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gyu1968的...
在索恩克·阿倫斯(S?nke Ahrens)的《如何做聰明的筆記》一書中,總結了
聰明”筆記的10個最重要原則。
具體如下:
原則一:寫作不是思考的結果;它是思考發生的媒介
寫作并不是從我們坐下來在屏幕或頁面上寫下一段又一段的文字時開始。它開始得更早,因為我們在閱讀文章或書籍、收聽的播客或有聲讀物、以及有趣的對話和生活經歷上做筆記。
這些筆記是作為我們閱讀的副產品而建立起來的。即使你的目標不是發展一個宏大的理論,你也需要一種方法來組織你的思想,并跟蹤你所吸收的信息。
如果你想長期學習和記住一些東西,你必須把它寫下來。如果你想理解一個想法,你必須把它翻譯成你自己的文字。如果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做這種寫作,為什么不利用它來為未來的發表積累資源呢?
寫作不僅是為了宣揚已經形成的觀點,也是為了發展值得分享的觀點。
寫作能很好地改善一個人的思維,因為它迫使你在更深的層次上參與你所讀的東西。僅僅因為你讀得多,并不一定意味著你有更多或更好的想法。這就像學習游泳一樣,你必須通過實踐來學習,而不是僅僅通過閱讀來學游泳。
因此,寫作和學習的挑戰不在于學,而在于理解,因為只有你理解了,你才正在學會。當你真正理解某件事情時,它就會被固定在相關想法和意義的格子里,這使得它更容易記住。
例如,你可以記住動脈是紅色、靜脈是藍色的事實。但只有當你理解了原因:動脈將富含氧氣的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其他部位,而靜脈將低氧的血液輸送回心臟,這一事實才有價值。而一旦我們在觀念之間建立起這種有意義的聯系,就很容易記住。
問題是,某件事的意義并不總是顯而易見的。它需要闡述:我們需要復制、翻譯、重寫、比較、對比,并以我們自己的方式描述一個新的想法。我們必須從多個角度來看待這個想法,并回答諸如
“這個事實與我已經知道的其他事實有沒有吻合的地方?”和 “這個現象如何能用那個理論來解釋?”或
“這個論點與那個論點相比如何?”
在我們的大腦范圍內完成這些任務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需要一個外部媒介來進行這種闡述,而寫作是有史以來最有效和最方便的媒介。
原則二:把寫作當作唯一重要的事情來做
第二條原則是對前一條原則的進一步延伸。把你的工作當作唯一重要的事情來做。
在學術界和科學界,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是為了最終發表,
阿倫斯指出,“在學術界沒有私人知識這回事。一個保持私密的想法和一個你從未擁有的想法一樣”。研究的目的是產生可以被審查和測試的公共知識。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將其寫下來。而一旦寫下來,作者的意思并不重要:只有寫在紙上的實際文字才重要。
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 “發表”的定義擴大。很少有人會在學術期刊甚至博客上發表自己的作品。但是,我們寫下并與他人分享的一切都算數:我們與朋友分享的筆記,我們提交給教授的作業,我們寫給同事的電子郵件,以及我們向客戶提供的演講,都算作公開的知識。
這可能仍然看起來是一個激進的原則。我們是否應該公布自己剛剛出現的想法,或半成品的意見,或我們無法證實的瘋狂理論?我們真的需要更多的人在網上傳播半生不熟的意見和理論嗎?
