德博士聯誼會,重點實施8個博士創新項目,全市規模企業共組建了93個產學研結合創新團隊,有效推進了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2010年,全市共榮獲“湖南光召科技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三等獎5項,其中4項是通過產學研結合創新取得的。去年8月,常德市開始全面推行農村“12396”科技服務工作,科技服務范圍輻射到全市9個區縣市120多萬戶農民,常德因此成為湖南省第一個農業農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城市。 “智造”帶來的是品牌效應。2010年,常德市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1200億元,增長34%,規模企業戶數突破1000戶,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615個,新創中國馳名商標2個,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新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0家。 由“新型”到“新興” 3月10日,在臨澧縣太平村,記者見識了一根長3米、直徑1.3厘米的纜繩懸吊10噸重物的奇跡。 “奇跡何止這根繩子!”湖南中泰特種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高波在產品博覽館里隨手戴上看起來像是普通棉紗做的手套,拿一把鋒利的切割刀使勁劃割,手套不僅沒割破,連一點痕跡都沒有。 湖南中泰是一家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研制、開發世界上三大高科技纖維之一的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及其系列產品。公司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與無緯布產品分別形成了年產1500噸的生產規模。公司開發的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連續式寬幅無緯布(UD)及其系列制品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高波說,“十二五”時期,中泰公司將建成國內最完整的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及其系列產品的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在先進復合材料領域爭創國際一流品牌。 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常德打造“工業強市”、建設“工業新城”的抓手。在德山國家級開發區,記者聽到的是德山由5年前一片雜草叢生的窮鄉僻壤變成今日20多平方公里內高樓林立、產業繁榮的“工業新城”的故事。開發區負責人雷光承介紹,德山開發區已擁有稅收過千萬元的企業10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24家。目前,開發區擁有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信息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等七大類戰略性新興產業。2010年,電子新材料產業產值比2009年增長79%,先進裝備制造業產值比2009年增長94.7%,紡織服裝產值比2009年增長63.6%。 “支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品牌化”,是常德市委、市政府致力建設“工業新城”的基本思路。目前,以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為主的新興產業在全市迅速興起,其中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子信息產業園的建成,深圳良田高科等3家高科技產業的入駐,給全市經濟向高質高端轉型提供了強力引擎。按照規劃,電子信息產業園將包括電子信息產業中小企業園、青山園、南區園3個園區,今后將向光電、平板顯示、動力電池、整機設備及消費電子和新型電子元器件5大方向發展。預計到2015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將達到150億元。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常德新型工業化取得重大進展。現在,常德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017家,較2005年增加555家。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中聯重科、三一重工落戶常德,裝備制造業異軍突起;創元鋁業不斷做大,金天鈦業建成投產,有色金屬業快速壯大;海螺水泥、恒安紙業擴建、云錦紡織工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傳統產業規模與技術躍上新的臺階。 做強旅游文化產業 常德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厚。這里孕育了常德絲弦、澧州號子等頗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流傳著膾炙人口的劉海砍樵、孟姜女、崔婆煮酒等文化經典,遺留著“福地洞天”桃花源、石門夾山闖王陵等歷史古跡,聳立著載入吉尼斯紀錄的常德詩墻、筆架城等現代文化瑰寶。承載著厚重文化積淀的常德走到今天,文化與旅游在這里十分融洽地合為一體,成為常德獨特的人文景觀。 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讓常德成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但是,如何讓旅游和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常德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把著重點放在整合旅游資源、挖掘文化底蘊、打造文化名城等方面。常德市出臺《常德市文化強市戰略實施綱要(2010—2015年)》和《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十二五”時期,市財政在原每年安排文化名城建設引導資金2000萬元的基礎上,每年新增文化產業引導資金1500萬元,用于支持文化建設。 在文化強市戰略的指引下,全市文化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動漫、網絡廣播、網上電視、手機報等新興文化業態相繼出現,初步形成了主業突出、多元發展、門類眾多、富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體系。由國家一級編劇盛和煜創作的大型交響劇詩《孟姜女》已完成劇本創作,將打造成國內一流的精品舞臺劇。與長沙電視臺共同投資2400萬元拍攝的30集電視連續劇《劉海砍樵》在年內開拍。創源科技公司籌拍的108集動漫《劉海砍樵》、華智動漫設計公司籌拍的50集動漫《孟姜女》已完成部分后期制作。 文化項目建設需要科學規劃。常德河洑勁松堂、太陽山金頂的命名和布置、白馬湖公園廣場雕塑、詩墻公園“四閣”、水星樓內部的裝飾布置等就組織了20多次專家評審會。在科學規劃的導引下,記者眼前呈現的是一幅絢麗多彩的常德文化畫卷:太陽山正在按照打造5A級旅游景區和高標準城市公園的目標進行整體規劃;河洑勁松堂抗戰布展正進行最后整修;屈原公園九歌臺已完善設計方案;丁玲公園建設已完成環評、可研報告;詩墻激情廣場舞臺已經建成投入使用;“三館三中心”立體工程已經封頂;人民文化影視城正在進行內部功能裝修,文化城內電影、網吧等項目計劃年內竣工投用;《常德出土銅鏡》、《唱響絲弦》、《嘉山孟姜女》、《沅水下游楚墓》、《常德民藏集雅》等圖書已經出版;《常德歷史人文連環畫》、《中國沅州石雕》、《常德藝術寶典》、《常德優秀美術作品集》等圖書正在緊鑼密鼓地編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