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30年的城市傳奇 |
http://www.sun0769.com/ 2008年10月27日 07:59 東莞陽光網 共(0)條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
字號:[大 中 小] | ![]() ![]() ![]() ![]() |
10月25日,《光明日報》刊登由張勝友所采寫的報告文學《東莞:城市傳奇》。該文以生動雄渾的筆墨描寫了東莞改革開放30年的巨變。特全文轉載,以饗讀者。 對于東莞,這無疑是一次榮耀而引以為驕傲的慶典。 2008年2月1日,東莞市迎恩門古城樓正隆重舉行“莞之源——東莞城市原點”牌匾揭幕儀式。 歷史,在這一瞬間穿越了浩渺的時空隧道—— 上溯1250年,大唐王朝擇黃道吉日,以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命名,改寶安縣為東莞縣,縣治于遷至涌,是為東莞開埠也。 上溯169年,虎門海灘上驟然升起的滾滾濃煙,猶如刺破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天幕上一道耀眼的閃電,照徹華夏古國的蒼茫大地,中國近代史慷慨悲歌的第一頁就此在東莞掀開。 上溯30年,正值中國社會大變革前夜,東莞率先創辦全國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太平手袋廠,揭開了珠三角大地波瀾壯闊的工業化序幕。 上溯20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東莞行政建制升格為地級市,從此開始了在城市化道路上的迅跑。 東莞,以其傳奇身姿走入中國乃至世界的眼睛里…… ![]() 上世紀八十年代,“三來一補”企業在東莞遍地開花,遂成燎原之勢 資料圖片 ![]() 企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是東莞發展的必由之路 資料圖片 上篇 城市之門 東莞,地處廣州至深圳經濟走廊的中西地段,毗鄰香港、澳門,扼東江和廣州水道出海之咽喉……一座神話般崛起于南粵大地的國際化工業重鎮。 自古而然,東江自贛南、粵北奔瀉而來,穿峽越嶺,與西江匯流,經廣州、東莞直達虎門注入南海。浩浩長流滋潤著這一片水網密布、潮汐侵襲的低山丘陵、浦田圍田……農耕時代,東莞人生于斯長于斯,漁獵種植,安享豐年的富足與康泰,更多時候卻飽受災年的饑饉與貧苦。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因極端貧困引爆了一撥又一撥的“逃港潮”。今日富甲一方、號稱“中國出口創匯第一鎮”的長安鎮,一次逃港就多達4600人,以至于“長安不安”,老百姓編了順口溜唱道:“青年走光,田地丟荒,干部難當,老人驚慌……” 1978年9月15日——無疑是值得東莞人永遠銘記的歷史性日子。 這一天,獲得中國工商總局頒發的第一個牌照、編號為“粵字001”的“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正式落戶東莞虎門,投產第一年即獲取加工費100萬元,為國家賺取外匯60多萬港元。 這種資金、設備、技術、原材料、管理人員等全部來自香港廠家,內陸僅提供廠房和勞動力,日后經由費孝通等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們大書特書的“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以及“兩頭在外”(原材料在外、產品市場在外)的鄉鎮企業模式,被統稱為“東莞模式”。 一時間,珠三角大地上“東莞模式”遍地開花,“村村點火,處處冒煙”,遂成燎原之勢。在中國改革開放發軔之初,在無資金無技術無管理經驗無外銷渠道幾乎是“一窮二白”的現狀中,快速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東莞模式”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共同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鄉村工業化道路。 堪稱東莞工業“酵母”的太平手袋廠的創舉,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粉碎“四人幫”之后、中國政局撲朔迷離之際,在全國率先打出了第一張“外資牌”,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前夜放飛的第一聲鴿哨。 今日,當東莞工廠林立、高樓林立、財富涌流,一座國際化現代化工業城市呈現在世人眼前時,人們驀然回首:三十年前的“太平手袋廠”,無異于在“入口處”撞開了一扇厚重的“大門”——一扇農耕文明邁入工業文明的“大門”! 因之,東莞的“太平手袋廠”與最先啟動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安徽鳳陽小崗村,同樣是彪炳于青史的…… 1978年的冬天,中國也奮然撞開一個新時代的“大門”。