但重要的部分是原則:像寫作一樣工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當你獲取信息時有一個明確的、有形的目的,會完全改變你參與信息的方式。你會更加專注,更加好奇,更加嚴謹,要求更高。你不會浪費時間寫下每一個細節,試圖對所說的一切做一個完美的記錄。相反,你會嘗試盡可能有效地學習基礎知識,這樣你就能產生開放性問題,這些是唯一值得寫的問題。
當你為發表而工作時,生活的幾乎每個方面都會改變。你會以不同的方式閱讀,變得更加專注于與你正在建立的論點最相關的部分。你會提出更尖銳的問題,不再滿足于模糊的解釋或邏輯上的跳躍。你會自然而然地尋找場地來展示你的工作,因為你收到的反饋將推動你的思維向前發展。你會開始更慎重地行動,超越你所讀的東西思考幾個步驟,考慮其影響和潛力。
刻意練習是在任何事情上取得進步的最好方法,在這種情況下,你正在刻意練習最基本的技能:思考。即使你從未真正發表過一行文章,但當你做任何事情時,如果除了寫作之外什么都不重要,你的思維的各個方面都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原則三:創造力永遠不是從零開始
關于創造力的最有害的迷思之一:認為創造力是從零開始的。白紙、白布、空舞池。我們最浪漫、最普遍的藝術主題似乎表明,“從零開始”是創造力的本質。
這種觀念在寫作教學中得到了加強。我們被告知 “選擇一個主題”是必要的第一步,然后研究,討論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
但是,在閱讀之前,你怎么能決定一個有趣的主題呢?你必須先沉浸在研究中,然后才知道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而且,閱讀一個主題和另一個主題的決定也不是憑空出現的。它通基于現有的興趣或理解。事實上,每項智力活動都是從以先前的概念開始的。
這就是創作過程中的核心的張力。你必須在選擇要寫的東西之前進行研究。理想的情況是,你應該在很早之前就開始研究,這樣你一旦決定了一個主題,就有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積累的豐富材料可以利用。這就是為什么一個記錄你的研究的外部系統是如此關鍵。它不僅能加強你的寫作過程,還能使之成為可能。
而所有這些前期研究也涉及到寫作。我們在閱讀時建立了一個不斷增長的外部思想庫。當生產的時候,我們不是從不可靠的大腦中盲目地摘取。我們在筆記中尋找,并遵循我們的興趣、好奇心和直覺,這些都是在閱讀、思考、討論和做筆記的實際工作中得知的。我們再也不用面對那個空白的屏幕,絞盡腦汁卻無從下筆。
沒有人真正無中生有。他們想出的任何東西都必須來自先前的經驗、研究和理解。但是,由于他們沒有對這一事實采取行動,他們無法追蹤想法的起源。他們既沒有輔助材料,也沒有準確的來源。由于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做筆記,所以他們要么從全新的東西開始(這很冒險),要么就需要往回追溯(這很無聊)。
難怪幾乎所有的寫作指南都以“頭腦風暴”開始。如果你沒有筆記,你就沒有其他選擇。但這有點像一個財務顧問告訴一個65歲的人開始為退休儲蓄:太少,太晚。
做筆記可以讓你從傳統的、線性的寫作路徑中解脫出來。它允許你從線性來源中系統地提取信息,將它們混合在一起,直到出現新的模式,然后將它們重新變成線性文本。
當沒有足夠內容可寫,變成有太多內容可寫時,你就知道你已經成功實現了這種轉變。當你最終決定寫什么的時候,你已經在這條路上的每一步都反復做出了這個決定。
原則四:工具和技術只有在工作流程中才有價值
寫作不是一個線性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胡亂地進行寫作。我們需要一個工作流程:一個收集、組織和分享想法的可重復過程。
寫作常常被教導為 “技巧和竅門”的集合:集思廣益,制定大綱,使用三段式結構,重復要點,使用生動的例子。孤立地看,每一個技巧可能都有意義,但如果不從整體上看它們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這些技巧所增加的工作量就比它們所節省的多。每一個額外的技巧都會成為單獨的項目,而不會使整個項目取得更大的進展。不久之后,整個混亂的體系就會在其自身的重量下崩潰。
只有當所有的工作成為一個綜合過程的一部分時,才會有價值。即使是最好的技術,如果以相互沖突的方式使用,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這就是為什么卡片盒式筆記不是一種技術。它是一個系統,其中所有的技術都聯系在一起。
好的系統不會增加選項和功能;它們剝去了復雜性和對主要工作(也就是思考)的干擾。一個不受干擾的大腦和一個可靠的筆記收集幾乎是我們所需要的全部。其他一切都只是雜亂無章。
原則五:標準化帶來創造力
阿倫斯用航運集裝箱的發明如何徹底改變了國際貿易的出色比喻,來說明做筆記在現代寫作中的作用。
集裝箱運輸是一個簡單的概念:用標準化的集裝箱運輸產品,而不是像以往那樣胡亂地把它們裝到船上。但經過多次失敗的嘗試才獲得成功,因為這實際上重點不在于集裝箱,畢竟它只是一個箱子。
只有當航運供應鏈的每個其他部分都改變以適應集裝箱運輸時,航運集裝箱的潛力才得以釋放。從制造到包裝再到最終交付,船舶、起重機、卡車和港口的設計都必須圍繞著盡可能快速和有效地移動集裝箱而進行。一旦做到這一點,國際航運就會爆發,為亞洲的經濟強國和其他許多歷史性變化創造了條件。
許多人都在做筆記,但大部分是以一種臨時的、隨機的方式。如果他們看到一個好的句子,他們就在下面劃線。如果他們想發表評論,他們就寫在空白處。如果他們有一個好主意,他們就把它寫在手邊的任何一個筆記本上。如果一篇文章看起來足夠重要,他們可能會努力保存一份摘錄。這使得他們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和格式中都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筆記。這意味著,當要寫作時,他們首先要進行一個龐大的項目來收集和組織所有這些分散的筆記。
筆記就像思想的運輸容器。與其為你閱讀的每一種資料發明一種新的筆記方式,不如每次都使用一種完全標準化的、可預測的格式。筆記包含什么內容,與哪個主題有關,或者通過什么媒介到達,都不重要,你要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對待每一個筆記。
正是這種筆記的標準化,在一個地方積累了足夠的數量。如果沒有一個標準的格式,收集的資料越多,就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它們之間不斷增長的不一致。標準的格式消除了不必要的復雜性。就像樂高積木一樣,標準化的筆記可以很容易地被推來推去,組裝成無數種配置,而不會忘記它們所包含的內容。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處理筆記的步驟。想想看,在將原始想法轉化為寫作成品的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個步驟是特別困難的。首先,寫下筆記并不難。把一組筆記變成一個大綱也不是很困難。把一個充滿相關論點的工作大綱變成一個粗略的草稿也不是什么挑戰。而將一個精心構思的初稿打磨成最終的草稿也是小事一樁。
那么,如果每一個單獨的步驟都如此簡單,為什么我們會發現寫作的整體經驗如此艱難?因為我們試圖同時完成所有的步驟。構成“寫作”的每一項活動:閱讀、思考、有想法、建立聯系、區分術語、尋找合適的詞語、結構化、組織、編輯、糾正和改寫,這些都需要非常不同的注意力。
校對需要非常集中的、以細節為導向的注意力,而選擇用哪些詞可能需要更開放的、自由漂浮的注意力。在尋找音符之間的有趣聯系時,我們往往需要處于一種好玩、好奇的心態,而在把它們按邏輯順序排列時,我們的心態可能需要更加嚴肅和精確。
卡片盒式筆記是上述過程的載體。它提供了一個地方,可以創建不同批次的工作,并將其永久保存,直到下一次我們準備好使用不同的注意力。它有意在我們自己和所寫的東西之間拉開距離,這對于客觀地評估是至關重要的。當創造者和批評者之間有明確的分離時,在兩者之間轉換角色要容易得多,而且你不必同時做這兩件事。
通過規范和簡化筆記格式和處理筆記的步驟,我們真正的工作可以走到前面來:思考、反思、寫作、討論、測試和分享。這是增加價值的工作,而現在我們有時間來更有效地完成。