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終于拉開大幕,這是一個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戰略“拐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歷史給予每一個地域騰飛的機遇都是稍縱即逝的。 大海熏陶了東莞人博大、包容的胸襟,雷厲風行、敢為天下先的品格,以及追逐財富創造財富的強烈渴望。 解放思想,抓住機遇,不避風險,勇闖新路——東莞大地上率先上演了一幕改革開放的大戲! ——東莞縣委審時度勢敞開大門,一切圍繞招商引資這一中心工作,公開宣布:對所有來料加工一律來者不拒,不設任何門檻,一路開綠燈放行。 ——東莞縣政府下發紅頭文件,號召全民動員招商,充分利用一切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充分利用鄉村各種祠堂、飯堂、會堂設廠辦企業,“三堂經濟”一時風生水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的前一天(1978年12月21日),東莞縣委、縣政府即從15個部門抽調48名干部,專門成立“對外來料加工裝配領導小組”;在全國率先推出行政審批“一條龍”服務措施,簡化所有審批手續,千方百計為客商落戶東莞排憂解難。 何等的風云際會,何等的先聲奪人! 其時,敢于創造財富似乎注入到了每一個東莞人的基因里。——千百年來困擾中國人的城鄉二元結構,似乎一夜之間土崩瓦解,東莞這一塊貧瘠的土地上到處散播著商業的生動氣息,奇跡般地出現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鎮鎮聯動,村村競秀,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工廠、作坊,撒落在街巷農舍、田頭地角,恨不能把整個香港、澳門的加工廠統統搬來東莞……由港資企業到臺商企業再到日、韓、歐美外資企業,東莞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全國最大的加工制造業基地——至1978年底,東莞“三來一補”企業達2500多家,遍布80%的鄉村,工繳費收入約占全省的40%,居全國縣市之首位;至1991年,東莞引入外資高達17億美元。 毋庸置疑,東莞人在創造歷史,同時創造了不朽——一座未來的新型城市! 那是激情澎湃、眾聲喧嘩的歲月。 東莞的借勢與發力是如此絲絲入扣步步到位:既充分掌控了香港產業調整成本飆升、一批加工業亟需向珠三角內陸地區大舉轉移之際適時出擊,80萬在港鄉親牽線搭橋推波助瀾樂成其事;又適逢中央確定廣東、深圳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場的大環境,東莞借地緣之便奮勇爭先,甘當排頭兵角色而一路探索前行。 于是乎,“天時地利人和”——大變革時代給予東莞騰飛的機遇,東莞革故鼎新,順理成章成為各路英豪的演武場。 毫無疑問,張子彌稱得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78年,這個香港信孚手袋有限公司的小老板,正深陷因人工成本飛漲而面臨破產的困境。也許是強烈企盼“咸魚翻身”給張子彌注入了冒險一搏的勇氣,這年夏天,他第一個來到了東莞虎門鎮,與一個叫太平服裝廠的小作坊接洽、談判,一拍即合;在東莞二輕局領導支持下,很快租用100多平方米的樓層,掛出了“太平手袋廠”的牌子,并毅然關閉了香港的工廠,把幾百臺機車全部搬來了東莞。張子彌的探路顯然起了“筑巢引鳳”效應,眾多疑慮重重駐足觀望的港商,很快爭先恐后地前來效仿……張子彌還在珠三角率先引入了香港管理模式,并建議在南海建起了中國第一個補稅倉。 今日,太平手袋廠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張子彌的名字卻永遠“定格”在了這一歷史的巨變中…… 聲名顯赫的廣東宏遠集團是全國第一批上市的鄉鎮企業,總資產超過22億元。而創建與統帥這一龐大經濟王國的,卻是人稱“林叔”的東莞篁村土生土長的農民陳林。1983年的東莞,陳林毅然“洗腳上田”,開始經營小家電、小型發電機,虧得血本無歸;再經營柴油、化肥等小宗生意,掙得第一桶金。1986年果斷買下篁村380畝荒地蓋起廠房開發成宏遠工業園區,一批國際加工企業相繼前來落戶……此后,陳林在引入外資、產業擴張、資本運營等招招妙棋勇為人先。陳林在回首創業史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時也,運也,機遇來了就一定要把握!” 這句話,也恰好極為形象地詮釋了東莞三十年來迫不及待的工業化急行軍! 黃劍忠是福建省閩西永定老區一個農民的兒子。1987年,他南下闖世界,成為當年“百萬民工下東莞”中的一員。二十年的拼搏奮斗,黃劍忠書寫了一個打工仔的神話:一躍成為身家十幾億元資產的金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十幾個系列電子產品暢銷各國市場并獲得300多項國家專利。他還熱心公益事業,捐資累計超過1600多萬元。 半個多世紀前,“紅旗卷起農奴戟”,一場大革命的風暴,血與火的洗禮將成千上萬閩西老區農民鍛造成紅軍戰士乃至將軍;今日改革開放大浪淘沙,又成就了黃劍忠輩新一代農民企業家——歷史大舞臺,就這樣交相更迭演繹著人生的輝煌! “海納百川,厚德務實”——東莞人世代引以為榮耀的品行,培育成今日的“東莞精神”。 然而,當港商、臺商、外商蜂擁而至,當一輛輛大貨車、集裝箱柜車魚貫而入……司機們的一句口頭禪卻深深地刺痛了東莞人的心:“不怕東莞佬,最怕東莞路!”