原則六:接觸高質量的反饋非常重要
一個工作流程類似于一個化學反應。它可以自洽,成為一個良性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理解一個文本的積極經驗促使我們開始下一個任務,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完成正在做的事情,反過來使我們更有可能享受工作。
沒有什么比在工作中變得更好更能激勵我們了。而只有當有意將工作暴露在高質量的反饋中,我們才能變得更好。
有許多形式的反饋,包括內部和外部的:來自同伴、老師、社交媒體以及重讀我們自己的文章。但筆記是唯一一種在你需要的時候都能得到的反饋。它是每天多次刻意練習思維和溝通技巧的唯一途徑。
我們很容易認為自己理解了一個概念,直到我們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才發現并沒有。每次嘗試做筆記,我們都在練習洞察力的核心技能:區分真正重要的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我們在這方面做得越好,我們的閱讀就越有效率,越令人愉快。
反饋還有助于我們調整對一小時或一天能完成多少工作的期望和預測。與其坐下來完成“寫作”這一無定形的任務,不如把每個工作環節都用于在合理時間范圍內完成的具體任務。寫三份筆記,復習兩段,檢查一篇文章的五個來源等等。在一天結束時,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完成了多少(或沒有完成),并可以相應地調整我們未來的期望。
原則七:同時進行多個項目可以激發潛力
只有當你有多個同時進行的項目和興趣時,外部思維系統的全部潛力才得以實現。
想想你上次讀一本書的時候。也許你是出于某種目的而讀,對你感興趣的話題有所了解,或者為你正在進行的項目找啟發。這本書只包含你要找的確切見解,而沒有其他見解的可能性有多大?看起來極低。我們會遇到源源不斷的新想法,但其中只有極小部分在當下對我們有用和相關。
既然發現一本書包含哪些見解的唯一方法,就是閱讀這本書,那么你不妨有成效地閱讀和做筆記。花一點額外的時間來記錄你遇到的最好的想法,無論你是否知道它們最終會被如何使用,都會大大增加你在未來偶然發現“它們”的機會。
增加未來這種偶然相遇的機會的能力是很強大的,因為最好的想法通常是我們沒有預料的。最有趣的話題是那些我們沒有計劃要學習的話題。但我們可以預見到這一事實,并為未來的自己設置一個高概率、富有成效的”意外“。
原則八:按背景而非按主題來組織筆記
現在你已經收集了閱讀筆記,應該如何組織它們?
典型的錯誤是將筆記整理成越來越具體的主題和副主題。這使它看起來不那么復雜,但很快就變得不堪重負。筆記堆積得越多,副主題就變得越小、越窄,限制了你看到主題之間聯系的能力。采用這種方法,一個人收集的筆記越多,他們就越不容易利用這些筆記。
與其按主題和副主題來組織,不如按背景來組織更有效。具體來說,什么情況下可能被使用?當決定把筆記放在哪里時,首要的問題是”我在哪種情況下會想再次看到這個東西?“
換句話說,你不是按照東西的來源來歸檔,而是按照它們的去向來歸檔。這就是圖書管理員和作家的本質區別。
一個圖書館員問:”我應該把這個筆記存放在哪里?“他們的目標是維持一個人人都能使用的知識分類法,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只使用最明顯的類別。他們可能會將一篇心理學論文的筆記歸入”錯誤判斷“、”實驗心理學 “或 ”實驗“。
這對圖書館來說很有效,但對作家來說就不行了。統一歸入 ”心理學“的一堆筆記很難變成一篇文章。沒有任何變化或分歧可以產生一個有趣的論點。
作家會問:”在哪些情況下,我會偶然再看看這個筆記?“他們會把它歸入他們正在寫的論文、正在演講的會議、或正在進行的與同事的合作。這些都是具體的、近期的成果,而不是抽象的類別。
按背景整理確實需要花點心思。答案并不總是那么明顯。如果我是一個正在準備競選演講的政治家,一個試圖幫助客戶的財務顧問,或者一個正在制定貨幣政策的經濟學家,那么一本關于個人財務的書都可能會讓我感興趣,但原因完全不同。如果我遇到一種新的工程方法,它可能會因完全不同的原因而對我有用,這取決于我是在寫工程教科書、還是在打造摩天大樓或者火箭助推器。
作家們不考慮一個單一的、”正確的“信息位置。他們處理的是”碎片“,這些碎片往往可以在其他地方重新使用。一篇文章中被丟棄的副產品可能成為下一篇文章的重要支柱。卡片盒式筆記是一種思考工具,而不是百科全書,所以完整性并不重要。我們確實需要關注的唯一差距是與最終手稿的差距。
通過保存我們寫作的所有副產品,我們把未來可能需要的所有材料收集在一個地方。這種方法為你未來的自己設置了所需要的一切,以便盡可能果斷和有效地工作。不需要翻閱一個又一個的文件夾來尋找需要的所有資料。你已經提前完成了這項工作。
原則九:始終遵循最有趣的路徑
阿倫斯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失敗并不是因為缺乏能力,而是因為他們與所學內容失去了與個人的聯系:
“當高智商的學生在學習中遭遇挫折時,最常見的原因是他們不再看到應該學習的東西的意義,無法與個人目標建立聯系,或者缺乏自主控制自己學習的能力和條件。”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必須花盡可能多的時間來做我們認為有趣的事情。這不是一種放縱。這是使我們的工作可持續發展,從而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個建議與我們所學的典型的計劃方法背道而馳。我們被告知要提前和詳細地”制定計劃“。然后,衡量成功的標準是我們對這個計劃的堅持程度。我們不斷變化的興趣和動機如果干擾了計劃,就會遭到忽視或壓制。
科學史中充滿了意外發現的故事。阿倫斯舉了一個發現DNA結構的例子。它始于一筆資金,但不是研究DNA的資金。這個團隊獲得的資金是為了尋找治療癌癥的方法。在工作中,該團隊遵循他們的直覺和興趣,沿途制定了實際的研究計劃。如果他們堅持原來的計劃,他們可能就不會發現治療癌癥的方法,當然也就不會發現DNA的結構。
計劃是為了幫助我們感受在掌控一切。但更重要的是真的在掌控,這意味著能夠將我們的工作引向我們認為有趣和相關的事情。根據心理學教授ArlenMoller2006年的一項研究,”當人們在選擇工作內容方面有自主感時,他們對后續任務的精力并沒有減少“。換句話說,當我們可以選擇做什么和什么時候做時,做這件事不需要太多的意志力。
我們的動力感取決于持續不斷地向前推進。但在創造性的工作中,問題會改變,新的方向會出現,這就是洞見的本質。因此,我們不希望按照僵化的工作流程來工作,因為這樣無法處理意外情況。我們需要能夠進行小的、不斷的調整,以保持我們的興趣、動機和工作內容的一致性。
通過將寫作的工作分解成不連續的步驟,在每個步驟上獲得快速反饋,并始終遵循有望獲得最多洞見的路徑,意外的洞見可以成為我們工作的動力。
盧曼從不強迫自己做任何事情,只做他容易做到的事情。”當卡住了一會兒,我就去做別的事情“。正如在武術中,如果你遇到阻力或反對的力量,你不應該推動它,而是將它轉向另一個可行的目標。
原則十:保留矛盾的想法
使用卡片盒式筆記,會很自然讓我們保存那些相互矛盾的或自相矛盾的想法。
從對正反兩方面的討論中發展出一個論點,要一連串片面的論點和完美貼切的引述容易得多。
我們保存什么的唯一標準,是它是否與現有的想法相聯系,并為討論增加內容。當我們專注于開放的聯系時,不確定的或矛盾的數據突然變得非常有價值。它常常提出新的問題,打開新的探究路徑。一條數據完全改變了你的觀點,這種經歷是令人振奮的。
獨立思考的真正敵人不是任何外部權威,而是我們自己的惰性。我們需要找到方法來抵制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只考慮證實自己已經相信的信息的傾向。我們需要定期面對自己的錯誤、失誤和誤解。
通過對存在于我們頭腦之外的各種來源和客觀格式做筆記,我們要練習一種技能,看清真正的東西,并對其進行簡單和事實的描述。通過保存那些互不相容、不一定支持我們原有想法的想法,我們訓練自己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微妙的理論,而不是立即下結論。
通過把玩一個概念,對其進行延伸、重新認識和重新混合,我們變得不那么拘泥于這個概念最初是如何呈現的。我們可以提取某些方面或細節供我們自己使用。有了這么多的想法供我們使用,我們就不再受到新想法會破壞原有想法的威脅了。
(來源:學習生態圈,譯者:蒂克偉)