是呀,當年的東莞僅有1.5公里水泥路,去廣州要擺渡幾個碼頭,且沿途坑坑洼洼,晴天一路土,雨天爛泥塘。 于是,一個經典口號“想致富,先修路”在東莞最先叫響,繼而遠播全國。 那是猶如戰爭年代的全民修路潮:從縣委書記、縣長到機關干部到普通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人人修路……1984年,全國第一座由農民集資220萬元興建的收費橋梁——高埗橋落成;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東莞市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92.9公里,居然超過臺灣與韓國,成為全國公路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至2007年,東莞全市公路密度已躍升至每百平方公里159.2公里,“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東莞路網工程放大的經濟效應是:東莞不僅自身進一步受到港深經濟的輻射,同時也開始對周邊的城市產生巨大的輻射效應! “發展是硬道理”這一重大主題,始終在東莞大地上涌動。東莞的風格——思想迅即演變為行動! ——東莞(常平)火車站建成通車運營,京九、廣梅汕、廣深三大鐵路干線交匯于此,并輻射周邊地區近2000萬人口。 ——1997年5月1日,被譽為“世界第一跨”的虎門大型懸索橋落成通車,香港、深圳至珠海、中山的陸路交通縮短了120公里,往來珠江口兩岸則只需10分鐘。 ——歷時10余年唇槍舌劍爭回虎門港開發權,實為東莞發展史上一個標志性事件,為東莞拓展港口經濟、開發沿海產業帶、進而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虎門港服務大樓“揚帆啟航”四個大字寓意尤為深遠。 東莞,正以吞吐天下的大氣概,延攬八面來風…… 信息時代及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市場的需求變得如黑洞般巨大無比。 “世界加工場”的稱謂,使東莞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幢高樓、每一個鄉鎮、每一片農舍都高速運轉起來了……以至于有外商戲言:“從東莞至深圳的高速公路上塞車一刻鐘,全球的電腦價格都將引起波動。”又說:“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下訂單,東莞都能制造出來。” 遙想三百多年前,英倫三島及歐洲大陸曾以血腥的“羊吃人”式的圈地運動,催生了一場改寫世界歷史的工業革命。 今日之東莞,從鄉村到城鎮,從農民到工人,人人都懷著創造財富的沖動,匯入了滾滾的國際化、工業化洪流——虎門鎮的服裝業,長安鎮的五金業、家電業,厚街鎮的酒店業、會展業,大朗鎮的毛紡業,大嶺山鎮的家具業,寮步鎮的汽車銷售業,石碣鎮、清溪鎮的電子業,常平鎮的物流業,樟木頭鎮的房地產業等等——“中國制造”披荊斬棘面向國際市場形成的產業鏈,在這里獲得了最富于生機的詮釋。 顯然,“財富東莞”最引以為驕傲的是:藏富于民,富甲一方…… ![]() 今日之東莞,是一座名副其實適宜創業和人居的現代城市 資料圖片 ![]() 往日的“打工仔”、“打工妹”已經不復存在,他們有了引以為自豪的名字——“新莞人” 資料圖片 下篇 城市之光 顯然,寬闊暢亮的東莞大道,是東莞人心目中的城市符號。 連接東西、貫穿整個新城區的十里長街,叢林掩映,鮮花鋪路,半城綠樹半城樓宇,一直延伸至氣勢恢弘的城市中心廣場,亭臺、水榭、花壇、噴泉……錯落有致、交相輝映,兼有國際會展大廈、科學技術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大劇院、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巍巍然拔地而起——東莞集現代制造業名城、宜居生態綠城、歷史文化新城于一身,正向世人展示她光華四射的動感魅力。 回望歷史——東莞建制升格地級市,制度層面的創新無疑是一次至為關鍵的“提速”;而思想解放觀念創新,則一直成為東莞迅猛崛起的“助推器”。 ——東莞市直接管轄32個鎮(區),成為中國現行地方行政架構中的“另類”。隨之大膽簡政放權,直接向鎮(區)下放對外經貿、固定資產投資、工商等行政管理權限,猶如一下摘除了孫悟空頭上的“緊箍”,為鎮(區)招商引資辦實業開通了一條極為便捷的快車道。各鎮(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全市除4個區外,28個鎮全部進入“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其中長安鎮、清溪鎮、虎門鎮、厚街鎮還進入“全國出口創匯十強鄉鎮”之列。由鎮級經濟作為發動機,驅動城鄉一體化列車“轟隆隆”前行,實乃東莞改革開放一道亮麗風景。 ——1988年,東莞率先取消了食油定購任務及平價定量供應居民食油,全面放開價格,由市場杠桿直接發揮調節作用。 ——上世紀90年代初,東莞市政府已主動退出競爭性行業的投資經營,全市500多家國有、集體企業全部完成改制轉制,成為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 ——2000年,東莞第一個建立起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并逐年提高農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2004年,全市下轄32個鎮(區)、57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有藥店”,為全國之首創。 三十年風雨兼程,東莞始終領跑于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一項項制度創新措施出臺,一步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義無反顧地奔向一個既定目標: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再向城市社會全方位轉型! 這樣的兩組數字,既充滿了哲理意味又散發著濃郁的詩意美感—— 2007 年東莞市GDP 達3151 億元,比1978年增長120倍;2007年東莞市財政收入540億元,比1978年增長440余倍;2007年東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06 元,比1978 年分別增長了84 倍和77倍,均位居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第一。2007年東莞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連續七年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全國地級市之首…… 東莞生產的運動鞋總量居全國第一,全球每十雙運動鞋就有一雙產自東莞;中國服裝五分之一產自東莞;中國出口外銷的家具五分之一來自東莞;東莞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掃描儀、高級交流電容器等家電產品已占到世界市場份額的10%-40%,雄居全球第一…… 顯而易見,東莞最大限度地激活了自身在國內格局中的先發優勢與在世界格局中的后發優勢,最大限度地獲取了東西方冷戰結束后分派的“和平紅利”和“全球化紅利”,從而在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小康化等“五化”進程中,一路闖關奪隘克難制勝,既搶占了先機又盡享無限風光! 毋庸置疑,在精彩紛呈的歷史與現實面前,經歷了“財富盛宴”的東莞,同樣面臨新一輪創業的瓶頸。 東莞決策者們統攬全局居安思危,清醒地分析了“雙邊緣化困境”——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產業在全球生產網絡中一直處于邊緣位置;缺乏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的產業,在國內生產體系中同樣處于邊緣化位置。 東莞市委、市政府知難而上,以思想大解放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提出“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建設富強和諧新東莞”的發展新思維——由資源主導型經濟轉向創新主導型經濟,由初級城市化社會轉向高級城市化社會。 顯然,這是一次“質”的飛躍——樹立世界眼光,站在全球經濟結構大調整的高度,將東莞的改革開放導向深水區的戰略攻關,破解發展難題。 2001年,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開發建設,肩負著創造東莞新優勢與經濟增長極,將“東莞制造”提升為“東莞創造”的神圣使命。隨著華為、中國無線等高科技明星企業先后進駐,朗科、萬利達等企業運營總部選擇松山湖,華中科大東莞研究院、生物醫學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以及留學人員創業園、博士創業園和虛擬大學園區等一批基地的建立……松山湖不辱使命,目前,已引進留學人員創業企業100多家,200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0億元。 湖光瀲滟,夢幻成真。松山湖不僅閃耀于今日,更昭示著未來,被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科技產業開發區”。 今日,以松山湖科技產業園為龍頭,東莞東部地區各類工業園區形成“三線聯動、全面轉型”的跨越式經濟發展新格局。 今日,“科技東莞”與“創業東莞”兩個口號閃亮登場,政府先后出臺了涵蓋科技人才引進、創新體系建設、科技企業培育、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11個配套政策,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特別資助、獎勵科技創新;政府每年還專門撥款10億元作為創業就業基金,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 大力推動思想解放,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東莞已形成濃厚氛圍…… 三十年,東莞改革開放狂飆突進,“千年莞邑繁華地,寸步人間百尺樓”。為此,過度消耗土地資源與付出的環境生態代價自不待言。 東莞適時制定了“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城市系統建設工程規劃。期間,東莞鐵腕治污傳為佳話:政府撥款補貼,一口氣關閉了中堂鎮26家水泥廠,讓水泥制造業從此成為東莞的歷史。地處東江支流河畔的中堂鎮,經受住了產業變遷的經濟陣痛,雖然因關閉水泥廠工業固定資產投入驟減10億元,但告別煙塵飛揚的昨天,水鄉重現秀美風光,中堂鎮很快成為服裝業、酒店業、物流業、房地產業投資熱土,平穩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 今日之東莞,山水園林點染其間,天清氣爽麗日和風……名副其實一座適宜創業和人居的現代城市。 無疑,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在東莞,文化被表述為經濟社會雙轉型的智力支撐。為此,東莞響亮地提出“三城”文化建設體系:圖書館之城、博物館之城、廣場文化之城。 ——2005年落成開館的東莞市圖書館,已構建1個總館、36個分館、102個圖書服務站,形成圖書館集群網絡。 ——東莞全市已建和在建的陳列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多達32座,同時擬興建服裝、家具、汽車、IT、手機、印刷、玩具、酒吧等新興產業博物館,構成市、鎮、村三級博物館網絡,每20萬人即擁有一座博物館。 ——東莞全市擁有400多個文化廣場,誕生了“都市彩虹”、“文化周末”、“絢麗大舞臺”等廣場文化精品。每逢夜幕降臨,東莞的廣場文化編織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動感文化長卷。 “實施文化零距離行動”——東莞的口號很別致、很有創意、很“以人為本”,集百家之長走自己的路。東莞是一座外來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市委、市政府追求的目標很明確:讓市民們有好戲看、有好書讀、有好歌唱、有好講座聽、有好地方去、有好展覽欣賞…… 每逢節假日,當你流連徜徉于東莞城市中心廣場,驀然間,會產生一種美麗的錯覺:你似乎正踏入北京或上海某座優雅的大學校園,影影綽綽的綠樹碧水間,閃閃爍爍的霓虹燈光下,輝映著一張張年輕的臉龐——真正的青春一族呵! 他(她)們來自天南地北,隸屬于近1000萬的打工仔、打工妹隊伍,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他(她)們見證了東莞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與東莞人用心血和汗水共同托起了這座年輕而美麗的城市。 于是,今日的他(她)們,有了引以為自豪的新稱謂——新莞人! “新莞人”這一稱謂,正是由一位“外來工”提出來的。 2007年4月16日,東莞市政府鄭重頒告:東莞,“外來工”的稱謂正式改為“新莞人”。 這是一次歷時三個多月的大討論:通過電話咨詢、網上調查、媒體征詢、召開座談會等各種民意渠道,反復梳理、篩選、匯總,最終形成全民智慧的結晶——對于東莞,則堪稱一次富有歷史意義的跨越! 東莞市委、市政府莊嚴承諾:共創東莞繁榮,共享發展成果。將通過建廉租房、啟動培訓項目、放寬入戶政策、擴大社保覆蓋面、解決子女入學等“新莞人系統工程”,扎扎實實為新莞人辦好10件實事。 來自四川28歲的打工妹鄭小瓊,在東莞打工8年,火熱的社會變革生活與深刻的生命體驗流瀉于她的筆端,成長為一位打工作家、詩人,先后榮獲《人民文學》年度散文獎和莊重文青年文學獎,并成為第一個當選為廣東省人大代表的新莞人。鄭小瓊坦言:作為一個新莞人,深感肩負的責任重大。 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日子,麻涌鎮的少男少女們載歌載舞演出了一臺大型組歌《香飄四季》—— “蕉園的故事蔗田說,/蔗田的故事稻穗說,/稻穗的故事水牛說,/水牛的故事水鄉說……/歲月的故事小路說,/小路的故事大路說,/大路的故事老街說,/老街的故事新城說……” 歡慶莊嚴歷程——東莞人和新莞人最有資格舞動大情懷、踏歌大潮汐、感恩大時代,盡情地贊美他們的新東莞、新生活、新世界!東莞就這樣書寫了城市傳奇。 “位卑未敢忘憂國”。東莞雖然沒有“經濟特區”的名份,更沒有國家一分錢的投資,卻始終扮演著穿行于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隧道的排頭兵角色,不斷創新市場觀念、財富觀念、科學觀念、和諧觀念、民主觀念、法治觀念——倘若我們稱之為東莞元素或東莞基因,最準確形象的概括莫過于叫“民辦特區”。 中央領導贊譽東莞:“中國改革開放最精彩最生動的縮影。” 東莞當之無愧地領受了一頂頂桂冠: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際花園城市…… 時代對于東莞如此厚愛,東莞也為時代奉獻了如此恢弘的華彩樂章…… ![]() 張勝友 【作者簡介】 張勝友 1948年生,福建人。創作《穿越歷史隧道的中國》等報告文學集12部,《十年潮》、《歷史的抉擇》等影視政論片30余部。首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得主。現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